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產生生活垃圾
但你知道嗎?
垃圾若處理不當
會對環境造成許多嚴重危害
點擊視頻,了解生活垃圾有什麼危害
而垃圾的正確分類和回收
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汙染
也可通過再利用以節省新資源的開採
從而在根本上減少垃圾
根據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國辦發〔2017〕26號)確定,呼和浩特市為46個重點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城市之一。2020年1月6日,《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審議通過。2020年8月30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第14號令予以公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的出臺為轉變生活垃圾管理方式,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垃圾產生,提高資源回收和有效利用率,解決呼和浩特市「垃圾圍城」危機提供了具體實施方案。
因地制宜
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模式
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按照「三人、兩定、一規範、六分運」+「五導」的工作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黨建引領為抓手,發揮社區四級網格體系作用,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工作新理念。建立撤桶並點、定時定點三步法,從營造社會宣傳氛圍、入戶宣傳宣講、合併投放點到設置集中分類箱房,最終實現居民分類精準投放。
截至目前,全市城區已在30個辦事處、196個社區,2444個小區、1344家公共機構和229所學校設置了四分類垃圾桶。已分別佔到全市小區、公共機構、學校總數的87%、98%和100%。
完善分類收運處理設施設備
形成全鏈條閉環式垃圾分類體系
在分類收集方面,在全市小區共投入6萬餘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設置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箱95組,投入運營的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車達200餘輛,收運體系正在逐步完善。
在分類處置方面,餐廚垃圾實現了應收盡收,規範化管理處置。4座垃圾分類分揀中心已建成並投入運營。其他垃圾焚燒發電日處理能力為1500噸,無害化填埋500噸/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運處置管理工作得到較大提升。
為進一步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我市正在推進日處理能力3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和日處理能力600噸的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工作。嘉盛新能源公司二期日處理能力750噸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後,全市生活垃圾處理可以實現零填埋。這些都為我市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創新廚餘垃圾處理方式
一是建設了六座廚餘垃圾分布式處理設施。在全市大型農貿市場、蔬菜水果批發市場試點建成六座廚餘垃圾分布式處理設施,把廚餘垃圾就地處理直接轉化為達標汙水排放,少量殘留物製成了堆肥,既緩解了垃圾轉運壓力,又減少了垃圾處理投入。
二是與蒙牛生物質能公司加強合作。將廚餘垃圾經過厭氧發酵處理,產生沼氣和沼液,沼氣用於發電,沼液用於還碳回林,日處理廚餘垃圾能力達200噸,有效解決全市過渡時期的廚餘垃圾處理難題。
三是探索廚餘垃圾處理產品新出路。目前,正在採取的處理方法包括:1.廚餘垃圾混合沙柳堆肥處理法。其工藝主要是經過發酵將廚餘垃圾處理成半成品後密閉收集起來,然後與破碎的沙柳進行混合後堆肥。2.廚餘垃圾生物降解處理法。通過用廚餘垃圾養殖黑水虻幼蟲用於蛋雞農業養殖基地,在自主覓食的基礎上輔助餵食黑水虻幼蟲,實現廚餘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下一步,呼和浩特將下大力氣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進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導、監督、檢查、考評等管理體系,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逐步實現建成區內垃圾分類全覆蓋,統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最終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達到常態化管理水平。
青城垃圾分類助手小程序
青城垃圾分類助手是由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發起,由內蒙古微遠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承建的。主旨是要將青城垃圾分類助手小程序平臺作為推廣垃圾分類的新媒體平臺,內容涵蓋「垃圾分類檢索」「政果發布」「新聞宣傳」「知識解析」等,突出「服務+新聞」理念,構建政府部門與自媒橋梁,促進垃圾分類的推廣與普及。
青城垃圾分類助手小程序已於2020年9月9日正式發布上線。市民可以在微信搜索小程序名稱「青城垃圾分類助手」進入小程序,也可以掃描小程序碼進入小程序。
垃圾分類,人人參與
日常生活中
把每一件垃圾正確分類
搞清楚弄明白很重要
垃圾放錯了地方是廢物
放對了地方是財富
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
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用實際行動改善生活環境
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原標題:《【文明實踐在行動】事關每個人!垃圾分類 呼和浩特這樣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