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上海華山路1954號
郵編:200030
電話:021-62813389
網址:http://shss.sjtu.edu.cn/
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由創建於1985年的原社會科學及工程系和文學藝術系聯合組建而成,成立於1997年1月。
學院下設法律、藝術、傳播、文化管理、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等5個系和哲學與公共政策、思想政治教育與倫理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等3個研究所。另設有「兩課」教育中心和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此外,還有跨學科、跨系所的研究機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社會工程研究所和知識經濟研究所。
除搞好本院專業教學外,學院全體教師以培養全體交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為己任,積極進行「兩課」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創建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97年被上海市教委評為「兩課」教學先進單位。鄧小平理論、中國革命史、馬克思主義哲學被評為校一類課程。本院教師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藝術鑑賞、科學技術史百餘門選修課,每學期選修的學生達3000餘人。1999年1月。教育部批准在該校建設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學院聘請了于光遠、高佔祥、席澤宗、陳方安生、李學勤、李文海、張豈之、謝晉、吳貽弓、餘秋雨、曹建明、唐雲、程十髮、曹鵬等一批國內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
學院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聘請了一批國外著名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教授,還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日本神戶大學人文學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系、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中心建立了長期的教學科研合作關係。近幾年以來,學院先後派出了20餘名教師去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的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和進修,同時還引進了一批海外留學人員。1999年3月,該校又與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籤署了全面學術合作協議。一年多來,學院與市社科院已在聯合開展科研課題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
近年來,學院在爭取社會力量辦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先後爭取到海外華人、可口可樂公司、上海有線電視臺、南通電視臺等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資助的數百萬元資金,投入設備先進的辦公自動化實驗室、語音聽力教學教室、電子編輯實驗室、藝術多媒體教學專用教室和由江澤民主席題詞的程及美術館等教學設施的建設。不久,隨著文科大樓和藝術教學中心大樓的建造,學校將擁有更加先進的現代文科教學設施。
目前,學院在讀學生共67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和第二學士學位學生106人,本科生522人,專科生48人。學院教師為本院碩士研究生和本、專科生開設各類課程150門左右,同時還為全校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生開設公共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10門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類選修課100餘門。
經過多年的不斷完善,學院已經確立了「以文為本、文理滲透、質量優先、突出特色」的文科辦學指導思想,初步形成了具有交大特色的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文科與理工科相滲透的教學體系。學院各專業的教學強調依靠學校強大的理工科優勢背景、突出文科學生的理工科素質基礎、優良的外語水平及電腦辦公自動化運用水平,並對他們進行創新意識及應用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文科人才。
專業設置:
該專業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牢固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及相關的宣傳政策、方針與法規,系統把握廣播電視學及傳播學的業務知識,具有駕馭最新傳播與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強的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及科研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高級廣播電視新聞及傳播學人才。
主要課程有:傳播學概論、新聞理論、廣播電視概論、電視新聞採訪、節目主持藝術、多媒體製作、攝錄像基礎、電子編輯、營銷傳播學、組織傳播與管理等。
本專業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與科研隊伍。目前,有7位教授與副教授。近年來,還引進了2位北美留學歸來的傳播學博士。校兼職教授、享有盛譽的著名導演謝晉、吳貽弓經常親臨指導並為專業建設提供意見。上海有線臺臺長也以兼職研究員身份關心、支持專業的發展並為專業與實際部門溝通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
本專業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系等建立較為密切的學術聯繫。此外,本專業亦與美國紐約大學學者定期會晤、切磋學術。
本專業力求為學生創造現代化的教學環境。目前,擁有電腦訓練房、辦公自動化設備訓練房以及為外語教學服務的語音實驗室,已建成國內高校領先的多功能視聽室。多功能視聽室採用了先進的通體軟包裝及牆柱空腔的方法。在設備配置方面則選用美國JBL公司生產的專業音響與功放。在投影機選配中,則採用了INFOUSl000型,亮度高,解析度強,還能與計算機VGA信號兼容。
