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進補也需分寒熱 養生那些宜與忌,一定要牢記!

2020-11-23 藥師木木

我們迎來了「小雪」節氣。小者、未盛也,也提示著從這個節氣開始,天氣由冷轉寒。那麼,小雪節氣,又有哪些養生注意事項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小雪養生規律

1.起居規律

人與天地相適應,自然起居也應順應四時變化。冬日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以助閉藏陽氣,充養精氣。同時應「去寒就溫」,多曬太陽,戴圍巾護好大椎穴。

2.運動規律

冬日可進行適當的室內鍛鍊,不宜劇烈,以達到「無洩皮膚」。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皮膚開洩,汗出過多,耗氣傷陽。喜歡運動的人冬日可多做靜功,例如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以利於養藏。

3.飲食規律

小雪後,飲食要保持清淡,食補宜選擇溫熱、益腎的食物:如羊肉、火鍋等。益腎的食物有:腰果、芝麻、花生、芡實、白果、核桃等。同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日陽氣潛藏在體內,容易積滯內熱,偏涼的蘿蔔可以清熱行氣。少食寒冷食物傷及脾胃。

小雪湯水推薦——珍珠馬蹄雪梨石斛煲排骨

主要功效:清熱生津、滋陰潤燥

推薦理由:小雪湯水。

材料:大雪梨2個、珍珠馬蹄100g、幹石斛10g、杞子2g、排骨300g(2-3人份)。

烹調方法:

雪梨洗淨,十字切四大塊,削核留皮。已削好皮的珍珠馬蹄洗淨。石斛、杞子衝洗。排骨洗淨、斬件、飛水。湯煲內加水1.5L,加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約1個小時,加入少量食鹽調味,喝湯吃渣。

湯品點評:

小雪時節宜溫潤益腎,可多選如牛羊肉、雞肉、腰果、枸杞、山藥、慄子、白果、核桃、黑芝麻、黑豆、黃精等。不過,過多的肉類、溫熱食材,加上保暖措施到位,可能易生內熱,故小雪時需內防燥熱,今天就介紹一款清熱滋陰生津潤燥的湯水。

小雪宜吃梨,梨水分多,解渴解燥的效果一流。性甘味涼的梨,清熱生津、潤肺止咳,保留梨皮是因為梨皮的營養成分也豐富,像治溫燥用的桑杏湯裡就有梨皮。雪梨搭馬蹄,味道酸甜、清爽,而且清熱生津的作用進一步強化,性寒的馬蹄,生津清肺熱、利尿通淋、開胃下食。湯中選擇了陽江的特產珍珠馬蹄,口感比一般馬蹄軟糯些,買不到的用普通馬蹄亦可。再配以滋陰清補見長的幹石斛,這款清熱生津、滋陰潤燥的湯就作為小雪內除燥熱的推薦了。本湯偏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腎病需限磷者慎用。

小雪節氣常見的養生誤區

誤區一:天氣冷緊閉門戶

經常在室內工作,別忘了適當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和溼度,遠離乾燥和流感。在冬季,人們往往最關心室外的溫度,而忽略了室內的通風和溼度。房間溫度太高而溼度太低,也會引起身體不適,極易發生疾病。冬季室內保溼,除每日向地上灑些水,或用溼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溼度外,也可在散熱設施附近放一盆水,讓水慢慢蒸發,以保持室內空氣溼潤。此外,在居室內養幾盆花草或是購買加溼器,也可調節室內溼度,使居室內充滿清新空氣。

誤區二:早點起對身體好

小雪前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陽氣。專家強調,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發時再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誤區三:秋冬必進補多吃有益

小雪節氣的飲食保健非常重要,但是存在的誤區也是非常多的。

1、進補也需分寒熱

冬進補是民間固有觀念。事實上,小雪之後的飲食需要區分寒熱。臉紅血熱及臉絳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溫補食物;血熱的人應吃偏涼性食物,血黏稠的人應吃平性食物。涼性食物應熱吃,如白菜、蘿蔔不宜生吃,可熟吃。

