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霧山五行》大熱之後,國漫的呼聲越來越高,「國漫崛起」這個話題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其實從大聖歸來到大魚海棠,再從白蛇緣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國漫已經沉浮了好幾年,時常沒有聲響,時常又被寄予厚望。
如今巨頭們紛紛加速國漫布局,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巨頭角逐誰更有勝算?而回歸到國漫本身,寥寥幾部精品的背後卻是眾多無聲之作,國創動畫又有何「苦衷」?
浮浮沉沉好幾年 國漫為何今年火了?
其實,按二次元細分的話,單說國漫指的應該是國產漫畫,而近年被大家所熟知的國產動畫,都應該稱國動,但是按大眾的習慣,這裡統稱為國漫。
與以往不同,今年暑假期間B站推出了五部暑假國漫大片,並且都得到了極好的口碑和播放量,其中《霧山五行》第一話就創下一千多萬的播放量,豆瓣網上也給予了9.3的高分,那麼,為什麼今年國創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
1、日美動畫的洗禮,讓我國用戶培養了看動畫的習慣。而且隨著時間的積澱,鍾情「動畫」的群體也不斷擴大。而從小看動畫的孩子已經變成了具有話語權且具有消費能力的主力軍,據艾瑞諮詢《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2020》數據顯示,自2014年起,中國泛二次元用戶規模迎來高速增長,今年極有可能突破4億大關。
2、動畫隊伍擴大,動畫的內容逐漸擺脫低齡化。隨著我國娛樂產業的發展,動畫這一細分種類也得到了充足的發展,目前,我國高校和頭部動畫製作公司培養了一批動畫產業的人才,而如今正是他們創作能力最為豐富的時候。
目前我國動畫已經擺脫了低幼的標籤,逐漸走向多元化。艾瑞諮詢《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2020》中關於動畫播放時長的研究表明,2019年中國長視頻平臺動畫劇集國產非低幼內容的播放時長正在直追低幼內容。
3、B站興起,不斷破圈,逐漸加深自我標籤。而今年國漫的火熱也與B站破圈有關,根據B站2019-2020國創動畫作品發布會上所公開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線動畫用戶規模從2013年的2000萬一路飆升,至去年底已達3億。國創成為2019年B站新增用戶最感興趣的專業內容,而今年B站也乘此機會出了很多優質的國創劇。
4、政策利好,頭部公司相繼推出扶持計劃。自2018年底,B站在「MADE BY BILIBILI」國創發布會就宣布了他們對國產原創動畫的幫扶計劃——小宇宙新星計劃。而發展至今,B站已經擁有眾多優質國創動畫。今年8月8日,騰訊視頻動漫年度發布會上也一口氣公開了60多個動畫項目,垂直覆蓋不同圈層受眾。
而且臺網聯動後,廣電總局對於影視網劇的監管越來越嚴,很多題材劇情受限,這也從側面給了國創產業一片生機。畢竟動畫所表現的內容題材相比三次元影視更為寬廣。
跟風日漫被嘲諷 盈利難是國創動畫最大的問題
其實國漫曾經也有閃耀世界舞臺的時候,早在60年代就有了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上海動畫製片廠也是精品不斷,動畫「中國學派」享譽世界,甚至影響了一批日本的漫畫家,但後來卻逐漸沒落,就連現在的國漫也處於「兩三年裡一部精品,其他時間默默無聞」的狀態,那麼為什麼國創這麼難?
