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案課程裡,接觸到這麼一篇用歷程手法寫就的葡萄酒文案,整篇文案除了體現匠心的嚴選外,還讓我感悟到了好的葡萄酒品質需要帶有歲月的痕跡!
文案有點長,本想裁頭去尾的做個概括分享出來,奈何文案過於緊湊不可分割,所以只能原原本本的和盤託出,給本文的閱讀者一個全面地感受:
《三毫米的旅程,一顆好葡萄要走十年》
三毫米,一顆葡萄到一瓶好酒之間的距離。
不是每顆葡萄,都有資格踏上這三毫米的旅程。
它必是葡園中的貴族;
佔據區區幾平方公裡的沙礫土地;
坡地的方位像為它精心計量過,
剛好能迎上遠道而來的季風。
它小時候,沒遇到一場霜凍和冷雨;
旺盛的青春期,沒有雨水衝淡它醞釀已久的糖分;
甚至山雀也從未打它的主意。
摘了三十五年葡萄的老工人,
耐心地等到糖分和酸度完全平衡的一顆才把他摘下;
酒莊裡最德高望重的釀酒師,
每個環節都要親手控制,小心翼翼。
而現在,一切光環都被隔絕在外。
黑暗、潮溼的地窖裡,
葡萄要完成最後三毫米的推進。
天堂並非遙不可及,再走十年而已。
文案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葡萄酒選材的嚴苛,後半部分則更多的呈現在歲月的給予上:「摘了三十五年葡萄的老工人」、「酒莊裡最德高望重的釀酒師」以及「葡萄要完成最後三毫米的推進。天堂並非遙不可及,再走十年而已。」
「老工人」「釀酒師」都因為經過歲月地錘鍊和洗禮,把自己的一顆初心慢慢地磨出了品質,磨出了他人地認可和尊重,也創造了自己讓人信服的一席之地,這就是年輪帶來的禮物,歲月給予饋贈。
好酒要經過時間醞釀,葡萄要在「黑暗、潮溼的地窖裡」呆上十年,才能滿足品質要求,才有資格裝到三毫米厚的玻璃瓶中。
歲月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好處,同樣為我們檢驗了太多生活的困惑:在滿足口欲上,它為我們熬出了美酒和湯汁;在人情世故上,它為我們檢驗了真假友情;在個人閱歷上,它讓我們逐漸成熟沉穩……
事物都具兩面性,對立的兩面,褒貶的兩面,矛盾的兩面。讓我們在享受美好的同時,又厭惡它帶來的不好。
美好的事物總是有讓人賞心悅目的效果,美麗的面龐悅人也悅己。對美的追求,女性朋友真可謂做到極致——不瘋魔不成活。
然而「歲月神偷」,儘管是財大氣出的明星們也難奈得住它,對於囊中羞澀的我們更是感覺「無縛雞之力」,此時,是不是選擇坦然面對,選擇放過自己更為妥當呢?換個「較勁」的方向,用歲月的長度來耕耘我們人生的厚度!
經過青春時期的人,對於作家三毛的這句話應該是有共振、共鳴的:「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青春的短暫,在於它在時光裡不知不覺就這樣偷偷溜走,我們還來不及品嘗,如同豬八戒偷吃了人參果,囫圇一下沒了蹤影。
真正開始品嘗生活,是在踏入社會的年紀,它不再單純得像考場上的成績,用分數來證明學習能力;社會上的能力證明是溝通協調能力、合作能力、察言觀色能力、甚至是創新能力…多元化的要求和發展,在有形和無形中推著我們一直向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以在青春之後的年紀裡,我們逐漸打磨出了自己的寬度和厚度,逐漸沉穩而有深度。
一個人的成熟,他人生的寬度、厚度,體現在「對外」的適應和迎來送往上,同樣體現在「對內」了解和滿足上。俗話說「悅人先悅己」,自信來源於自己對自己的肯定和喜歡。在閱歷的基礎上,我們更加了解和篤定了自己想要的、渴望的東西,不再隨意做決定,也不會隨意拋棄一個決定。
我有一個瑜伽朋友,是一個六歲孩子的母親。我們初識時,她只是一個新加入的瑜伽學員,那時的她,上空中吊床腿都能嚇到軟,但她認定了自己的這份愛好,開始有計劃的去參加專業的教練培訓班學習,又自律的「學以致用」。三年後的現在,她如願成為了一名瑜伽教練,靠著自己的愛好掙著養家餬口的錢,幸福又美好。
人生就是這樣,到了一定的年紀,你才能真的感悟到一些東西,感悟到自己的需求,感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角,感悟到任何的成功都需要有不忘初心地堅持,就像俗話說的「開竅」,就像楊絳寫的:「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同是一位練習瑜伽的同事,在近五十的年紀裡遇見瑜伽,喜愛瑜伽。她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說:「我才不管呢,別人笑就讓他們笑去,這樣也不敢那樣也不敢,在往下,人都老了!」
我們總在意別人的目光和看法,其實世上的人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一個自己不愛又不恨的人,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我們只需要在不打擾別人的基礎上好好的巴結自己就好了,就對了。
在生命的歷程中,我們要走多久才能找到自己,才能撥雲見月明般的了解生活,了解自己,取悅自己。
古語有概括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境界是心智單純時期對於映入眼帘的事物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沒有過多的思慮和疑惑;
第二重境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會到了世事的複雜、界線的模糊,從而開始懷疑事物的真實性,這時是「心」的感想與「眼」的捕捉相較量的時候;
第三重境界,就是更加清楚世事的核心,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我也還是我,都不必刻意委屈自己迎合他人,各自守好自己。
一步一步走來,我們明白了不輕易打擾他人的幸福,即便那件幸福的事多麼微小;明白了不輕易揭穿一些人性使然的小偽裝,即便對那種心理不屑一顧;明白了不要輕易的去否定一個人,至少也要在自己心底給他一個「自辯」、「自證」機會。因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頻率和內涵,可以相互吸引,但是不要相互幹擾。
我們俗人的境界雖不可與聖人相提並論。我們在時間的圓圈裡走了一圈之後,能明白「反求諸己」,能明白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時,也不失為一種「境界」,人生的一大進步。
有得有失的歲月,老了容顏,厚了智慧,這份積累流淌在臉上成就了屬於自己氣質和味道,就像一年更比一年醇香的葡萄酒,這難道不是一種饋贈嗎。
亦舒在《風信子》裡說:如花美眷,也敵不過似水流年。什麼時候進場不重要的,拿不拿到好牌,亦無關重要,最要緊的,離場要瀟灑,不要希祈能夠帶走什麼。
是歲月讓我們更懂生活,更懂自己,更懂包容。感恩歲月地醞釀,感恩自己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