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測溫度對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

2020-11-23 科學網

科學家預測溫度對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20:05:35

智利天主教大學生物科學學院Enrico L. Rezende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最新研究揭示了預測溫度對自然界果蠅種群死亡率的影響和選擇。相關論文於2020年9月4日發表於《科學》。

他們根據耐熱實驗室的測量結果,使用動態模型預測了可變溫度下的死亡率。在不同的變暖條件下,11種果蠅的理論致死溫度與經驗結果幾乎沒有區別。對於野生果蠅而言,根據環境溫度記錄預測的每日死亡率,將在數周或數月內累積,這與自然界中觀察到的季節性波動和種群減少相一致。

他們的模型量化了自然界中由溫度引起的死亡率,這對於研究全球變暖對自然種群的影響至關重要,分析表明,臨界溫度不能可靠地預測死亡率。

據悉,在不久的將來,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將上升,但是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自然種群的死亡率仍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Predicting temperature mortality and selection in natural Drosophila populations

Author: Enrico L. Rezende, Francisco Bozinovic, András Szilágyi, Mauro Santos

Issue&Volume: 2020/09/04

Abstract: Average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will increase in the near future, but how such shifts will affect mortal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is still unclear. We used a dynamic model to predict mortality under variable temperatures on the basis of heat toleranc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Theoretical lethal temperatures for 11 Drosophila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warming conditions were virtu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empirical results. For Drosophila in the field, daily mortality predicted from ambient temperature records accumulate over weeks or months,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seasonal fluctuations and population collapse in nature. Our model quantifies temperature-induced mortality in nature, which is cruc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natural populations, and analyses highlight that critical temperatures are unreliable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DOI: 10.1126/science.aba9287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1242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死亡時間可以預測
    (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死亡時間是否可以預測?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聲稱,他們通過果蠅實驗發現了一個預示死亡即將到來的「死亡螺旋」階段。他們認為,人類生命階段或許也會經歷所謂的「死亡螺旋」。
  • 大西洋鱈魚種群正走向滅亡
    (圖片提供:John Eastcott and Yva Momatiuk/National Geographic/Getty Images) 一項新的研究首次預測,儘管人們採取了種種預防措施,但棲息在加拿大紐芬蘭附近的大西洋鱈魚種群還是將在未來20年內走向滅亡。
  • 科學家公布果蠅神經網絡圖
    2007年,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曾利用螢光蛋白成像技術製作出實驗鼠的神經結構圖。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2月27日報導,美國研究學者對這一技術進行了更多的改進,並描繪出果蠅的神經網絡,公布的圖片相當漂亮。 通過激活神經元中的複合螢光蛋白,科學家們能夠繪製出神經網絡圖,以研究生物的大腦究竟是怎樣工作的。美國果蠅學者使用的這種叫做「雙重大腦彩虹」的技術要比之前的方法更為直觀,它是用更多的顏色對果蠅的神經網絡進行標記和描繪。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公布在上周的《自然—方法學》雜誌上。從照片上來看,果蠅大腦橫斷面上方的很多神經元都顯示得非常清晰。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神秘"雪人"果蠅消失40年後被科學家發現(圖)
    內鰓果蠅(endobranchia)是世界上最令人驚異與難以捉摸的寄生蠅類之一,自從40年前科學家發現它後,它就神秘地消失了。然而,如今它卻又神奇般的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探險隊成員馬庫斯-斯藤斯米爾(Marcus Stensmyr)博士興奮的表示,「對於我來說,看到這種內鰓果蠅就如同真的看到了『喜馬拉雅雪人』一樣興奮。」  據科學家介紹說,內鰓果蠅屬於有2000多個種類的龐大的寄生果蠅家族。事實上如果不加以訓練,對於常人來說很難將它與其他果蠅分辨開來,極易將它當作其他普通的果蠅,而且大多數寄生果蠅依靠微生物、菌類來維持生計,而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水果。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論文故事】凍住啪啪啪的果蠅,科學家這是要幹嘛?
