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朱元璋「大部制」改革為何廢除丞相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從「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到中書門下、樞密院……中國古代政府機構經歷了多次改變製圖 徐支兵

清代南書房 資料圖片

  從傳說中先秦時代按照圖騰命名的龍官、鳥官;到秦漢時期強調人治的「三公九卿」的出現,一時間丞相位高權重,連皇帝都得去丞相府議政;而隋唐時期「三省六部」的設立,讓「部」第一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六個部究竟掌管了國家的哪些方面,和我們今天常說的「外交部」「國防部」是一個概念嗎?再到宋朝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的建立,看似掌管著文武二柄,實則已經被皇帝牢牢把控著;明朝洪武十三年後,更是連丞相都不再設,由出身秘書的「內閣」成員充當皇帝心腹;清朝時的「南書房」「軍機處」看似重要,其實都是大臣在「兼職」。

  南京大學歷史系老師武黎嵩說,中國古代的「部」從漢萌芽開始,到清末新政前,基本保持穩定不變,雖然各部門的名稱可能會發生改變,但職能基本不變,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在中國古代這種靜止的農耕社會裡,統治者一直維持著一個小規模政府,在機構設置上儘量不折騰。中國古代政府機構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請跟隨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

  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唐蕾

  最早的官員叫龍官、鳥官

  商朝時,保姆是高官

  中國最早的職官據說要上溯至三皇五帝時,當時以部落圖騰為標誌,作為官名,所以都叫龍官、鳥官……後來又把金木水火土和春夏秋冬結合起來,封以官職。堯舜時便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禮記》中稱「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可見夏朝已有相當規模的政府系統。商朝時,政府組織機構更加強化,分為掌國政的卿事寮和掌神職的太史寮兩大系統。寮,即尞(燎),《說文解字》中解釋:「燒柴祭天也」,政府部門在屋內開會需燒柴照明,「寮」便成為政府部門的名稱。寮又通「僚」,「群官為僚」,所以也可以理解為職官系統。據文獻記載,當時「尹」和「保」是國王手下的最高官,又稱「相」。保,原為保姆,姆,女師也。起初是貴族家庭的保育人員,保姆往往是王的心腹,由保育人員成為匡輔大臣。

  漢朝時,丞相位高權重

  皇帝都要去丞相府議政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大帝國,但他沒法包攬一切,於是便創建了一套政府班子。設丞相為文官系統的首領,太尉為武官系統的首領,又設御史大夫,讓他獨立於文武行政系統之外兼掌監察和會計(資料收集)。此外設立宮廷服務系統,管理皇族家務。

  「漢承秦制」,漢朝基本承襲了秦朝那一套官僚制度和組織機構,以秦制為藍本,建立了「三公九卿」的政府體制。漢朝的三公沿襲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地位最高,御史大夫比丞相和太尉要低一個等級,他是丞相的副手;而太尉也常由丞相兼職。三公辦公的地方就叫「府」,即行政機構。西漢初年,丞相權力相當大,竟然有和皇帝朝堂一樣的百官朝會殿,甚至連皇帝也要親臨其殿議政,丞相府成為國家的領導機關和決策機關。

  丞相的權力非常之大,除了個人才能外,主要因為他們有一個聽命於自己的官員班子,丞相府成為了國務行政管理的中心,府內設諸曹機構。相府裡幾乎所有的公務人員都由丞相自己決定,丞相大可以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安插進來,通常情況下丞相的意見和決策,皇帝也多需聽取。武黎嵩打了個比方,「漢朝時丞相和皇帝之間,就類似於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係,具體的行政事物,實際上都是丞相在處理。」