腰背寒涼為腎陽虛,四肢寒涼為肝陽虛,肝腎陽虛且血不熱不稠者,可適當吃溫補食物;肝腎陽虛且有飲酒習慣的人可適量飲酒,喝白酒、黃酒應加熱。

2、日常注意飲食清淡

日常飲食一旦不當,就會導致疾病和人體早衰,更會使體質變差。尤其是本身情緒就容易抑鬱者,更應該注意飲食調養。通常情況下,抑鬱症者進食後不易消化,這會直接影響到脾臟的運作和吸收。

然而我們的脾臟本身就是最怕思慮過重的臟器,憂思過重再加上飲食攝取不當,這樣會非常傷脾。因此,建議情緒容易抑鬱者平時一定要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紅柿、紅心蘿蔔、黑木耳等,同時也要適當吃些核桃、黑芝麻等能增強體質、益氣補血的食物。

誤區四:抗寒飲食首選火鍋

冬天天氣變得乾燥,不少人會出現口乾、皮膚乾燥的症狀,選擇清淡的飲食有助於應對乾燥。

冬季因為氣溫比較低,所以很多人會喜歡吃火鍋等燥熱的食物去補充身體需要的能量。但是人體常因室內供暖、穿得嚴實,內熱散不出去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葷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潤的食物。適時的吃一些清涼的小吃也是不錯的冬季膳食選擇。

誤區五:天冷減少戶外活動

小雪節氣開始,由於夜間時間越來越長,白天時間越來越短,人們對於黑夜的感受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在這個時節,非常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傷,從而導致心情抑鬱症狀的發生。在小雪節氣裡,要保持愉悅心態,可以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多聽音樂,學會調養自己。別再宅家做憂鬱男女,動起來!

誤區六:戶外鍛鍊越早越好

小雪節氣,天氣漸漸進入真正的寒冷,室內外溫差漸大。多穿衣服來禦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最要保護的就是心臟。對於有晨練習慣的老年人來說,這段時間裡,最好將鍛鍊安排在日出後或者午後,而不是越早越好。由於這一階段室內外溫差較大,到戶外活動時,要注意提前做好熱身運動。

這些部位不要露

1.腳部

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也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腎和脾的經脈都起源於腳。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關節炎、婦科宮寒病、高血壓、慢性胃炎等病邪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寒冷天氣千萬不能讓雙腳受涼。

冬季,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對於糖尿病的患者務必由家人兌好水溫,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天氣好時,也可踢毽子、走路,鍛鍊下肢、抬高下肢,提高禦寒抗病能力。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溼性好。

2.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腎之腑。腎喜溫惡寒,腎氣有溫煦全身陽氣的作用,而全身的正常工作正是靠陽氣。因此,無論男女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

日常生活中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3.頭部

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

頭部還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

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對於「坐月子」的更需要注意護頭。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秋冬季節也不宜晨起洗頭,以免頭部受風寒。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餘次,使頭皮微熱,有利於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4.脖頸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它格外嬌貴,一旦受寒,容易導致有肺部症狀的感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來。

冬天最好穿立領裝,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圍巾,對預防頸椎病、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5.腹部

中醫有「不通則痛」的說法,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後容易胃痛,經期女性受寒後容易痛經。中年男性陽氣衰弱,受寒後容易出現腸鳴腹瀉。

因此,不建議秋冬季穿露臍裝、低腰褲等易使腹部受寒的衣服。老人、兒童及經常胃部不適人群,不妨在出門時多穿一件外衣,夜間睡覺時腹部蓋上被褥,避免腹部受寒;同時可在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左手手心放肚臍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後繞著肚臍順時針搓摩腹部約10分鐘,長期堅持可以有效緩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適。

6.膝部

膝部是人體重要部位,若不注意膝部的保暖把膝蓋露在外面,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特別是在南方溼冷天氣裡,容易導致寒溼入絡,引發關節炎和風溼痛。

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注意運動不要過量,尤其騎車出行更需要注意護膝保暖。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受潮。

7.鼻子

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黏液分泌會減少,毛細血管會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就變差,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導致鼻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冬季外出時戴個純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天冷時,可每天按摩鼻翼,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後,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提高耐寒能力。

