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今天的主題之前,我想先分享巴菲特的2個小故事。
巴菲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生意了。
他在15歲的時候就用每天送報紙掙來的錢買了一塊40英畝的農場,當然巴菲特是不可能去種地的,他把農場租給農戶來經營,並與農戶共享農場的收益。40英畝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161874平米,大概是22個足球場的大小,想像一下繞足球場跑22圈那得多麼酸爽?
後來巴菲特17歲的時候又從書上得來靈感,花25美元買來一臺二手投幣彈子機把它擺進理髮店裡,他告訴理髮店的主人,客人在等待的時候就可以玩彈子機,產生利潤咱倆平分。一個星期之後巴菲特就賺回了25美元,足夠再買一臺彈子機……沒過多久巴菲特就擁有了一份彈子機連鎖生意——年輕的巴菲特可不會隨隨便便把掙來的錢花掉,因為他早已掌握了錢生錢的秘訣。
多買「印鈔機」,少買「碎紙機」
這個錢生錢的秘訣我最早是從《富爸爸窮爸爸》中學到的,我認為作者羅伯特·清崎是總結得最好的,給所有讀者提供了一個最為簡練清晰的致富方法:買資產,不要買負債。這句話借用了會計學的概念,理解起來有點繞,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我們要儘可能的把錢花在能夠錢生錢的事情上(我把它形容為「印鈔機」),而不是錢燒錢的消費上(即「碎紙機」)。
年輕的巴菲特買下農場和彈子機,會源源不斷的為自己帶來收入,將這些收入拿來再投資,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財富。如果當時巴菲特打算豪橫一把,給自己買輛車拉拉風,那麼除了買車付出去的錢,緊隨而來的還有每年各種保險費、油費、停車費、維護費等,這些都應該在籤下合同的那一刻記錄在個人資產負債表的應付帳款科目(負債)裡。別忘了同時應該被記下的,還有一筆可觀的資產減值損失。看似買了一臺車,其實我們買的是一臺財富「碎紙機」。
碎紙機是通向貧窮陷阱的觀光梯
中學時候老師講到恩格爾係數*,讓我意識到生活必要開支對個人財富的影響。工資收入減去生活必要開支,剩下的就是我們的自由現金流。是用來改善生活還是創造財富呢?多數人計劃的是後者,真正實施的一直是前者。出國度假、陽光沙灘是每天上班的動力所在。女生不買個包,男生不買塊表,似乎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祖國……然後心滿意足地回到起點,繼續攢錢。
*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類大額的消費也不是一次性的,可能會在未來的2-3年內持續的衍生各種支出。名品靠保養不說,還要考慮穿搭各種,不然沒有搭怎麼穿呢?
《貧窮的本質》的3位作者(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調查中發現,即使吃不飽飯的窮困家庭,也會首先給自己購置電視、DVD機等娛樂設施。「在尼加拉瓜,56%的農村家庭有收音機,21%的家庭有電視機」,「在印度的烏代布爾,極度貧困的家庭將14%的預算花在節日上」——「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乏味」。曾經無數經濟學家以為是缺乏營養、缺乏教育導致人們陷入「貧困陷阱」,然後堅持有針對性的幫助窮人脫貧,可當他們看到窮人最終選擇各式各樣的」碎紙機「之後也只能撓頭。
應當說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類的本能,中產階層又何嘗不是如此。可是一份工作能夠提供的僅僅是一個平臺和對應的報酬,對大多數人來說,未來3-5年能掙多少錢是算的出來的,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是無法計算的,擁有的碎紙機越多,離自由也就越遠。並且今年的疫情可以說給我們出示了黃牌警告,手停口停的人生不堪一擊,如果沒有「睡後收入」所謂的中產也只是站在貧窮陷阱的邊緣,隨時有可能滑落。
巴菲特的人生則是另一種極端,「花錢是一種痛苦」成了他的思想鋼印*,他幾乎把「吃漢堡包」「喝可樂」以外的錢都拿來投資了,與擁有的財富相比他的生活只能用簡樸來形容。或許老人家想說,並不是我想當首富,因為其他人都忙著買碎紙機,結果把我逼成了首富。
*思想鋼印是《三體》中的情節,指外界給人腦中強行植入的信念,可以達到深信不疑的效果。
尋找「印鈔機」
「印鈔機」則可以為工薪族的生活提供必要的補充,隨著收入再投資逐漸積累起來的財富則有可能讓我們逐漸擺脫對工資的依賴。對於工薪族來說,理想的」印鈔機「應該是能夠持續帶來低風險,可預期的」睡後收入「。
上市公司是典型的「印鈔機」,或許我們很難創造一家好公司,但是我們可以購買一家好公司的股票,與成功的人共享一臺「印鈔機」,這就是股票可以給我們提供的選擇。
上市公司會定期提供財報報告,通過長期的學習,我們也能具備檢驗上市公司的能力。公司(股票)不像房子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資產,需要藉助一定的基礎知識去理解。一旦理解了公司(股票),那麼各個行業的公司都可供選擇。作為小股東,我們的優勢在於可以自由的決定買或者不買某家公司,決定權完全在我們自己手上。
我們如何理解公司呢?書本上有很多的解釋,我總是覺得沒有說明白公司的投資價值,我們可以將公司理解為:為了滿足社會中所有客戶的需要,而在市場與成本之中進行平衡,尋找和提供最優產品(解決方案),並獲取報酬的商業實體。這意味著尋找到最大的市場,並提供最優解的公司可以獲得最大的商業回報,反之,在市場、成本、產品方面做得不夠好的公司都無法獲得最大的回報值,甚至會被淘汰。作為投資人,如果懂得如何評價一家公司的市場、成本和產品,那麼也就找到了最具投資價值的公司。
以蘋果為例,手機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足夠大,到目前為止,蘋果都提供了無法替代的解決方案,包括硬體和作業系統以及應用市場等,同時蘋果擁有統治全球的供應鏈體系,在同等級產品中,他的成本控制可以做到極致,因此他成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投資的方式還有很多,但從來沒有輕鬆掙錢的方式,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付出努力,持續學習。這一點,每個人都應該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這方面最好的老師就是馬未都先生,我相信所有人喜歡馬老先生都不僅僅因為他的收藏,而是他對古今中外歷史的孜孜追求。
要買「印鈔機」勢必意味著沒有足夠的錢用於消費,對於工薪投資者來說,也要忍受「簡樸」的生活。巴菲特說,「投資在做的事就是延遲消費,現在把錢投出去,過一段時間獲得更多的錢。」好在,堅持一段時間,股票能夠提供豐厚的回報足夠讓我們滿足做富人的期望。我們也可以向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那樣,選擇享受投資與享受生活兩不耽誤。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以給我留言
投資,就是讓全世界最靠譜的人替我賺錢
聲明:這份筆記僅僅作為個人的學習和記錄,發布在網絡並不是給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請讀者不要作為投資依據。任何讀者對本公眾號所提及的股票投資盈虧與本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