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字,其他的絕大多數文字都是字母文。所以其實漢字的學習是相對更簡單的,因為你看看那個字的「模樣」,就算是不知道它是怎麼讀的,也能知道他大概是個什麼意思。比如「資、財、貨、貴、販」,我們看了它的字形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些字跟貨物、財產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管子》當中記載「湯以基山之金鑄幣」,司馬遷說,高辛氏以前就有了龜幣、金幣、刀幣,中國貨幣的發展可謂是相當的早,而且相當的豐富了。作為一個大陸國家,海產品在中國一直是比較熱銷的商品,而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中一帶,周、秦都崛起於此地,對於當時的中國古人來說,無論是海裡的珍珠,還是貝殼,都是寶貝。也是出於這種原因,貝殼成為了貨幣。
那麼,為什麼古人不去海邊多撿一點兒貨幣拿回來讓自己脫貧呢?其實這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和「五服」制度了。
首先我們來講一講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有許多人講,中國古代是沒有經濟學的,或者經濟學非常落後,這是不正確的。中國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經濟學著作,後世的國企、宏觀調控、鹽鐵專賣,都出自於它,這本書就是《管子》,管子出生於公元前723年,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孔子讚嘆他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管仲指出,經濟天下,以人為本是經濟活動的根本目的,這是與現代經濟學完全不同的。在現代經濟學當中,經濟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美元,而在管仲的經濟體制當中,經濟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溝通天下物質的流通,讓某些地方缺乏的物質流通進去,讓某些地方過剩的物質流通出來,而流通的中間物就是貨幣。
因為貨幣要承擔起流通中轉站的作用,所以貨幣的量必須跟當時的物質財富的價值的量相匹配,用現代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得防止通貨膨脹,所以作為貨幣的東西必須得少,如果太多了就沒有意義了;同時這個貨幣還得能夠長期保存,不容易損壞,否則大量的貨幣被損壞了之後就會造成通貨緊縮。貝殼在當時同時符合了2個條件。
為什麼貝殼的數量少呢?因為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古時候將天下以天子為中心分成了幾個圈子,關係從親近到疏遠,距離從近到遠分別是:
「五百裡甸服:百裡賦納緫,二百裡納銍,三百裡納秸服,四百裡粟,五百裡米。
五百裡侯服:百裡採,二百裡男邦,三百裡諸侯。
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
五百裡要服:三百裡夷,二百裡蔡。
五百裡荒服:三百裡蠻,二百裡流。」
對於「要服」「荒服」來說,天子是不直接統治他們的,只需要他們給自己每年上貢一些土特產就可以了,而當時遠處大海的小國家應該也是屬於這些上貢土特產的勢力,貝殼當然是他們的特產之一,這些東西對於關中地區都是非常稀缺的,諸侯當時的朝貢每年最多也就1-2次,也就沒辦法製造「假幣」。
這些貝殼只有在稀缺貝殼的中原地區才被當作貨幣來使用,當地的窮人當然也不可能千裡迢迢地跑到海邊去撿貝殼。至於那些處在海邊的蠻荒勢力——大家家裡都一堆貝殼呢,誰要你的貝殼?所以不得不說,古人在經濟學方面的智慧,讓現代人也感到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