8.背部

背為陽中之陽,如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之邪入侵,耗傷人體陽氣,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現在許多朋友待在溫暖的室內,卻也難免有事外出,或是上廁所,又或是出門取快遞。這樣後背就會直接從溫暖的空調房裡挪到冷風裡,容易損傷後背巡行督脈的陽氣。

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給後背曬個「日光浴」,熱流會讓全身舒服。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

相關焦點

  • 秋分至,當季飲食「三宜八忌」須牢記
    ,現代人由於生活作息、飲食結構和疾病種類與過去有所不同,盲目「進補」並不可取,秋季飲食有不少需要留意的要點,其中「三宜八忌」尤須注意。 秋季進補牢記「三宜八忌」,健康享用當季美味 傳統養生觀點認為,秋季飲食應從
  • 二十四節氣·秋分 | 「三宜八忌」,秋季飲食要點須牢記
    ,其中「三宜八忌」尤須注意。秋季進補牢記「三宜八忌」,健康享用當季美味」傳統養生觀點認為,秋季飲食應從「養陽」轉向「養陰」,而陳超剛教授表示,秋季進補務必結合個人體質和當地環境氣候,按照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牢記「三宜八忌」。
  • 迎冬小雪至,小雪節氣宜養生
    「迎冬小雪至,應節晚紅藏「。今日小雪,是入冬以來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我國黃河以北已經開始披上銀裝,雪後溫度會持續降低;南方雖未降雪,但溫度也將一路走低。小雪扣開了「嚴寒的大門「,寒溼淅瀝,陰盛陽衰,萬物皆以閉藏蓄養生命活力,而我們又該如何禦寒保暖、防病養生呢?
  • 健康之約丨小雪節氣如何健康養生
    健康養生——小雪健康養生小雪節氣即將到來,氣溫逐漸下降,人們的活動積極性也在降低,很多人在家裡的時候就會緊閉門窗。其實,這是小雪養生絕的一誤區之一。那麼,小雪養生有哪些誤區呢?我們一起去看看。誤區二:早點起對身體好小雪前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陽氣。專家強調,人們要適當早睡,早晨不宜起得太早,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發時再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養生有8忌,進補不上火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養生有8忌,進補不上火。《素問.上古天真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一直成為後世養生家的原則。進入秋季之後,此時適當進補十分必要。但有很多人一進補就有點上火,不但沒有起到提高身體抵抗力的做用,反倒平添了一些口舌不便。
  • 仲秋,飲食「三宜八忌」須牢記
    秋季飲食有不少需要留意的要點,其中「三宜八忌」尤須注意。       宜       清淡膳食       烹調食物時,遵循「少油、少鹽」的原則,可減少發生高血脂、高血壓和肥胖的風險。烹調以蒸、燉、煮為優,其次是炒,避免油炸食品。
  • 冬至到「數九寒天」正式開啟 宜早睡晚起合理進補
    在這種寒冷天氣下,我們該遵循以下3個養生的基本原則。1、宜早睡晚起,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冬至期間,我國南北各地天氣漸寒,此時也是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生活起居方面,建議大家早睡晚起,如果有晨練習慣,最好在早上7點至9點這個時間段進行,過早外出身體易受寒冷刺激,誘發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同時外出要注意保暖,避免過量運動,做到勞逸適度。
  • 霜降後養生,有「三宜、三忌」,還有「三物」正是進補時機
    >霜降後養生,有「三宜、三忌」,還有「三物」正是進補時機。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宜三忌」,也就是三個適合多做的、三個應該儘量避免的:三宜:1、一宜早睡早起:霜降之後,晝夜溫差更加明顯,夜深開始霜寒露重。這個時間段,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避開晚上最寒冷的一段時間,早睡早起。有的朋友對「早睡」比較認同,對「早起」卻有點納悶。
  • 今日11時05分小雪節氣 小雪吃什麼才養生好過冬?
    今天11時05分,小雪節氣  ①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雪,但「地寒未甚」,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②北方供暖季,長期在暖氣房會出現口乾舌燥、咳嗽、頭暈等,需預防「暖氣病」 ③凍瘡多發生於0-10℃溼冷環境,應注意局部保暖,常按摩手足、耳廓等。