  負責拆「信封」的尚書

  成皇帝心腹,瓦解丞相勢力

  到漢武帝時,這種現象才發生改變,為了抓權,皇帝開始起用尚書。尚書是什麼官職呢?起先尚書的身份很卑賤,當時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書,多是些管吃管穿、鋪床疊被的工作,可見地位是很卑下的。「尚書是其中管文案的,漢代將文章刻寫在簡牘上,用繩子繫緊,再用泥封住繩結,在泥上蓋印章,叫封泥,這樣能保證竹簡不被人打開,尚書就是負責給皇帝拆封泥的,即文獻中的『主發書』。國家實行雙軌制,外面有一班行政人馬,皇帝也有自己的機要系統,尚書就成為皇帝的心腹。東漢光武帝進一步利用尚書的職能加強集權,建立尚書臺,目的就是為削奪相權。當高官領尚書事掌握了中樞機要決策大權後,尚書就從機要官變成了行政官。」武黎嵩說道。

  漢武帝後,皇帝有意削弱丞相的權力,漢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太尉為大司馬,丞相為司徒,司徒、司馬、司空三公製成立,三公制的設立就為不使任何一人獨攬大權。風水輪流轉,大司馬(東漢仍稱太尉)地位開始攀升,成為三公之首。但是要知道秦漢都是馬上得來的天下,皇帝太知道軍權的重要了,一直都牢牢抓在手中,所以太尉也只是時置時廢,充其量只是皇帝的軍事顧問,兵符在皇帝手中,沒有兵符,太尉是不能發兵的,所以太尉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並無實權。

  管馬的太僕在漢代可是肥差

  大司農則相當於財政部部長

  那么九卿又是什麼官位呢?

  武黎嵩告訴記者,「部」這個概念的形成就是從漢開始的。但是「卿」還不能和後世的「部」畫等號,只是「部」的雛形。

  如果說設置三公的目的是協助皇帝決策,那么九卿的設置就是為了行政。「卿」是每個行政職能部門的頭兒,執行皇帝和宰相制定的方針策略,辦理各項具體行政事務。「在卿裡面,有一類是為國家服務的,像大司農;還有一類是為皇帝家庭服務的,像少府,就是主管皇帝家事的。而卿辦公的地方就叫做『寺』,也就是行政機構。」

  那么九卿最初是哪些部門的長官呢?各卿都負責掌管些什麼呢?

  像太常就是掌管宗廟禮儀的,順帶掌管文教、太醫,甚至是治水;光祿勳更是大雜燴,從宮廷警衛到侍從應對、顧問議論都管;衛尉功能相對單一,就是統領衛兵,進行保衛工作的。

  太僕寺掌輿馬,除了掌管皇室車馬外,還掌管全國馬政。可別小看這工作,古代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必備乘騎,所以馬政可是軍國大事,在當時,太僕寺是相當重要的部門,太僕也有左、右兩位,所以能去太僕寺上班,也算得上肥差了。

  廷尉是執掌刑獄的最高司法官;大鴻臚寺是進行外交事務的機構;少府寺就是管皇帝家事兒的部門,可以說是皇廷生活的總管。

  大司農寺是主管谷貨的機構,掌管國家錢穀租稅等財政收入和支出,掌管屯田、倉儲、漕運等事業,掌管國家經濟命脈,差不多相當於財政部部長……

  此外還有宗正寺。其實九卿遠不止九個部門,這裡的「九」是個虛數,表示多的意思,九卿之外還有別的卿。這一時期卿的安排並不那麼合理,常根據需要隨時設立一個官位。

  三省制建立

  機要官到行政官

  的華麗轉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建立。東漢時,尚書崛起,尚書臺不僅侵奪了三公職事,還侵奪了九卿職事,權力全面擴張,大有要把三公九卿架空的趨勢。曹魏時,尚書臺因為機構增多,已經搬至宮禁之外,而且臺、省並稱,成為尚書省。然而尚書臺權力的擴張到魏晉時雖仍在進行,卻發生了變化。漢武帝開始使用中朝官,使禁內掌決策,禁外掌行政。皇帝所居皇宮,又稱禁宮、禁中。宦官能出入禁中,離皇帝非常近,所以常常帶「中」字的官名,起先多是宦官。西漢時,中書官就是皇帝非常貼身的宦官,他們專門起草詔書,取代了尚書以前的工作。中書成了實際上的決策機關,漸漸發展成中書省。

