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28日訊(川網集團兩會報導組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今年重點工作之一。報告提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我省現代化建設質量的重要標誌,是群眾的美好期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人才保障上優先配備。具體舉措包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省人大代表、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要求,是工農和城鄉關係演變規律的要求,是決勝全面小康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重要思想的重要結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重要任務。
如何更好實現鄉村振興?李後強提出八點建議: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建設田園綜合體;振興鄉村集體經濟;強化鄉村社會和環境治理;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他表示,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將四川打造成為全國新型城鄉體系的標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樣板區和全國鄉村治理典範區。
建議一: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
李後強建議,我省要謀篇布局,制定好全省鄉村振興的總體規劃方案。這個總體方案,既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也符合四川實際情況,尤其是針對我省農村發展極不平衡的現實情況,提出不同區域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要完善鄉村規劃,以此作為引導的約束機制。規劃的制定要考慮到人口的雙向流動是常態,過去戶籍為主的鄉村固化的居住形態一定會發展改變。規劃的制定要有農民參與,要讓群眾知道怎麼振興、該幹什麼。
建議二: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李後強建議,我省村莊數量眾多,特徵各異,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能採用相同的模式同步推進,而要根據不同村莊的特徵進行分類,因地制宜制定振興措施,分輕重有先後的推進,有高位求進的鄉村振興。李後強談到,如成都市,也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繼續提升品質的鄉村振興,有些則需要從生態恢復來考慮。要特別注重在鄉村衰退嚴重和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鄉村振興試點,防止簡單地在區位條件好、產業發展基礎好、已經開展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區域「錦上添花」式的推進鄉村振興示範。要搞清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的關係,充分考慮人口流動,遵循生產的可行性、經濟的合理性和法規的遵循性。
建議三: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有更好的產業發展基礎,這種產業不僅是農業生產,還要多業並舉。因此,李後強建議,在壯大做強我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同時,要加強鄉村第二產業發展,通過建立產業園區等方式引導城市土地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鄉村的特定區域集中;要大力繁榮鄉村第三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更多元的產業形態,例如康養農業、醫療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遊等。要建立基於四川分散、小規模土地基礎上的適度規模的新的產業構成和經營方式。
建議四:建設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必須著眼於「新田園時代」背景,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使田園綜合體成為城鄉一體化的新支點和新引擎,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樣本,成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如何建設田園綜合體?李後強提出,一是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創意農業,構建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三是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農業生產殘餘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
建議五:振興鄉村集體經濟
沒有集體經濟實力做支撐,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必須把集體經濟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李後強建議,要全面深化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全省儘快完成清產核資、成員界定,大力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集體資產股權「雙固化」,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積極探索符合四川實際的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鼓勵以集體資產股權入股等形式組建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股份經濟合作社等經營實體,探索集體資產出租、集體入股分紅、集體經營收入等多種經營方式,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要探索財政投入資金壯大集體經濟新機制,通過為集體經濟薄弱村注入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鼓勵其市場化運作,滾動做大集體經濟實力。
建議六:強化鄉村社會和環境治理
聚焦鄉村社會和環境治理,李後強提出建議:一是強化鄉村社會治理。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一核多元」村級治理架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組織健全、自治有效、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鄉村法治,創新鄉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二是強化鄉村環境治理。通過大力推行農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立健全生態保護體制。
建議七: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通過深化改革,破解在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經營組織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不完善而誘發的矛盾和難題。只有改革,才能釋放潛能、激活資源、破解難題、構建新的發展動能。為此,李後強建議,一要繼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要積極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擴大經營權的抵押融資,增加改革試點的數量;搞活宅基地,加快推進宅基地的有償退出。產權制度改革一定要解決好政府與農民的關係,加大農民對集體建設性用地的佔有、處置權、決定權。二要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深刻把握我省人多地少、土地分散、農業經營規模有限的特徵,明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是以小農戶為主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的現狀,通過加強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共同分享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三要深化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要繼續堅持財政支農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統籌整合機制,大力發展地方的金融機構,健全金融資本支持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加快推動城市資本流向農村。
建議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振興鄉村關鍵是缺乏懂經營、能幹又會幹的人才,新型農民才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李後強認為,要著力打造好幾支隊伍。他建議:一是打造好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隊伍。堅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時代的有四川特色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科研隊伍,充分發揮基層科技農業服務隊伍作為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傳播者和農業生產一線指導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鄉村基層管理隊伍。創新鄉村工作隊伍管理機制,讓更多年輕幹部到農村一線鍛鍊,擔任鄉村領導職務,加大大學生村官的招聘力度,引導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通過「特崗計劃」等方式鼓勵優秀人才擔任村第一書記和鄉村農技員。三是打造好農業生產經營隊伍。培育農業創業創新的優秀骨幹人才,堅持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青年農場主、返鄉創業人員作為打造「三農」工作隊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進一步完善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設法留住年輕人,吸引年輕人務農。
原標題:省人大代表李後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議可從科學規劃分類推進等八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