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全椒中學 孫竹軒
第一次踏進農家書屋,是在兩年前的那個暑假。盛夏的日光明媚且張揚,白雲像是定格在藍天上。
農家書屋裡或是風扇吱呀,或是空調送來習習涼風。蟬鳴透過綠茵在熱浪中起伏,偶爾傳進來,頗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味。
拿一本書在窗前坐下,於沉靜中閱讀。有時風會吹起窗簾,滿眼綠意,日光和樹影投進室內,影影綽綽,漸漸融成一片汪洋。光陰流動,影子拉長,一晃就是一個下午,轉眼就是一個夏天。
夏日悠長,歲月瘋長。這些影像在我心裡留下隱秘的印跡,那是一種遇見更廣闊世界的體驗和細微的期許,在心裡紮根、抽芽、繼而長大。這一場美妙的仲夏夢沒有賞味期,夏日的炎熱會了無蹤跡,夏日的蟬鳴最後銷聲匿跡,但農家書屋依舊在那裡,並且不斷充盈。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小小世界,從白天到黑夜,從嶄新到泛黃,它們矗立在書架上,如森森叢林。它們靜默無言,連同整個書屋,都是如此靜謐。嬉笑的小孩子會安靜的看書,風華正茂的學子們尋找感興趣的書籍,忙碌的農人們也會放輕腳步,他們懷著不同的目的走進來,找到自己需要的書。亦或是天真夢幻的童話,亦或是晦澀的古文,亦或是農業知識技能書籍……
詩云,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想,在靜默的閱覽室裡,我們都會遇見屬於每一本書的喧囂。
書籍把我們從淺薄中驚醒,他們都靜靜的在那裡,等著你去探索,去發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我們都是渺小的個體,以讀書、閱歷、見聞等提升自己。它們讓我由天地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讓我在思考中體會孤獨卻不寂寞,讓我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卻抱有敬畏,讓我在與他人交往中懂得分寸……讀到某些地方,我們會大笑、沉默或者流淚,這種穿越時空的共情是因為它們飽含前人的筋骨血肉,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思想達不到的高度,先輩的探索和發現可以給我以啟迪……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裡寫到,「我們終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以此抨擊當時新技術力量的代表,電視。誠然,在當下這樣的信息化時代,大眾傳媒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很多人都會選擇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或者娛樂消遣,打發時間。可是無論大眾傳媒可以帶來多大的視覺衝擊,紙媒給人帶來的深度思考和無邊際的想像空間是它們無法取代的。又或者,僅僅是在面對書本時的那份感動,就是任何虛擬成像都無法媲美的。
我慶幸我有機會走進農家書屋,有機會發現別樣的精彩,擁有別樣的經歷。我深知它正在悄悄的改變每一個擁有它的村莊,它是閒暇時的去處,是求知時的文庫。不停刷手機的人可能會放下手機,選擇走進去閱讀;無所事事的人可能會走進去,遇到屬於他的喧囂。受益最大的應該就是廣大學子了,正是求知慾旺盛的年齡,有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資源充實自己,實為人生幸事。
在打開下一本書前永遠保有期待,有夢的人永遠不會落入平庸之海。
農家書屋,它靜默的矗立在那裡,它可能平平無奇毫不起眼,但我想誰都沒法忽視它的存在。因為這世界上有一種改變,是於沉靜中蓄存力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這世界上還有一種喧囂,是於沉靜中發出,絢爛如夏花,靜美如秋葉。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