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中小學陸續迎來新學期開學,開學第一天對「寒假作業」的檢閱成為各校的重頭戲。剛過去的寒假裡,許多學校推出了創新作業,作業超市、闖關搶紅包、品年味賞年俗……許多作業強調實踐性,並充滿濃濃年味,和人們印象中的「寫寫寫」大相逕庭。
小學
黃岡中學惠州附小:種花生每天觀察植物生長變化
「媽媽種的豆角是先把種子泡在水裡,泡一天第二天就發芽了,好神奇!」黃岡中學惠州附小四年級學生酈子謙告訴記者,他今年一項寒假作業就是觀察植物生長,特別有意思。酈子謙說,為觀察植物生長,他年前在花盆裡種了花生,每天觀察花生生長,有了變化就在本子上記錄,可惜的是花生長出幾片葉子後,由於澆水太多花生淹死了。「花生死了之後,我就繼續觀察媽媽種的豆角。」
惠州市第二十七小學:寒假到實踐「超市」自選作業
這個寒假,惠州市第二十七小學開展了社會實踐「超市」,有「我愛祖國,我愛家鄉」「親近自然,美境行動」「小鬼當家,孝敬長輩」「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熱愛生命,堅持鍛鍊」等5大項。同學們從「超市」中至少選擇5種活動進行實踐。如學做春節特色食物、春節特色手工;與小區清潔員一起或自己主動清掃小區;每天堅持做至少一項家務等。
五(2)班李詩韻書法很不錯,放寒假時,她和媽媽走上老家街道寫對聯擺賣。「當天賣了三四個小時,望著賣春聯賺的錢,我漸漸明白了爸媽的良苦用心。」
三(7)班的於桁老家在河源和平縣,這個寒假,他選擇製作老家特色美食——「土味」薯片。準備芋頭,削皮、清洗、晾乾,把芋頭削成薄片、下鍋油炸、起鍋加入調料。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於桁一板一眼地學習製作,做了辣味、蔥香味,還有五香椒鹽味,好吃到停不下來。
該校老師李惠嬋說:「跟傳統寒假作業對比,這種符合學生個性的作業更有趣味,更加關注實踐性和個體差異性,深受學生、家長的歡迎。」
惠州市第二十七小學五(2)班黃浩凱向顧客推銷燈籠。
惠州市十一小金榜分校:完成任務贏紅包換取神秘大禮
寒假,惠州市十一小金榜分校給同學們準備了新春大禮包。這份「過年的那些事兒」屬於該校「三生」教育校本課程,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可獲得一個紅包,開學後拿紅包跟老師換取神秘大禮。該校校訓「勤慎」在一年級作業裡化身為兩個「萌娃」——勤勤和慎慎,通過兩人互動帶學生完成誦讀童謠、做臘八粥、備年貨、掃年貨等任務,其中包含了春節的各種年俗。三年級的作業場景是「春節將至,我的叔叔一家人從美國回來了,他們將和我們一起共度春節」。堂弟Jack第一次回中國過年,為了讓Jack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作為東道主的「我」將帶著他進行「新春奇妙體驗之旅」……接下來就是「我」帶著Jack一起誦讀《過年歌》、體育鍛鍊、讀書觀片、做彩條燈籠、秀英語寄賀卡等活動。
雖然特色作業是選做,很多家長還是非常重視。伍女士帶著女兒劉玥陽一起做燈籠,她說這樣的作業貼近生活,能激發小孩想像力,也能鍛鍊動手能力。
惠州市德威學校:親子剪「春」增添年味
今年惠州市德威學校的寒假作業繼續改革,以一年級為例,寒假作業包括4大部分,背誦積累、閱讀、練字和德育作業。
該校一年級的德育作業包含了7個方面,如親子做寒假計劃書、做一件好事、繪畫日記、了解春節習俗並為新年做準備、製作春節手抄報、攝影《年味》等。
一年級學生露露的媽媽謝女士說,學校布置的作業孩子基本都完成了。在過年前,班主任還在微信群裡介紹了一種手工剪「春」字的方法,露露和媽媽一起剪了好幾個,裝飾在家裡的綠植上,特別有年味兒。謝女士說,很多孩子都認為春節就是吃喝玩樂領紅包,對中國傳統節日了解並不多。讓孩子動手製作「春」字裝飾家裡、拍攝與「年味」相關的畫面,既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感受、了解春節習俗。「請門神、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趕廟會、準備各種年貨,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集中體現,對現在的孩子十分有意義。」
北師大惠州附小:走迷宮闖關 學會做家務
這個寒假,北師大附小一年級的老師為學生準備了寒假特色作業,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科學、書法、信息等各個學科和領域。
該校一年級語文特色寒假作業,通過走迷宮、玩闖關遊戲的形式,提升孩子綜合素養發展。遊戲共6關,第一關是去親朋家做客,會禮貌問好;第二關是幫父母做家務;第三關是讀2本書,講一個故事給父母聽;第四關是編一條新年祝福簡訊發給老師或親人;第五關是製作一張新年心願卡;第六關是完成《寒假作業》。