    但其實在生物學界,果蠅交配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潛心觀察果蠅啪啪啪的科學家可不在少數。前段時間,專攻「果蠅性愛」的一組研究者就進行了一個外人看來喪心病狂的實驗:他們在雌雄果蠅共度愛河的瞬間用液氮把它們「速凍」,然後用斷層掃描和3D重建技術,把它們交配時的生殖器官內部構造做成了3D模型。
  • 果蠅睡眠時間和小孩相仿 科學家發現相關基因
    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控制睡眠的基因,這是針對果蠅的研究,但是對我們人類也有啟迪意義。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18日報導,研究發現,果蠅的睡眠時間大約和小孩差不多。雄蠅每天需要約12小時睡眠,雌蠅則每天需要約10小時睡眠。
  • 科學家最新警告:2100年北極無冰,所有19個北極熊種群將面臨滅絕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科學家們於7月20號表示,如果全球持續變暖,隨著北極海上的冰的減少,到本世紀末,北極熊可能會瀕臨滅絕。有研究人員稱,從阿拉斯加附近的波弗特海到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幾乎所有的19個北極熊的亞種群都將面臨滅絕,因為海冰的消失將迫使它們上岸,以至於它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無法獲取食物。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作者 | 李晨陽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果蠅的產卵行為同時受到化學信號和機械信號影響,在自然界,這兩個變量難以分開,只有在實驗室裡才能探究分明。研究人員把圓形培養皿分為4個扇形格子,以對角線上的兩個格子為一組。在兩組格子中,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瓊脂糖凝膠,質地較軟的部分相當於爛香蕉,較硬的部分則相當於一般成熟果實。結果幾乎所有果蠅都選擇在更軟的那一組產卵。
  • 美國科學家訓練電腦分析 統計果蠅實驗數據
    果蠅是一種著名的模式生物,通過對它的研究,科學家揭示出很多基因的秘密近日,美國加州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們訓練電腦從錄像中自動分析果蠅的攻擊和求偶行為,這開啟了大規模的基因控制行為研究的新方法。用這種方法來統計果蠅的一大堆行為:突刺、扭打、追逐、繞圈、交尾,甚至於確定一隻果蠅在遇到另一隻果蠅時身體和翅膀的動作,都需要讓學生們反覆看錄像,每一次確定一對果蠅的動作。「如果用這種方式確定基因變異對攻擊行為的影響,我們需要分析大約2000對果蠅,如果沒有一支『研究生軍團』,我們根本不可能做這件事。」
  • 大櫻桃果蠅綜合防控技術,想要了解,那就點進來學習吧
    3.果園深陷土地以減少昆蟲種群的越冬基地根據果蠅的習性,如在土壤表面越冬和腐爛的果實,整個果園在冬季前完全加深,果園一般變為20~30cm深,然後與冷凍水結合改變環境條件。土壤和破壞果蠅。在越冬地,土壤中的卵被冷凍,從而減少了昆蟲種群的越冬基地。
  • 科學家基因編輯設計 "超級果蠅",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
    北京時間10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在基因編輯領域獲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的「超級果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將果蠅幼蛆賦予黑脈金斑蝶(以馬利筋為食的一種蝶類)的特性,他們的努力被認為是人類首次對動物進行基因改良,使其倖存於完全不同的環境,同時食物和掠食者也發生了改變。
  • 為什麼果蠅求愛姿勢會變化?普林斯頓:通過看,揪出背後的神經元...
    這項研究來自普林斯頓大學,作者Mala Murthy和她的團隊用深度神經網絡模型,成功根據果蠅的行為,預測出了雄性果蠅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對著「心上蠅」唱出一曲「情歌」。這些方式對應了雄性果蠅的不同策略,研究人員根據這個信息確定了能夠控制雄性果蠅做不同決策的神經元。
  • 科學家尋找野生非洲果蠅進化線索
    科學家尋找野生非洲果蠅進化線索 2018-12-10 中國科學報 唐一塵 【字體:在許多廚房裡,果蠅也是常住戶。但它們是如何在野外生活的呢?令人驚訝的是,大家對此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近日在《當代生物學》上報告了他們對生活在辛巴威原始森林中的果蠅的研究,這為人們了解果蠅如何在野外生活提供了新線索。故事圍繞著非洲馬魯拉果展開,這種水果的果皮很厚,果肉含糖,與果蠅最愛的柑橘很相似。該發現也有助於解釋果蠅最初是如何被馴化的。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藍光影響果蠅壽命,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試驗中測定果蠅衰老程度是根據其爬上小瓶壁的速度來進行比較,接收藍光照射的實驗組中,30天齡的中年雄性果蠅平均爬坡能力有顯著下降。通過對果蠅眼部感光細胞和腦組織的研究發現,只接受藍光照射的果蠅壽命大幅縮短,視網膜細胞和腦神經細胞明顯受損,運動能力也受到影響;接受過濾掉藍光的光線照射的果蠅壽命會小幅縮短。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示耐寒性進化之謎
    在近日刊登於《發育細胞學》期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名為THADA的基因,有助於果蠅燃燒脂肪中的能量。當關閉果蠅體內的該基因後,它們開始變得肥胖,並且消耗的能量開始減少。 「當你恢復THADA後,細胞便儲存更少的脂肪,並燃燒更多能量。」該研究聯合作者、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Aurelio Teleman說,「這是一個新陳代謝調節器,能影響身體在儲存能量和消耗能量間的平衡。」
  • 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在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放著一臺電飯煲。
  • 科學家警告會導致加速衰老的食物
    一項科學研究結果表明,飲食會對人體衰老的速度產生影響。科研人員警告,食用快餐、精加工紅肉、高鹽和高糖食物會導致加速衰老。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的科學家於2019年底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採集了886名年齡在51至91歲之間的志願者唾液樣本,同時詢問了他們的食物偏好問題。這些志願者此前曾參加過為期20年的SUN研究項目(1999-2018)。在此期間,專家研究了飲食習慣對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和冠心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