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林下套種中藥材促增收

2020-12-23 瀟湘晨報

近年來,華寧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不斷完善「三棵樹」產業發展思路,核桃產業發展逐步深入人心,全縣核桃種植面積已達28.17萬畝。針對全縣核桃掛果面積少,周期長見效慢,土地利用率低等情況,華寧縣因地制宜,出臺實施方案,鼓勵龍頭企業在核桃林地裡套種中藥材,以短養長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林農收入。

12月14日,筆者來到青龍鎮大石洞村核桃種植基地,樹下套種的天門冬長勢喜人。縣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正在向種植戶講解天門冬和核桃管護技術要領。2013年,大石洞村結合實際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方式,成立華寧縣晨晟核桃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種植核桃樹,通過發展核桃產業讓大石洞村徹底擺脫貧困。經過6年多的堅持和發展,目前,大石洞村1284畝核桃樹長勢喜人。

近年來,核桃市場比較低迷,群眾發展核桃種植的積極性受挫。為了提振社員們的信心,大石洞村決定由公司流轉一部分土地示範種植中藥材,通過一個產業帶富一個村造綠一片山。

為了進一步鞏固提升核桃產業發展,華寧縣委、縣政府於2019年出臺了《華寧縣林下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建設實施方案》,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核桃林下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400畝,將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成為華寧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產業,帶動縣域林下中藥材經濟持續發展。

(特約記者 陳志蓮 特約通訊員 楊明虹 李豔)

