「想保護這座小島,不只靠小琉球的『海歸』青年,
憑旅客們的力量也可以做到。」
郭芙臉譜上的「海灘貨幣」圖片及小琉球遊客在展示「海灘貨幣」。
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和遊客一起響應低碳環保活動。
近年,小琉球成為觀賞海龜的勝地,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遊客,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垃圾。為了應對旅客暴增帶來的生態傷害,一群返鄉創業打拼的小琉球年輕人開始在各店家推廣環保餐具、重複性使用吸管以及永續海鮮食材等理念,力求給海龜良好的生態環境,最新的創意是這個「海灘貨幣」計劃。
「你撿垃圾我給優惠,期盼給海龜乾淨的家!」活動發起人是專門推廣海洋保護的「海湧工作室」負責人郭芙。她介紹,最初的兌換規則是撿2公斤垃圾換1枚「海灘貨幣」,憑幣消費可以在當地90多家商家享受幾十元新臺幣至幾百元新臺幣不等的優惠。7月活動推出後發現,「海灘貨幣」太火爆啦,獨特、可愛、罕見,大家都在比誰撿得多,從50枚增至60枚還是不夠發,所以後來調整為以撿拾的垃圾量排定順序,每人限領1枚。限量發行的用意,就是讓持幣人更加珍惜這份「以行動愛地球」的獎勵,進而帶動周邊親朋好友加入環保隊伍。
在郭芙的臉譜(Facebook)帳號下,美輪美奐的「海灘貨幣」圖片十分亮眼。藍色綠色的碎酒瓶玻璃,被畫上一隻只海龜,襯上小琉球的海洋風景,「這些海龜全是當地藝術家林佩瑜畫的,碎玻璃全是她自己去沙灘上撿來的。」屏東大鵬灣風景管理處的負責人如是介紹。
「淨化沙灘只是治標,垃圾減量才是我們最想做的事。」林佩瑜說,「海灘貨幣」活動的真正目的是讓垃圾減量形成風氣。如果每個到小琉球的人能少用一根吸管、少拿一個塑膠袋,改變就會很大。
>>>>>>閱讀全文 激發創意理念 喚起環保意識——臺灣時興海灘貨幣換錢花
綠蠵龜——小琉球最紅明星「原本綠蠵龜對我來說也就是長得差不多的生物,
但每天相處久了,你會知道他們真的不一樣。」
綠蠵龜近年成了小琉球最紅的明星,潛水教練蘇淮和芃芃不只帶領遊客潛水,更投入綠蠵龜臉部辨識系統建置、發起以海換宿活動,要永續海洋生態。(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提供)臺灣「中央社」記者陳葦庭傳真 2017年2月1日
「小琉球的運氣很好,在觀光客即將流失之際,綠蠵龜就紅了」,芃芃表示,越來越多慕名造訪旅客,體驗潛水每人2500元(新臺幣),從上午8時開始帶旅客潛水,旺季時每月可賺8萬元到10萬元(新臺幣)。
「原本綠蠵龜對我來說也就是長得差不多的生物,但每天相處久了,你會知道他們真的不一樣。」每天帶客人下水,蘇淮也和綠蠵龜成為好友,每隻都叫得出名字,還能一一說出這些綠蠵龜不同特性和習慣,像大古,會趴在老地方休息睡覺。
蘇淮表示,每次潛水結束後,都會和遊客討論潛水時遇到的動物,或回饋分享,島內外的觀光客都很驚奇臺灣海洋居然這麼美,甚至還有客人1年到小琉球報到3、4次,就是為一睹綠蠵龜大古風採。
「開潛店賺錢是因應現實,更重要的是我們想推廣臺灣的海洋。」芃芃和蘇淮說,潛水店是謀生管道,也是讓更多人認識臺灣海洋方式,近來他們積極和臺灣海洋大學合作,投入綠蠵龜臉部辨識系統建置工作。
每次水下攝影,記錄不同綠蠵龜臉孔,透過臉部辨識法追蹤綠蠵龜,目前已完成建置10多隻,未來希望更多人提供照片,也可由網友一起為綠蠵龜命名,拉近人和野生動物距離。
島人潛水店發起「以海換宿」活動,帶上1本和海洋有關的書,就可在潛店住宿,由蘇淮、芃芃帶旅人一起玩小琉球、體驗潛水,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其實臺灣的海一點也不輸大堡礁。
>>>>>>閱讀全文 永續海洋 小琉球潛水教練愛上綠蠵龜
屏東縣政府推動環保旅店「海洋垃圾已是地球公民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屏東小琉球近年遊客增多,一名返鄉過年的年輕人近日在網絡發出「不要再到小琉球了」文章,引發網友熱議。但不少小琉球鄉民指出,小琉球海灘上的垃圾並非遊客扔的,應是「海漂垃圾」。
琉球居民說,島上都有垃圾車固定清運垃圾,基本上不太會亂丟垃圾,觀光景點也有垃圾筒,避免遊客隨手亂丟垃圾,過年期間並未在景點發現遊客亂丟垃圾。觀光旅宿業者表示,觀光與環保可以並行,應呼籲大家「垃圾減量」。
琉球生態協會前總幹事曾毓文表示,目前屏東縣政府推動環保旅店,島上也有店家自主發起環保行動,推行減少一次性物品,建議遊客自行攜帶盥洗用具及環保杯,避免資源浪費,「海洋垃圾已是地球公民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閱讀全文 海漂垃圾攻佔小琉球沙灘引熱議 屏東推出環保旅店
觀光潛艇加裝螺旋槳保護罩 不傷及海龜「保護海洋生態,才能維繫小琉球觀光的永續發展」