  • 秋季,飲食要從陰陽平衡方面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
    秋季的正式來臨,往往從秋分上判斷,進入秋分之後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該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在飲食調養上,從陰陽平衡方面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
  • 今日小雪 小雪節氣如何養生吃什麼好?
    今日小雪 小雪節氣如何養生吃什麼好?唐代詩人戴叔倫寫的《小雪》,愁緒中有一份輕盈,平淡中多了一份典雅。《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1月22日22時59分,我國迎來「小雪」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也是冬天的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立秋養生進補八大禁忌
    立秋養生進補八大禁忌 來源:SRC-962   發布時間:2013年08月06日14:49
  • 今日立冬 冬季進補吃5種食物 4類人群宜膏方進補
    立冬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它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從養生的角度來講,立冬後也進入了進補的最佳時期。 冬節是進補的好時節,這段時間人體精氣藏而不洩,膏方中的營養物質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儲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中醫養生理論的核心思想。
  • 明日冬至,開始「數九」,食一肉,吃二菜,忌做三事,牢記四個字
    冬至時節,食一肉,吃二菜,忌做三事,牢記四個字冬至時節,氣溫達到一年最低。此時人體最為脆弱,有「冬至前後,閻王收人」之說。冬至,是傳統意義上養生的重要節點,此時,一定要養護身體。可見,雞肉,是冬至時節進補的首選肉類。雞肉,可氣血雙補,益氣補虛、健脾胃,是滋補佳品。並且,雞肉食用方法多,蒸煮、燒湯、醃製、風乾,均各具風味。如果用雞肉煲湯,一定要吃謹記,喝湯時,在吃點雞肉,才是最滋補。
  • 秋冬進補有四忌 過量服用維生素C會致噁心
    原標題:秋冬進補有四忌 過量服用維生素C會致噁心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冬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特別注意: 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 節氣微科普丨小雪養生:顧護陽氣,散寒進補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羅鑫 殷舒月)11月22日是小雪,小雪是入冬後的第二個節氣。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陰氣旺盛陽氣隱伏;二候天氣上升,萬物失去生機;三候閉塞而成冬,萬物氣息飄移幾乎停止。由此可見,「小雪」預示著冬天真的到了。
  • 小雪宜緩補,蘿蔔賽人參
    小雪節氣到了,並不代表一定會下小雪。節氣「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中所說的「小雪」,是不同的含義。小雪節氣是反映降水與氣候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之後,天氣會越來越冷,我國東南部會出現大範圍的大風降溫。
  • 冬季正確進補,記牢3句口訣
    俗語「冬季進補,上山打虎」,但是也不能「盲補」。如何進補?一定要牢記這3句進補口訣。少吃鹹,多吃苦,平平安安來進補  中醫認為冬季進補,飲食應「少鹹、多苦」。  中醫理論認為,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主鹹,心主苦,鹹勝苦、腎水克心火。
  • 秋季養生要積極預防感冒,這些秋季進補的禁忌要知道
    因為秋季容易發生腹瀉,如果再多吃西瓜這樣的涼性水果,更易引發腹瀉,尤其要少給孩子吃。  防感冒常用冷水洗鼻子用冷水洗臉、熱水泡足。每日晨、晚養成用冷水浴面、熱水泡足的習慣,有助於提高身體抵抗力。除此,要堅持用冷水洗鼻,增強鼻黏膜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也可用手指揉按鼻旁迎香穴1至3分鐘,或用兩食指擦鼻梁兩側,使之發熱,促進鼻腔的血液循環和黏液的分泌,以增強其抗病能力。
  • 節氣| 今日小雪!宜做這些……
    「小雪」養生順時養生 身心保暖一般每年的「小雪」節氣裡,北方冷空氣勢力逐漸增強,氣溫也迅速下降到0℃以下,如果有降水就會出現雪花,此時天氣寒冷,是一年中最易受寒生病的日子,一定要順應時節,做好保暖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