【來源:玉溪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貞豐縣店子村:香椿套種中藥材 盤活土地增產增收
    這幾天,貞豐縣挽瀾鎮店子村香椿種植基地裡一派繁忙景象,務工群眾正在進行椿樹苗套種中藥材。挽瀾鎮店子村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定了以發展香椿、四季紅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加大技術服務和政策支持,採取「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模式,科學化規模化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村民土地租給我們,土地得流轉資金,還可以在裡面務工,他們得了雙成收入。」挽瀾鎮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楊正骨說。
  • 貞豐雙峰街道:林下套種食用菌助農增收
    貞豐縣雙峰街道充分利用現有水果產業基地以及中藥材基地林下閒置空間,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拓寬就業渠道,讓林下經濟成為新市民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新引擎、新動能。雙峰街道緊扣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以蘿蔔寨村為核心區科學謀劃,盤活當地葡萄、李子以及中藥材產業的閒置土地,將紅託竹蓀和黑木耳作為林下經濟主導產業來抓,規範建設1000畝食用菌標準種植示範基地。「我們結合實際情況,請專家到我們這兒進行實地考察,最後決定種食用菌,主要是紅託竹蓀和黑木耳。
  • 旺蒼縣英萃鎮推行核桃樹下套種中藥材 帶動群眾冬季增收
    圖為日前英萃鎮群眾在核桃園區裡種植中藥材。近年來,旺蒼縣英萃鎮圍繞「改造經營低效林打造核桃示範園」思路,引導鼓勵群眾種植核桃2.6萬畝(其中,良種核桃掛果林1.1萬畝),實現年核桃產量900餘噸,產值近1000萬元。
  • 淅川縣老城鎮:林下套種紅薯 果薯兩旺農民增收
    淅川縣老城鎮杏李果園裡套種的一萬多畝紅薯今年喜獲豐收,連日來,農民們陸續開始收穫紅薯,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老城鎮石家溝村村民陳文革,承包了險峰村350畝土地種植杏李,並在杏李樹行間套種了紅薯。近日,紅薯開始收穫,她家每天出動拖拉機、裝載機等機械四臺,在附近村莊僱工20多人,利用晴好天氣的有利時機,抓緊收穫紅薯。
  • 林下種植中藥材成為治「窮病」新良方
    群眾口中的這位姚老闆,原名姚玉文,是一位皮膚黝黑、身形瘦高的福建藥商、天柱縣江夏華茗中藥材有限公司負責人。近幾年,該公司通過免費發放藥材種子,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等方式得到了當地老百姓高度點讚。
  • 新田大觀堡村:林下套種「三豆根」 鞏固提升「脫貧果」
    紅網時刻永州3月31日訊(通訊員 黃新 楊珊)新田縣梘頭鎮大觀堡村駐村持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通過林下套種中藥材,將閒置資源變成有效資產,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保障群眾穩固增收。連日來,大觀堡村貴運興合作社負責人鄧橋貴,組織20多個村民,在村後山栽種中藥——三豆根。
  • 安龍:林下套種山豆根 南盤江畔藥材香
    江畔,萬峰湖鎮龍萬村的山豆根這一林下中藥材鋪滿山巒,鬱鬱蔥蔥。「這就是近三年來萬峰湖鎮退漁還湖,還湖於民,轉產上岸的生動實踐!」萬峰湖鎮黨委副書記劉洪剛如是說。龍萬村距離湖畔較遠,屬於典型的深石山區,沒有連片的土地,零星的土地散布在山坳之中。
  • 畢節金海湖新區:林下套種 「空閒地」變「致富地」
    多彩貴州網訊(萬飄陽)近年來,畢節金海湖新區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以林下種植為突破口,採取「林下套種」「長短結合」的模式,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一大早,家住青龍街道河尾社區的向明和其他貧困群眾就來到社區中藥材種植基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鋪菌棒、播麻種、蓋膜、蓋土......大家忙碌著種下脫貧致富的「金疙瘩」——天麻。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尾社區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大力發展天麻、白芨、八月瓜等經濟作物,想方設法幫助群眾拔窮根、摘窮帽。目前,社區林下種植天麻1200畝,白芨300畝。
  • 萬畝辣椒種植忙 林下套種助增收
    當前,林下種植也成為了農業發展熱門項目。在新疆洛浦縣納瓦鄉諾布依村的櫻桃園裡,一棵棵櫻桃小樹整齊排列,中間是一壟壟鋪著地膜的土埂,新栽的辣椒苗已經有了生機。5月11日,正在田間查看苗木成活情況的村民巴日·吐魯普感嘆地說道:「這些櫻桃樹的間距大,林下的土地一直空著,我們都沒在意。
  • 施秉縣雙井鎮探索立體套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
    去年,施秉縣雙井鎮依託現有萬畝李子基地,大力發展林下丹參、養蜂產業。「李子+丹參+蜂蜜」的林下經濟發展正如火如荼。「自2014年我們確定李子為主導產業後,到現在陸陸續續種上了一萬多畝李子樹。」雙井鎮相關部門負責人楊璐說:「李子樹管護相對粗放、果子也易於存放,群眾比較容易上手。」
  • 觀念變了 錢包鼓了 村民笑了——甘谷縣發展中藥材產業促農增收見聞