  既然中書也從機要官變成了行政官,皇帝自然又要起用新一套的人馬班子,重新培植機要官,於是就出現了門下省。

  門下省是黃門之下的簡稱,因為漢宮門都被塗成黃色,所以叫黃門。門下最初指宮中介於後宮與前殿之間的一個區域,能進出這裡的都是近臣。侍中人員在黃門禁內服侍皇帝,與天子關係緊密而備受寵任。等到中書官退出機要官舞臺時,門下官就義不容辭地頂替上來了,直至成為門下省。

  唐朝宰相一抓一大把

  宰相成臨時性官職

  唐政府基本沿襲隋制。三省始於魏晉,隋朝定製為政府中樞,三省首長皆為宰相。當時的行政流程是由中書負責起草詔書,然後給門下省審核,如果門下沒有異議,就由門下的長官審核後,交給皇帝籤字,最後再交給尚書負責執行。後來中書和門下為了方便,就搬到一起開會,叫「政事堂」,也叫「中書門下」。這種制度後來被沿襲。唐朝時,經過中書門下的詔書,叫正封朱敕,而如果皇帝未經過中書門下,獨自擬的詔書,則被叫作斜封墨敕。

  隋唐用「三省六部」製取代了「三公九卿」制,確立三省的首長為宰相,但其他官員也可臨時差遣到中樞任職,也可以是宰相。所以這時的宰相不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需要有一個集體議政的場所,就是設於門下省的「政事堂」。門下和皇帝關係最為親密,因此政事堂設在此處意圖是非常明顯的。此時宰相們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

  唐高宗時,新建大明宮,此後歷代皇帝都長居在此,取代原來的太極宮。這次移宮其實源於權力鬥爭,武則天對於太宗留下的舊中樞成員顯然是不信任的,太極宮中樞三省被反對她的舊門閥貴族把控了,武則天唯有移居新宮,另立新署。移居新宮時,中書省和門下省雖隨之遷入新宮,但是已被排除在宮禁之外。

  到了宋代,宰相的名號被統一稱為源自唐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有副宰相被稱為「參知政事」。「平章事」也好,「參知政事」也好,都帶臨時性的差遣意味。唐朝開始使職差遣,就是皇帝臨時委派一人任具體職務。唐代中期以後,這種差遣性的臨時宰相越來越多,而原來的中書令、侍中、尚書僕射如果不帶「同平章事」等官銜,則已經不能參與宰相的會議了。

  進行官吏銓選的吏部居於唐朝時六部之首

  那我們說唐朝的「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又是哪六部呢?

  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是國家人事行政管理部門,居於六部之首,官吏銓選是吏部最重要的工作,開元以前,科舉考試都是由吏部主持的,後來才移至禮部。戶部是中央政府管理財政、民政的職能機構。戶口簿籍是國家推行均田制及徵稅派役的根據,所以朝廷高度重視。禮部最初是國家禮儀祠祭的機關,直到科舉移屬禮部,禮部的地位才真正得以提高。

  兵部是掌管全國軍事軍備的政府職能機構,差不多相當於「國防部」,歷來都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此外,兵部還要進行武舉,選拔人才。刑部則是國家最高司法行政機關。工部是管理國家工程建築的行政職能機關,在六部中排行最末。

  中書門下與樞密院

  只是北宋皇帝的兩顆棋子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不久便結束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統一全國軍事行動,並且讓唐代後期的使職差遣制度全面開花。北宋大部分時間都採用這種使職差遣,防止大臣集權,因此宋朝時很少集權、專權。宋朝使職大量產生,許多宰相大臣、重要軍職及地方首長都是使職,本官不辦實事,而讓差遣施行政務,官僚政治發展到此時出現了典型的官僚病,居官不辦事也照樣可以拿俸祿。宋政府機構臃腫,閒官過多,形成大量徒有虛名的冗閒機構。冗官問題在宋立國之初就出現了,不過宋朝統治者為了分化事權,刻意讓功臣武將領厚祿,勸他們去過聲色犬馬的生活。