一(7)班楊睿鋒在第一關寫著「叔叔阿姨,新年好」,在幫父母做家務那一欄寫著「幫奶奶洗碗」。楊睿鋒還給爸爸媽媽講了《灰姑娘》的故事,並製作了一張新年賀卡。「好喜歡做這個作業,有爸爸媽媽陪我、鼓勵我,好開心。」
該校傅麗娟老師告訴記者,特色寒假作業不僅著眼於「主科」語數英,更發展了學生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興趣,拓寬學習面,同時使孩子自主計劃寒假生活,提高學習自覺性,不讓寒假成為孩子的「放縱期」。「假期該幹什麼、學什麼、怎麼學,特色作業能給家長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從學校方面說,特色作業是開學的『前奏』,減輕開學症候群影響,使開學後的學習生活更快上正軌。」
惠州東江小學:快樂閱讀 每日打卡
這個寒假,東江小學老師劉杏給全校學生製作了一張閱讀打卡表。在這張「寒假快樂閱讀我能行」每日打卡記錄表上,有閱讀時間、閱讀時長、閱讀收穫、家長評級等內容,學生可以根據每日閱讀的書籍,相應填寫。
劉杏告訴記者,這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寒假生活,使整個寒假過得充實又有意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我們老師會推薦各年級的課外讀物在各班級群裡,讓學生閱讀。」劉杏說,「為讓家長也參與其中,還特意加了家長評級和家長籤名的內容,讓家長做好監督工作。」
惠州市麥地小學:貼春聯逛花市 弘揚傳統文化
這個寒假,惠州市麥地小學同學們的作業年味十足。「我的寒假作業是逛花市。那裡有我們都喜歡買的金桔、水仙、百合、睡蓮,美麗極了!爸爸還教我認識好多花的名字。老師說生活即是學習,我完成了我的寒假作業,也學習了很多花的知識。」一(1)班蔡希說。「甩開電視與手機,媽媽帶我感受真正的年味兒。」二(3)班詹蕊悅在媽媽的指導下,動手做起了冰糖葫蘆,「用竹籤串著團圓與幸福」。
二(4)班曾清和媽媽把門擦得一塵不染,再把新對聯貼上去。六(1)班的盧潤祺就更厲害了,他在期末測試中獲得優秀成績,老師獎勵他以「自由參加有意義的春節活動」作為寒假作業,於是他上街給行人寫對聯送祝福!「老師沒有布置寫的作業,而是要求我們到處走走看看,體會濃濃年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三(1)班艾士然和家人去了哈爾濱,感受「冰天雪地」,在旅行中增長見識。
該校副校長王維春介紹說,今年該校的寒假作業突出3個特點:個性化、傳統文化、實踐性。「寒假時間比較短,我們就不布置太多書面作業,而是想通過實踐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同時藉助春節這一時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初中
惠州市第七中學:圍繞年貨年俗年話體驗年味
惠州市第七中學的特色寒假作業是年味作業,並開展「品年味,賞年俗」主題活動。圍繞年貨、年俗、年味、年話等方面,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展現心中對年味的體會。
有的同學編好中國結,贈給長輩和親朋好友;有的則以賀卡、剪紙、手抄報等形式,向老師、親友以及同學致以新春的祝福;有的同學則通過寫對聯、寫福,慶祝春節。九(7)班的張李沂這個寒假在家裡揮春寫「福」,他說,學校布置的年味作業,讓他對春節這一傳統佳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八年級美術老師周丫告訴記者,布置這次年味作業,就是為了進一步在學生中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們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我教學生編中國結,讓學生拜年時,作為小禮物贈送給長輩和親朋好友,象徵團結、幸福、平安。」周丫說,她也考慮要多融入惠州傳統特色文化和建築,「例如學生的剪紙、繪畫等作品,就可以融入合江樓、金帶街、朝京門、西湖等景點。」
惠州市東湖雙語學校:調查各地春節習俗
惠州市東湖雙語學校精心為同學們設計了一份寒假作業清單,包括實踐和知識拓展。實踐篇以表格的形式,分年級段為孩子們布置了不同內容,主要有4方面:濃濃年味,團圓春節;遵規守矩,做文明小公民;堅持運動,健康成長;鍛鍊技能,做家中小主人。
該校初三(2)班學生曾嘉穎說,這次她的實踐作業非常愉快地完成了,是做實踐調查,了解身邊不同年齡段人的春節活動,並寫一篇調查報告。