    觀念變了 錢包鼓了 村民笑了——甘谷縣發展中藥材產業促農增收見聞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 潔走進甘谷縣禮辛鎮李門村中藥材種植示範區甘谷縣玉順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軍鋒笑呵呵地說,合作社2016年成立之初,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花椒樹,2017年又流轉了600畝土地,種植中藥材並建成中藥材示範園區。「目前,合作社帶動李門村、楊灣村群眾種植中藥材300餘畝。農戶的收入增加了,信心更足了,積極性更高了。」馮軍鋒說。
  • 乘風破綠浪 林下巧生金 │ 貴州全力按下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近年來,貴州牢記囑託,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林下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2019年以來,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2048萬畝,總產值超220億元;參與經營林下經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達1.4萬餘個,林下經濟項目覆蓋貧困人口48.9萬人,帶動人均增收近千元。
  • 回龍圩:橘園套種果蔬促增收
    橘園套種的芥菜。據周叔介紹,由於柑橘的行距比較寬,一般都在4米左右,而且第3年才開始進入豐產期,行間非常適合套種蔬菜瓜果,而且套種農作物泥土會松一點,柑橘還能長得快些。今年,他的20畝柑橘幼苗地套種了西瓜,每畝收入2000元,摘完西瓜後又種上了芥菜,預計每畝收入1200元,這兩項果蔬可增收3200元,除了彌補前期柑橘的投入成本外,還可以獲得不少的收入。近年來,回龍圩管理區積極探索現代農業新模式,在擁有10萬畝的柑橘園發展橘下經濟,幼苗地套種西瓜、百合、芥菜等果蔬,橘下養殖雞鴨鵝等家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 林口:林地套種中藥材 開啟脫貧「新路子」
    東北網5月12日訊(馮春濤 記者 王亮 付巍)林口縣加快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黃芪、平貝、蒼朮、月見草等近20種中藥材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用好產業為群眾脫貧攢後勁。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一直忙碌著。這幾天,林口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一直忙碌著,田間一片繁忙景象。記者在林口縣奎山鎮上三陽村中藥材種植基地看到,一排排松樹苗套種的中藥材特別引人注目。今年該合作社利用退耕還林地、山坡地進行嫁接紅松套種中藥材的新嘗試,形成了上面種樹、樹下種藥的發展新模式。
  • 猴場鄉雙貢村:林下套芋頭 以短養長促增效
    今年,猴場鄉雙貢村因地制宜在獼猴桃基地套種芋頭,通過「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林下套種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郭太慧是雙貢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她在自家的14畝獼猴桃地裡套種芋頭,收入增加,她很是開心。 「給芋頭施肥,相當於給獼猴桃樹施肥,管理芋頭,也變相給獼猴桃樹鋤草,獼猴桃地裡套種芋頭,一舉多得,很划算。」郭太慧說。
  • 橫縣:蜜柚基地套種南瓜促增收
    蜜柚基地套種南瓜獲豐收。近日,瑤埠村紅心蜜柚基地套種的南瓜迎來了豐收。基地負責人介紹說,由於蜜柚的行距比較寬,一般都在4米左右,而且第3年才開始進入豐產期,行間非常適合種植南瓜。現在基地套種有300畝南瓜共25萬公斤,預計一畝有800-1000元的收入。瑤埠村300多畝的蜜柚基地原本是一個荒草坡。
  • 種糧增收十萬元 種草節省十萬元 宅口榧農套種「撿錢」
    種糧增收十萬元 種草節省十萬元 宅口榧農套種「撿錢」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13日 16:02:54 | 作者:呂晶晶 | 編輯:劉海傑  7月9日,趕在梅雨季中難得的晴天,佐村鎮宅口村榧農金曉陽開著貨車將一麻袋大豆拉上了山,和工人一起,緊趕著將幾百斤豆種播到香榧林中
  • 水城縣猴場鄉雙貢村:林下小芋頭 增收大產業
    今年,水城縣猴場鄉雙貢村因地制宜在獼猴桃基地套種芋頭,通過林下套種,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種植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新聞視頻 晚上七時許,夜幕下的猴場鄉雙貢村火把二組,寒風瑟瑟,一袋袋新鮮的芋頭正在過稱、裝車,這些清晨剛從田間收挖的芋頭,當天就通過收購商連夜抵達幾百公裡之外的廣東和四川等地
  • 西盟:刺竹鮮筍上市,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嘎婁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巖板介紹,嘎婁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470戶村民,全村一半以上的農戶都在林地裡套種了刺竹,面積達3000多畝,有的農戶種植面積達60畝。目前,全村有1000畝刺竹進入採摘期,已經為全村帶來產業收入150餘萬元。
  • 甘肅武都:"雙椒"紅配綠 農民穩增收
    甘肅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是傳統花椒種植大鎮,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該鎮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立足實際,探索出花椒和辣椒「雙椒」套種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樹上花椒保發展、樹下辣椒促增收,不斷打造「麻辣」產業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