  宋代開始變三省為兩府。設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中書門下在宮中居東稱東府,樞密院居西稱西府,史稱「二府」。二府的首長稱作宰相和樞首。同時設三司使掌管財政,首長稱計相。這二府和三司使的長官成為實際的宰相,與皇帝共同組成北宋政治中樞。

  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關。但北宋政府重文輕武,為防武將跋扈,以文制武,實行「兵將分離制」,樞密院可得旨下符調兵,但不能領兵打仗,統兵機構另有禁軍三衙。樞密院和中書門下是各辦各的事,彼此消息不通,以致樞相調兵,中書宰相竟然不知,只有皇帝才能通盤掌握。

  朱元璋兼職丞相,廢除中書省不設丞相

  自秦時設立的丞相制度到明代朱元璋時畫上了句號。朱元璋是怎麼啟動機構改革的呢?

  朱元璋稱吳王時,還沒有動這個心思,而是仿照元制設立中書省,作為自己政權的基礎,還設置了掌軍權的都督府和負責監察的御史臺。丞相統率百官,領導禮、戶、刑、工四部。等到1368年,朱元璋稱帝時,他又在四部基礎上設了吏、兵二部,六部是中書省的辦事機構。

  當時,丞相總攬全國行政,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的詔書都必須由中書省頒發,朝臣奏議也必須由中書省呈達皇帝。中書省權力的增大,軍權架空,讓朱元璋感到了威脅。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謀大逆」案發,受牽連被誅除的各級政府官吏達3萬餘人,朱元璋就此發布了《廢丞相、大夫,罷中書詔》,罷除中書省,不設丞相,六部尚書歸皇帝直接領導。「這樣,皇帝實際上兼任了丞相的職責,既為國家元首,又為行政首腦。」武黎嵩說。

  同樣是秘書,內閣翰林院出路大不同

  明朝另一項改革是出現了內閣。永樂年間,朱棣奪得帝位後,宮中形成比較穩定的參議機構,用來彌補廢丞相後中樞決策留下的空缺,這個機構就是「內閣」,性質其實就是內廷秘書班子。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內閣就設在紫禁城午門內東南角的文淵閣。

  代皇帝草詔批文件是內閣的重要權力。「這叫『票擬』,內閣學士用貼紙的方式對官員的奏章發表處理意見,協助皇帝決策,但是下發給官員必須經過皇帝的『批紅』,皇帝將意見抄一遍才有效力。」武黎嵩說。

  明朝內閣大學士的入選一般必須是翰林出身,所以翰林院成為明代士人進入內閣的進身階梯。翰林院和內閣都是御用文秘機關,內閣專掌機密決策,翰林則逐漸與朝政機密遠去,成為單純的文秘機關。

  那麼,內閣一直是當權派嗎?別忘了明朝還有著名的宦官機構。明朝宦官機構不斷調整增加,朱棣遷都北京後定製為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武黎嵩介紹,十二監是十二個宦官領掌的內侍衙門,各置太監一員,下面還有其他品級的宦官。因為內侍衙門稱「監」,其長稱為太監,以後,「太監」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詞。其中司禮監是二十四衙門之首,權力最大。司禮監是內廷總管,掌管宮廷事務,掌印、秉筆太監等掌管批紅、傳宣諭旨。

  宣德年間,皇帝懶惰,奏本大多由司禮監代筆,後來太監甚至可以改動內閣票擬的內容,旨意究竟出自於皇帝之手還是秉筆太監之手,無從核對。後期皇帝索性不上朝了,太監改動旨意愈發大膽,宦官代皇帝批紅得以專制朝政。

  南書房和軍機處的大臣都是「兼職」

  清宮劇中,南書房和軍機處常被提及,它們都是清代的「首創」,只是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正統」。

  南書房只是康熙舊時讀書的地方。康熙在重建內閣和翰林院的同時,又設立了自己的內廷秘書班子,人員從翰林中選出,稱南書房。南書房位于禁宮乾清宮斜對面的右階下,距離皇帝寢殿很近,南書房又稱「內廷翰林」。它不是正式機構,沒有固定編制,人員流動很大,專為皇帝服務。入值南書房的翰林既為皇帝反映下情、口傳上諭,有時也陪皇帝察訪民情,公私兼顧。

