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訴百度案背後終極疑問:百度到底有無人為幹預搜索結果?
2020-12-03 16:12 百度 字節跳動
作者 楊銘 編輯 朱珠
來源|極點商業(ID:jdsy2020)
今日頭條與百度的「不正當訴訟案」,其結果將相當有代表性意義:那就是揭開一個圍繞百度多年,卻一直沒有來自相關部門權威判定的疑問——作為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是否對搜索結果進行人工幹預。
差不多歷時兩年之後,外界等來了字節跳動起訴百度人為幹預搜索結果、在搜索頁面詆毀今日頭條糾紛案的一審宣判。
11月30日,北京海澱法院判決稱,百度公司構成商業詆毀不正當競爭,責令百度立即停止上述不正當競爭行為,賠償字節跳動公司經濟損失和合理維權費用50萬元,並在其官網和客戶端顯著位置刊登聲明為原告消除影響。
對此,百度方面表示,「對此判決結果將提起上訴」,並強調,在對存在異常情況的網站進行安全提示標註上,「百度對所有網站一視同仁」。
此後,字節跳動副總裁李亮在今日頭條發文表示,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百度不惜在刑事案中提供自相矛盾的兩份證詞,製造冤案。
目前,這起備受關注的訴訟案,結果仍未最終塵埃落定,百度和字節跳動兩大網際網路巨頭的摩擦硝煙,也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瀰漫。而回到本起訴訟案背後,一個終極疑問是:百度到底有沒有人為幹預搜索結果?
畢竟,這個疑問不僅關係到廠商,也關係到我們每一位消費者。
01
是否人為幹預搜索成訴訟核心
訴訟,源於2018年1月底。
2018年1月29日晚,今日頭條發表聲明表示,將起訴百度,原因是其利用壟斷優勢進行的「不正當競爭」的行為。
今日頭條表示,在百度搜索「今日頭條」相關內容,排序第一的搜索結果,是由非正規稿源於2017年12月中旬發布的「舊聞」。排序第二的搜索結果,是「今日頭條官網」,卻用紅字標出警告:「提醒:該頁面因服務不穩定可能無法正常訪問」。
今日頭條表示,使用了第三方在線網站進行安全檢測,檢測結果顯示,今日頭條網站沒有任何不安全和不穩定情況。又使用了百度提供的網站檢測系統,百度該系統對於今日頭條的檢測結果,也是安全穩定。
今日頭條認為,百度搜索結果給出的紅色警示是造謠。導致用戶對今日頭條網站及服務產生負面評價,誤導用戶,惡意阻止用戶訪問今日頭條網站。無奈之下,今日頭條不得不向法院提起訴訟。
隨後,對今日頭條「不正當競爭」的指控,百度回應否認,並表示今日頭條的一系列發聲,源自「發展困境的焦慮」。
彼時的背景是,圍繞feeds(信息流)產品業務,雙方競爭正處於白熱化階段,此前還爆發了一輪「公關口水戰」。
當時在外界看來,今日頭條和百度一戰遲早不可避免。在PC時代,百度靠著搜索入口,壟斷著80%的流量。但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信息流為主的內容分發平臺,成為網際網路重要入口之一,顛覆了百度以搜索作為流量分發的主要商業模式。
廣告收入一直是百度主要收入來源,但在信息流業務發展上入局較晚,直到2016年中才正式推出了百度信息流,遠遠落後於今日頭條。
雙方摩擦隨後逐漸升級。2017年,多家媒體報導顯示,百度專門成立了內容生態和市場部,由大市場體系公關部總經理同時兼任部門負責人,業內人士戲稱為「打頭辦」。
今日頭條2018年1月底對百度提出的訴訟,由此正式開啟了兩家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戰火——此後今日頭條和百度接二連三對簿公堂,包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亮,在2018年以百度對其進行了侮辱、誹謗,侵害了其名譽權為由,將百度訴至北京市海澱區法院。
過去兩年內,伴隨今日頭條的頭條搜索高調上線、收購互動百科,圍繞「搜索」成為過去兩年雙方較量主要方向,這涉及雙方核心道路、命脈業務問題,未來或許沒有和解餘地。
因此,2018年初的訴訟案判決結果,對雙方來說都相當重要。「該案件的核心點,是百度是否有人為幹預搜索結果,以及對今日頭條的搜索結果進行了虛假提示。」一位長期研究網際網路訴訟糾紛案的法律專家表示。
從一審判決結果來看,百度敗訴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法院認為,百度針對特定關鍵詞對今日頭條的搜索結果進行了人為幹預,對今日頭條的搜索結果進行了虛假提示,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商業道德,損害了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不僅損害了字節跳動公司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也因誤導用戶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百度顯然不會接受這個判決結果。百度表示,對可能被劫持、惡意篡改、訪問狀態不穩定的網站進行安全識別和風險提示,是當前網際網路及安全領域的通行做法。