放假後曾嘉穎就開始著手了。幼童、同齡人、父母的朋友、老人,都成了她的調查對象,前後大概採訪了15個人。「採訪過程非常愉快,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春節習俗也不同,我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習俗,這些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曾嘉穎說,實踐作業做起來很輕鬆,有時在外面玩,碰到合適的人就馬上想到能做寒假作業的素材,這讓她更善於發現身邊人和事。
惠州市東湖雙語學校周心怡在練習寫毛筆字。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高中
惠州中學:「舌尖上的惠中」採購下廚一條龍
放假回家「葛優躺」吃吃吃?不存在的。惠州中學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寒假作業:「舌尖上的惠中」,要求同學們從採購、洗菜、做菜、分享、清洗善後「一條龍」,給家人做一頓飯,並以圖片或視頻形式記錄下來,發到老師那裡。
「作為一個較少下廚的男生,接到這個作業時,我的內心是抗拒的。」該校高一(17)班劉化鵬說,放假那天,他硬著頭皮問父母想吃什麼,父母點了「血醬鴨」,這個菜平時他看爸爸做過,也跟著學了點,可以挑戰一下。於是他和父母上街買了鴨子、辣椒、醬料、姜等材料,回家和爸爸一起清洗收拾鴨子。「這活兒真挺累的,想想平時我爸媽又要照看診所又要做飯,更辛苦。」這麼一想,劉化鵬又有了幹勁,一切就緒後,他在廚房忙碌了起來,爸爸在一旁打下手。在「大廚」爸爸對他的笨手笨腳不斷吐槽之下,花費兩個小時,血醬鴨、炒青菜、炸粿條3道菜出鍋。
對於劉化鵬的廚藝,一家人的評價是「勉強能吃吧」,但劉化鵬自我感覺良好,自評75分。「畢竟是親手做的,充滿自豪感。不過比起我爸做的,一個『天堂』一個『地獄』,我爸做的能打150分。」原本對廚房敬而遠之的劉化鵬,此後對下廚產生了許多興趣,前幾日又做了個蛋花湯。「不僅覺得做菜有意思,還因為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變多了,我很喜歡。」
該校高一(16)班楊丹穎在完成做飯任務後,還給自己「加餐」——做家鄉民俗調研。「我是在市場門口進行的,拿著一本小本子,寫好幾個問題,就在門口抓著人問。剛開始時,人家以為我是搞傳銷的,繞著道就跑了。後來慢慢掌握了技巧,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問,就比較順利,覺得還挺有趣的。」
「寒假作業,也想增加一些實踐性的、德育方面的內容。」該校德育處副主任張毅說,比如為家人做飯這項作業,要求同學們完整做完四個環節:採購材料、製作食材、和家人共享、清洗善後,既能鍛鍊同學們的生活能力,又能和家人增進感情。「這個作業看起來像是小學生作業,其實高中生做的效果也很好,學生和家長認可度都很高。」
惠州中學劉化鵬同學給家人做飯。
惠州市華羅庚中學:制定實施「彎道超車」計劃
「每天一兩道數學大題、十個英語單詞、猿題庫、日記、各科作業各兩頁、寒假作業……」寒假不到一個月時間裡,每一天安排得明明白白,市華羅庚中學同學的「寒假彎道超車計劃」,就問你怕不怕?
「我們幾人組成一個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制定了寒假超車計劃。」高二(4)班汪澤棟向記者展示了這個表格,從1月26日到2月16日,完成老師在群內布置的作業,包括寒假習題、APP學習任務打卡、猿題庫刷題等,還有數學老師布置的每天一道的圓錐曲線和立體幾何的大題,英語老師布置的聽說和背誦的作業。
「我們組的計劃算是比較鬆散的,給你看一下我們年級前三的學霸做的計劃。」汪澤棟說。記者看到,這位學霸的計劃非常細緻,每一天都安排了3~4項學習任務,連大年初一都沒放過。寒假期間,同學們積極打卡,踴躍參與刷題,在猿題庫每周排名一度衝進全省學校前五名。
對寒假超車計劃,汪澤棟很是重視,「以前不叫超車計劃,只是比較普通的假期計劃,這次強度更大,也是一次嘗試。如數學老師專門找了比較新穎、難度較高的大題每天做,有助於開拓思維和拔高水平,每天做一道很能保持思維活躍和提升自己。」
「高二學生很快就要進入高三,希望利用寒假,實現對自己的『超車』,減輕高三壓力。」該校高二(4)班班主任翟彥奇說,為了讓同學們有代入感,他事先把上一屆高三的學習資料和超車計劃給同學們看,讓他們感受高三氛圍,了解高三是如何備考的。他鼓勵同學分成小組,制定好超車計劃後還可獎勵電影票。
翟彥奇還鼓勵同學假期去高校看看。汪澤棟就去了武漢大學參觀,「武大的校園很大,環境也很優美,處處能讓人感覺到深厚的底蘊。」他說,這個「寒假作業」讓他開拓了眼界,也給了他一個努力的目標。(惠州日報 記者林奶花 塗 堅 範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