  雍正朝設立的軍機處,就是入值南書房多年的張廷玉秉承皇帝旨意建立的。軍機處的全稱是「辦理軍機事務處」。後來軍機處的職能擴展到了軍政財各個方面,與實際操辦的事務差距越來越大。軍機處作為皇帝的機要機構一直存在到清滅亡前夕。和南書房一樣,軍機處也是非正式機關,屬於臨時性差遣。軍機處最具體、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草詔,取代內閣票擬,而且就是在皇帝身邊奉旨草擬,皇帝閱定後就可以立刻頒發。大臣奏摺也由軍機處抄錄存檔。但是軍機大臣只是秘書參謀,只作建議而不能下令,一切命令必須通過皇帝。

  「大部制」裡的小學問

  不入流的「吏」

  比入流的官還多

  在古代官員制度中,還有「吏」這個龐大的群體,值得關注。胥吏是官府中專門辦理文書的低級行政人員。如果說官員是決策者,那麼吏就是執行者。命令下達後,具體事情就攤派到吏身上,由他們去完成。吏的數量超過官的數量。吏裡既有幕僚,他們是國家公職人員,國家給他們發俸祿;還有一些被稱為幕友,則是由地方官私人聘請的,他們沒有編制,工資也是由地方官私人支付。像師爺就屬於吏。

  在古代,好的吏可以入官,叫「流外入流」;清代以後,吏表現突出,國家可以賞一個官給他;或者自己捐一個官。吏的工資究竟從哪開出來呢?一名得力的吏,一年工資可能得上萬兩銀子,這就得從「倉耗」「火耗」這樣一些名目中來獲得了。

  最早的秘書

  在圖書館、檔案館工作

  秘書省是掌管經籍圖書檔案的政府機構。最早出現於漢,秘書監隸屬於太常寺,掌禁中圖書秘文,故曰秘書。曹操時置有秘書令,曹丕建魏後改為中書監、令,另置秘書監專掌圖書考訂。晉置秘書寺,掌中外二閣圖書,梁武帝改寺為省,隋唐沿襲舊制。秘書是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其中不乏飽學之士。

  明代時,秘書迎來了一次好機遇。在朱元璋罷中書廢丞相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每天要看二百多份奏章,處理四百多件政事。忙不過來,於是朱元璋便把目光投向了年輕有為但品級不高的翰林近侍身上,設置殿閣大學士。大學士其實就是皇帝的近臣秘書。

  尚方寶劍的「尚方」

  其實是個官職

  我們都知道尚方寶劍,但尚方其實是古代制辦和掌管宮廷食器物的官署。秦代就設置了,屬於九卿中的少府,秦漢時少府下屬有尚方令、尚方丞,負責製造皇帝的刀劍等珍貴器物。漢末還分中、左、右三尚方。唐代時稱尚署,元代有中尚監,明朝時廢除。清代時又出現了,叫尚方司。