目前,由於百度方面表示將上訴,難以得知訴訟案的最終判決結果。但顯然,雙方接下來在法庭上的較量中,仍將圍繞「百度是否人為幹預搜索結果」這一核心展開。
02
百度難逃的人為幹預搜索質疑
在一位業界人士看來,今日頭條與百度的「不正當訴訟案」,其結果相當有代表性意義:那就是揭開一個圍繞百度多年,卻一直沒有來自相關部門權威判定的疑問——作為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是否違背了搜尋引擎的技術原則,根據其商業利益的需要,對搜索結果進行人工幹預。
對百度這方面的質疑歷來已久,第一次引爆是2008年。當年8月,震驚中外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發,百度卻因為「三鹿與百度籤訂300萬廣告投放協議以享受負面新聞刪除」的消息,掀起軒然大波。
儘管百度否認,但《21世紀經濟報》隨即報導稱,在他們對批評一家奶製品企業的文章標題及關鍵詞內容進行搜索時,百度僅顯示11條搜索結果,而谷歌顯示了11400多條。
此後兩個月內,包括新華社、央視等諸多權威媒體對百度進行了輪番輿論質疑,也讓百度利潤來源的根本——「關鍵詞競價、廣告點擊掙錢」的競價排名黑幕,首次披露在公眾面前。
第二次引爆,則是2016年5月,魏則西用生命換來了公眾對「醫療競價排名」的聲討,在那場聲勢浩大的討論之後,百度彼時也放低了姿態,宣布清理一批關鍵詞,不允許癌症、糖尿病等關鍵詞競價,甚至還整體撤銷了醫療事業部。
上述兩次聲勢浩大的聲討,以及「反百度聯盟」、「百度遭遇網絡反壟斷訴訟第一案」等等,其實都指向了同一個核心問題:百度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搜索結果進行了幹預。
儘管百度一再表示,搜索結果都是大數據匹配,經過機器運算得出,否認人為幹預。但質疑的人們往往相信,從競價排名來看,誰出錢或者出錢多,誰就可以在搜索結果中排到前面位置,或者屏蔽對自己不利的信息,這正是百度人為幹預搜索結果的實際表現。
哪怕不涉及競價排名,百度也在其他搜索結果上備受質疑——2019年1月,崔永元在百度搜索自己名字後,寫了《盤盤百度》,稱搜索自己的名字,出來的都是噁心的謠言,引發網友對百度的新一輪「罵戰」。
不僅是百度,以算法為驕傲的谷歌,也曾備受人為幹預搜索結果質疑。2019年11月,《華爾街日報》發表深度報導稱,他們花半年時間,深入調查了谷歌如何操縱算法,改變搜索結果,並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大公司曝光,比如eBay和Amazon,還會花錢僱人幫自己「寫好評」。另外,有證據顯示,谷歌曾在不少國家進行工作人員招募,為的就是對搜尋引擎的結果進行評分。
事實上,不管是百度,還是谷歌,面臨爭議的最本質問題是:人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搜索公司,是單純的搜尋引擎,還是純粹的商業機構,或是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新經濟企業?
如果從搜尋引擎技術原則來看,那麼因為商業利益的需要,進行人工幹預搜索結果,無疑是突破了搜尋引擎的道德底線,如同Neil Postman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認為:技術壟斷就是集權主義的技術統治。
如果百度、谷歌們只是一家純粹的商業公司,那麼在瞬息萬變、激烈競爭的商業社會,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存在的最終價值,因此完全基於技術、算法的搜尋引擎是不現實的。更何況,算法也來自人,比如規則制定者工程師,其中也會蘊含偏見。
可話說回來,不管如何,無論今日頭條與百度的訴訟案最終結果如何,我們仍然希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搜索仍是我們獲取信息的基本方式,搜尋引擎們,能少一些主觀因素甚至隨意的人為操縱,多一些反映網際網路信息的真實狀態。
[本文作者極點商業,i黑馬授權發布。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jdsy2020)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