▲小琉球業者投重資自行打造具多功能海上平臺的「探索拉美號」半潛艇兼顧生態及觀光。(圖/記者蔡承宏翻攝,2017.09.21)
為了兼顧生態及觀光,小琉球當地業者不惜斥資上千萬元,自行打造具多功能海上平臺的「探索拉美號」半潛艇,採用臺灣唯一雙引擎設計並加裝螺旋槳保護罩,強調安全且不傷及海龜,在地業者期待在發展觀光的同時,小琉球能回到昔日魚多、生物多、珊瑚多的盛況。
鵬管處許主龍處長表示,小琉球一開始就定位為生態學習島,從2000年納入鵬管處轄區至今從沒變過。「保護海洋生態,才能維繫小琉球觀光的永續發展」這個觀念已在相關單位及民間業者間形成共識。為了觀光與生態得以平衡,當地2013年已實施小琉球三海浬內禁止「流刺網」、在杉福潮間帶實施總量管制措施,並於綠蠵龜產卵期實施夜間宵禁,保護上岸產卵的綠蠵龜免於受到幹擾;才能發展出海龜明星,更讓電動機車普及率首創全臺。
▲在地相關觀光業者更組成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定期潛水淨海。(圖/資料照,記者陳宗傑攝,2017.09.21)
>>>>>>閱讀全文 保護海洋生態 小琉球業者投入重資兼顧生態及觀光
「天生麗質」小琉球「當人們有了更多出路,自然就會保護生態。」
小琉球是琉球嶼的俗名,隸屬臺灣南部的屏東縣。在這座約6平方公裡的島上,居住著一萬餘人。一位大陸遊客感嘆,來到小琉球,才真切感受到「天人合一」。
遊人在小琉球島通過浮潛欣賞海底世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漫步之餘,來次浮潛,和千姿百態的海洋生物「親密接觸」。當視野從水上移入水下,色彩豐富的珊瑚、斑斕奪目的熱帶魚令人目不暇接,偶爾還會碰到巨大的綠蠵龜,與你緩緩擦肩而過。
34歲的浮潛教練蔡博立說,幸運的話,一次浮潛可以碰到二三十隻綠蠵龜。這些綠蠵龜雖然天性膽小,但隨著遊客慢慢增多,它們也漸漸習慣了和人類自在共處。
20年前,蔡博立的父親在島上開了家浮潛店。蔡博立大學畢業後便回到家鄉,和父親、舅舅、弟弟一起,當起浮潛教練。
8年裡,蔡博立向遊客們一遍遍講述這座島嶼的海、珊瑚、水底生物……每天平均帶客50人左右,他說自己是「觀海千遍萬遍不厭倦」。在他的眼裡,海底世界變幻莫測,每日一景,四季更是不同,每一次來到海底,和這些可愛的生物們都是一次新的「對話」。
除了帶遊客浮潛,蔡博立還會為遊客拍照,並細心地將照片整理後上傳到網絡,供遊客自己挑選。「為遊客們拍這麼多照片,也是希望他們珍惜這片美麗的海域,共同來保護。」蔡博立說。
這是9月17日拍攝的小琉球島落日。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來到小琉球,還會見到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延繩釣」。曾毓文說,這是祖宗們傳下來的釣魚方法,已經說不清楚多少年了。
「延繩釣」的做法是:將一條長線放在海裡,每隔一段距離就系一個小線,魚鉤就掛在小線上面。曾毓文認為這是「祖先們的智慧」,正因為如此,小琉球才有如此好的生態環境。
「兒時的小琉球比現在還美。」曾毓文說,後來因為過度捕撈,曾有一度,這裡的海底生態遭到破壞。
幾年前,其他捕魚方式被禁止,小琉球的「延繩釣」被傳承推廣。更重要的是,隨著觀光旅遊業的發展,當地人們靠著「生態致富」,從環境破壞者變成了守護者。曾毓文說,比如過去採摘珊瑚的人,現在去做浮潛等其他生意,不僅收入更高,還可以有永續性的收入。
經過近幾年的保護,小琉球的生態開始逐步恢復。「只能說目前是停止了生態的惡化。」曾毓文的另一身份是當地生態旅遊發展聯盟執行長,他和當地20多個海洋志工一道,義務守護著這座美麗的海島。
20年前曾毓文開了小琉球第一家民宿,他一邊忙著自己的生意,一邊培訓各類導覽人員,協助培訓一些浮潛人員。曾毓文的理念是,「當人們有了更多出路,自然就會保護生態。」
如今,慕名來到小琉球的遊客絡繹不絕,島上民宿發展到了幾十家。曾毓文正忙著和當地其他民宿老闆一道,推廣各類環保產品,避免因遊客過多帶來環境汙染。
曾毓文說,只要不去人為破壞,生態系統會有自我恢復能力,三五年後,遊客還會看到更美的小琉球。
>>>>>>閱讀全文 「天生麗質」小琉球
小琉球不只綠蠵龜最迷人景點藏在海底
小琉球私房潛點,海森林比人大的海扇-張嘉麒攝影。(鵬管處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小琉球私房潛點,習慣咬著東西睡覺的副革單棘魨-李明忠攝影。(鵬管處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小琉球私房潛點,黑邊海兔-李明忠攝影。(鵬管處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閱讀全文 小琉球最迷人景點 原來藏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