首先就是國漫的抄襲問題,很多國漫被指責「跪日」站不起來。縱觀國漫發展史上,作品抄襲日漫的確不少,畢竟日本的動畫產業比較成熟,而中國才屬於行業的早期。但也有些精品之作,卻被挑剔的網友「片面」指責。
拿《霧山五行》來說,這部作品也被指抄襲經典日漫《火影忍者》,僅僅是因為主角火行在戰鬥時因形似火影中邁特凱。觀眾用日漫養出的「高要求」來審視國產動畫本就不公,再加上觀眾還樂意在國漫和日漫裡「找相同」,這大大增加了國漫的製作困難係數。
其次是國漫想打出差異化走2D路線,卻面臨著原畫師稀缺的窘境。很多業內人士說2D電影是國漫的靈魂,這也確實有很多道理,相比於3D毫無情感的電腦建模,2D動漫是畫師一張張手稿繪製而成的作品,有著獨特的美學。
看宮崎駿和新海誠的動畫電影多是2D動畫,國內也有很多精品2D動畫,例如《大魚海棠》、《大聖歸來》和《霧山五行》等,但是在2D國漫之所以稀缺,最重要的原因是國產原畫呈現極度稀缺,多數公司反映招不到人。《霧山五行》的團隊「六人四年三集」是這個行業裡真實的寫照,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收入低,壓力大,所以很多原畫師都被迫轉行。
再者,國漫的產業鏈不完善,頭部國漫價值並沒有完全釋放。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現在的動漫行業還處於初期,產業鏈不完善,商業化能力有限,主要盈利來源有隻有稿費、內容付費、廣告費用、IP開發及授權。而且全產業鏈開發等方面尚存不足,題材開發到產品流通之間尚未形成閉環,導致一些頭部作品的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而且國漫製作周期很慢,並不像電視電影那樣可以規模化生產,很多時候積攢的人氣容易被影視搶走,就拿動畫《魔道祖師》來說,動畫還沒有出完,影視真人版就已經上線,在影視圈吸引了大量的粉絲。這也導致資本一直不看好國漫市場。
而日漫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以「IP"為核心,同時包含多種創作形式、多系列組合、多版本發行、多年間可持續開發的日式泛動漫產業生態圈,保持了整個行業的規模化盈利,但是目前我國泛二次元正在逐步發展,未來ACGN(動畫、漫畫、遊戲、輕小說)和虛擬偶像、部分影視化內容、同人創作、衍生周邊也會衝分釋放頭部國漫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國漫產業一直「虧錢」。其實,國漫最大的困難還是盈利難,市場盈利能力與作品成本懸殊太大,收益填不平製作成本。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影視供應鏈各個部門平均利潤超過20%,但唯獨後期特效製作利潤僅有5%,與影視產業相比,動畫更加需要後期,但動畫後期的狀況卻比影視後期更為慘烈。
而看看隔壁的日漫產業,自2011年開始,已經連續的第8年增長。2018年,256家日本動畫製作企業的營收合計138.72億元,同比增長3.6%。平均每家企業的收入為5485.81萬元,同比增長8.1%。
話說回來,光靠一兩部出圈作品就定國漫是否崛起是很幼稚的,除了票房數據,動畫產業結構、商業模式、市場規模都需要一同成長,而目前的形式來看,談崛起還為時過早。
巨頭加速布局 國創圈裡誰是最後的巨頭?
儘管國漫現在還沒有真正的崛起,但敏銳的巨頭們早已捕捉到這個行業的寬闊場景,據《2017-2022年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競爭態勢及十三五投資規劃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前後,中國動漫市場能達到近5000億元的市場價值空間。為了爭奪市場,巨頭們最近也是動作頻頻,逐步加快其在國創圈裡的布局。
作為在二次元領域積累深厚的騰訊,走的還是加緊版權收購的老路子,主要通過投資和收購動畫公司的股權來完成布局,2019年騰訊投資了《超神學院之雄兵連》製作團隊虛擬影業和《非人哉》動漫公司分子互動。近日騰訊又收購了百漫文化多數股權。此後,百漫旗下的IP孵化和運營公司將與騰訊新文創生態進一步融合,繼續探索動漫IP的構建及增值。
而且騰訊也在不斷的儲備IP版權,主攻產業上遊。目前閱文、騰訊動漫和騰訊遊戲共同形成了騰訊三大IP孵化基地,而根據36kr報導,騰訊國漫IP儲備佔全行業90%,且騰訊視頻動漫頻道、騰訊動漫、閱文三個平臺月活分別達1.5億、1.2億、2.2億。
除騰訊之外,其他巨頭也紛紛向動畫製作公司拋出橄欖枝。B站近兩年投資了知名動畫公司繪夢動畫、中影年年、藝畫開天。阿里影業、阿里文學、雲峰基金分別在兩年間投資了神居動漫、極光動漫、玄機科技等動漫公司,這兩家巨頭瞄準的都是有全流程產能的動畫公司。
相較之下,愛奇藝並非在內容和IP的儲備層面競爭,而主要是在產業鏈中下遊方面,目前愛奇藝已經跳出傳統二次元領域向「泛二次元娛樂」方向發展。重點聚焦於潮流文化,除此之外,阿里也在自己的電商優勢,以電商為核心搭建二次元消費場景。但是長遠來看這些商業模式並不具有行業壁壘,而且短期內兩者也沒有頭部的國創可以拿出來說。
所以,在眾多平臺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長視頻四巨頭的角逐中,佔據高地的還是騰訊和B站,騰訊的優勢在於依託強大內容和IP儲備所形成的二次元內容生態,而B站的優勢主要在於其在國漫領域的先發優勢。
目前B站不僅以番劇、遊戲等PGC內容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IP儲備,還讓UGC內容與PGC內容形成聯動,以up主構建起擁有文化氛圍和進入門檻的二次元社區。而當前B站正在逐步「破圈」,不斷擴大其生態內容,所以相比之下,未來的國漫行業B站和騰訊一定會是中流砥柱。
文章來源:松果財經,轉載請註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