當今國內外傳媒機構紛紛更新設備,電視節目製作格式亦從模擬系統向數碼系統過渡,非線性編輯方式將成為21世紀的主導方向。為此,本專業在學校領導支持下,花大力氣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實驗室設備兼顧模擬與數碼兩個系統,實驗設備逐步提高檔次。
本專業還在上海有線臺、東方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等單位設立了實習基地。
學生畢業後能在廣播電視部門、傳播企事業、服務業、政府部門從事傳播創意、策劃、組織、調研與開拓工作。
學位信息:
學院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憲法與行政法學等4個碩士點和法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公共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藝術設計4個本科專業。
2000年9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學院獲得首批MPA(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授予權,招生工作即將正式展開,首屆學員將於2001年入學。
學位學科設置:
本科專業: | 公共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 |
廣播電視新聞學 | |
法學 | |
藝術設計 | |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學士學位) | |
碩士專業: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科學技術哲學 |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院系領導:
院長胡近教授簡介:
胡近,男,1957年11月14日生,湖北英山人。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胡近198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動力工程系,1982-1986年,又在職攻讀並畢業於上海交大思想政治教育 專業。曾先後任交大團委副書記、德育教研室主任、社會科學及工程系副主任、校黨委宣傳部部長等職,1998年9月起,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倫理學、管理心理學、比較德育等學科研究。所授課程主要有《管理心理學》、《比較德育》、《青年心理學》、《思想道德修養》、《心理諮詢》等。主要著作有《大學生心理學》、《怎樣做一名新時期大學生》(主編)、《公共關係心理策略》(主編)、《婦女兒童心理諮詢》(主編)、《中國大學生價值觀研究》(合著)等,另外主編和參編了《思想道德修養》等教材。發表了《傳播心理學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獲全國第三屆高校思政研究優秀論文獎)、《探索加強高校鄧小平理論教學綜合模式》(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等70餘篇論文。先後主持與參加過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市科委、市教委科研項目,其中,《中國遠洋(集團)公司跨世紀人員素質優化研究》獲1999年國家人事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此外,還先後獲得凌鴻勳教學大獎、億利達教學大獎、校優秀共產黨員等。
胡近是中國青年學學會理事,上海市心理學會青年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上海市高校德育協作組副組長、市倫理學會理事、市婦女學會理事。
聯繫電話:86-21-62932573
E-mail: human@mail.sjtu.edu.cn
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33人,其中教授18名(博士生導師3名)、副教授38名。
教授及研究方向:
姓名 | 學科 | 研究方向 |
劉 鋒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錢學成 | 科學技術哲學 | 自然辯證法 |
張耀輝 | 中文與新聞傳播 | 寫作理論與新聞理論 |
張西同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餘亞平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竺培芬 | 傳播學 | 傳播學理論及應用 |
張 淵 | 藝術 | 中國畫 |
方明光 | 中國語言文學 | 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學 |
胡 近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邱偉光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姚儉建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江曉原 | 科學技術史 | 科學技術史 |
關增建 | 科學技術史 | 物理學史 |
顧建光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胡 偉 | 政治學 | 行政管理學 |
胡果文 | 歷史學 | 鄧小平理論 |
陳乃蔚 | 法學 | 智慧財產權法、科技法 |
胡世凱 | 法學 | 比較法、國際法 |
學術成果:
學院教學科研所涉及的領域有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 學、公共管理學等門類。在90年代曾先後承接過國家級、省部級和橫向科研課題50多項,其中主要有《新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探索》、《對青年學生深層思想理論問題的研究》、《上海市科技能力合理配置對策研究》、《「七五」期間軟科學活動的評價和分析》、《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模型設計》、《上海市社區服務現狀和發展方向研究》、《上海市民素質優化工程設計研究》、《中遠集團跨世紀人員整體素質優化研究》、《溫州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黃浦區社區建設前瞻性研究》、《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體制研究》等項目。這些課題的成果曾獲得國家級獎5項、省部級獎15項。
學院重視教學,近年來先後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1項、市級3項、校級2項;教材獎市級4項、校級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