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楊凌融媒體中心聯合示範區黨工委改革辦開設《回眸「十三五」 奮進「十四五」》專欄,深入報導楊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試點經驗和制度性成果,為推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改革創新氛圍。
「十三五」時期,楊凌示範區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
圍繞共同締造理念
積極創新制度改革
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奮力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引領示範區
駐村規劃,分類施策
分級管控,分類施策。首先把全區村莊按照近期拆遷村和長期保留村進行分類,然後對所有保留村進行深入調研摸底,按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村級組織等方面內容,建立評價體系,對村莊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研評,將綜合得分高、基礎條件好的村列為示範村,重點規劃建設
上下結合,充分調研。每個示範村確定一個規劃團隊,採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對村莊進行深入調研,並充分聽取鎮村幹部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經過几上幾下反覆研究,提出示範村建設規劃。
一村七圖,項目化管理。創新提出「一村七圖」村莊規劃方法,將規劃內容項目化。即:一張村莊定位圖,一張五年計劃圖,四張包括核心打造項目、重點提升項目、全面美化項目、基礎完善項目圖和一張年度建設項目及預算圖,通過這種「規劃內容項目化」的方式,保障建設項目有效落地。
「四化」原則,鄉土設計
在鄉村建設中,堅持「精細化、科技化、現代化、節儉化」的原則,力求打造關中鄉村樣板。
精細化。在農戶門前統建上,充分考慮材料造價,控制預算,同時又注重保持鄉土氣息,並對同一類型的項目,通過電腦建模、群眾和施工隊選擇、每兩戶差異化施工的方式進行建設。
科技化。在村級公廁建設上,按照降低能耗、節約後期維護成本的原則,將具有採光保溫呼吸功能的採光坡屋頂應用於廁所中,通過被動式建築節能技術改善採光、通風、保暖隔熱等問題。
現代化。在畢公村大門、新集村售賣亭等項目建設中,秉著讓農民活在當下並擁有追逐時代潮流、體驗文明進步、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原則,在鄉建中推動鄉村物質空間現代化、村民思想意識現代化,用現代鋼材構建漢風建築。
節儉化。充分尊重地域特徵及傳統文化內涵,在后街改造、門前統建、景觀節點等項目建設中,選擇當地鄉土材料以及廢舊材料,如建築廢料、水泥塊、舊磚塊、舊瓦片、舊木材等,充分將其資源化利用,實現鄉村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
創新機制,加快建設
創新建設模式。探索實行EPC工程總承包的模式進行建設。通過招標形式,確定施工企業進行建設,加快了工程建設進度。
建立聯建機制。在工程建設中,建立「地方政府+規劃方+EPC+村領導班子+監理公司」的新型鄉村建設組織架構,明確各方責任,共同推進建設。同時還設立EPC項目管理辦公室,招聘專業人員包村包鎮辦指導建設;招聘7鄉村振興專職人員,駐村協調配合,形成了多級目標責任制的管理模式,推進了鄉村建設工作全面開展。
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在建設工作中,各示範村分別成立了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社會治理等黨小組,由支部委員任組長,黨員及群眾代表等為組員,充分發揮黨員模範示範作用;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后街拆除、垃圾轉運、自來水管鋪設等工程建設,配合施工企業建設,加快了工程進度。
全程陪伴,共同締造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加強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聯繫合作,進一步深化共同締造理念,積極探索「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程陪伴式駐村規劃建設路徑,將鄉村建設的成果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鄉風文明延伸,向農民的整體素質提升深化。
在王上村,結合村莊歷史文化資源及特色產業,藉助網絡熱詞,為該村設計打造了「隔壁老楊」這一文創品牌及文創產品,以促進該村產業發展。在崔西溝村,與村幹部群眾一起,起草制定了有「紅十條、黑十條」的《崔西契約》,推進鄉村治理,並協助該村成立炊兮餐飲公司,促進生態民俗村發展。初步建成西北首家鄉村振興學堂,並聯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學術委員會等相關專家,開展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等專題培訓,組織建大師生,以轉變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為主,開展農戶庭院美化、農家菜製作、電商發展等培訓,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升,取得了積極成效。
因地制宜
共同締造
楊凌深化改革、創新思路
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實現了鄉村建設高點起步。通過駐村規劃的指導,使楊凌鄉村建設實現了高點起步,建成了王上、畢公、新集等一批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和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注重點上突破,建成了官村景觀牆,畢公伏波古莊大門、新集村入口大門,王上村環村枕木步道、崔西溝水塔改造的幸福號列車等一批亮點工程;善於化腐朽為神奇,新建的王上、姜嫄、畢公等村公廁形象靚麗,不僅作為村莊公廁滿足了日常功能需要,同時也成為村莊建設中的一個亮點;通過對村莊原有后街生態化改造,使原先農村最為髒亂差的地方,也成為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提升了鄉村建設整體水平。提升村建設以示範村建設為樣板,改變了原先的低水平建設、甚至重複建設,使全區鄉村建設工作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各村都編制了建設規劃,明確建設任務,招聘專業工隊,從群眾最急需解決的水衝式改廁入手,從最髒亂差的后街整治開始,從最難的汙水處理著眼,大力實施「四覆蓋一提升」(農戶改廁、雨汙水管網、汙水處理設施、溼地澇池全覆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工程,累計投資1億多元,硬化村莊道路3萬餘平方米,修建雨汙管網2萬多米,新建處理標準可達一級A類標準的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十餘處、溼地澇池十多座、村級廁所數座,建成農戶水衝式廁所近2000戶。同步推進垃圾分類收集,按「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方式進行收處,農村垃圾收運處理率達到93%以上。
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全區鄉村振興工作實現良好開局。現代農業發展有序推進,一二三產融合不斷加速,打造研學旅行基地7個,新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8個,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20多場次。開展「全民閱讀 書香楊凌」活動,建成農村閱讀點70多個,投放圖書7000多冊,村(社區)「農家書屋」實現了全覆蓋。建成楊陵區家風館,開展「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道德評議活動,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
美麗鄉村建設
大幅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面向「十四五」,楊凌示範區將
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馳而不息建設美麗鄉村
奮力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楊凌樣板」
動動手指
滑動「文明」
編輯:侯勃 趙桃子 | 審核:楊耀軍
轉載請註明出處
▼
/熱點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