相關焦點

  •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朱元璋為何對他放任不管?放縱只為更好收網
    公元1377年,由於胡惟庸比較能幹,所以升任左丞相,成為百官之首。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從擔任右丞相開始,一直到被誅殺,朱元璋忍了胡惟庸長達7年的時間。那麼朱元璋是一開始就知道胡惟庸胡作非為,故意放任不管,還是後來因為胡惟庸胡作非為,才對他下殺手的呢?一、胡惟庸的所作所為,的確有點過分。
  • 貝貝談歷史:廢除丞相,明朝的內閣、總督、巡撫是怎麼設置的?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取得政權之初,曾沿元制在中央置中書省、永相等職官。但於洪武十三年,以丞相胡淮庸專權樹黨,圖謀造反為由,乃「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洪武二十八年,曾敕諭群臣。「國家罷扭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垂相。」
  •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多大?
    歷史著名人物呂不韋、範雎在秦國都當過丞相,除秦王就是呂不韋有權力了。範雎似乎是文官首領,白起是武將首領。範、白失和,範雎害死白起,可見丞相權力相當大。丞相這一職位始終是高官,有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百官首領;有時是文官首領,文武並列。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也不小。
  • 【常德市】常德經開區「大部制」改革為園區發展添活力
    今年,常德經開區推行「大部制」改革,園區發展跑出加速度。  2020年是常德經開區晉升國家級園區十周年。「大部制」改革後,園區對工作人員實行全員聘任,打破行政事業編制內外身份界限,並按雙向選擇、公開公正、擇優競爭的原則,選優配強力量,建立與崗位相適應的績效薪酬體系,徹底改變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弊端,工作質效明顯提升。  疫情期間,常德經開區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網上洽談、在線籤約,全面啟動網上招商工作,引進了中通快遞雲倉、曼紐科高端康復醫療器械生產等項目。
  • 廣東佛山大部制改革未撤一人 某局有14名副局長
    對此,佛山市編辦的負責人解釋說,這是實行大部制改革「過渡時期的產物」。  在佛山大部制改革中,禪城區市場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稱「市場安全局」)是變動最多的部門,兩年內,該局經歷了合合分分。  2010年6月,該局由禪城區安監局和另6個局的市場監管部門合併成立,擁有11個副局長。合併後,原禪城區安監局局長苗晶慰擔任「市場安全局」的副局長。
  • 古代歷史上,王爺和丞相誰的權力更大?
    東漢末年:丞相權力較大兩漢時期雖然設有丞相,但西漢初期的丞相只是作為相國副手存在,實際權力並不大,漢武帝後朝政主要轉於內廷尚書臺,丞相之位形同虛設。到漢哀帝時,又改丞相為大司徒,丞相之位遂再度消失。直到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這一時期,雖然同樣有王爵的存在(主要是漢獻帝劉協的兒子),但基本形同虛設,沒有任何實權,自然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因此這一時期自然是丞相權力大於王爺。
  • 東城啟動街道「大部制」改革 組建「六部一隊四中心常駐百姓家門口...
    今天上午,東城區召開街道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動員部署會,東直門、東四、朝陽門3個街道成為「大部制」改革的首批試點。而東城區首創的「社區專員」也將從今天起正式上崗,在百姓家門口辦公。「大部制」讓百姓辦事更方便「大部制」改革怎麼改?街道將綜合設置6個部、1個隊、4家事業單位。
  • 惜字如金反應各不同 眾部長低調回應「大部制」
    信產部是近期輿論熱議的「大部制」改革部委,面對人群中冒出你一言我一語的提問,王旭東作了一句積極而謹慎的回應,他說,「『大部制』很有好處啊,理順管理機制、減少職責交叉,有利於宏觀調控」。語氣十分和悅,卻惜字如金。
  • 貴陽都司路的前世今生:朱元璋為何在此設立都指揮使司?
    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後,廢除丞相制,職權直接分給六部。在地方上也沒有了中書省的說法,實行三司分權,分別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地方的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是管理司法;而都指揮使司則是管理地方軍隊。在明朝洪武四年的時候,在都司路置立貴州衛指揮使司,次年便設立貴州都指揮使司,所以明朝在貴州最高的軍事領導機構便是在這條都司路上了。
  • 明代播州楊氏為何走上反叛之路
    明代萬曆時期的播州楊氏反叛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歷史發展進程看,從秦朝開始,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呈現出逐漸加強的趨勢。明初,朱元璋廢丞相,設三司,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
  • 一個聲名狼藉的歷史丞相,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幹掉一個行業
    順帶一提,這位「大名鼎鼎」的大將軍就是胡惟庸,這位大將軍是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最初,他並沒有跟隨朱元璋一路起義軍,而是在朱元璋起義軍的第三個年頭才起義軍投奔。明初朱元璋的隊伍裡聰明的人很多,所以前期的胡惟庸一直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其最終崛起,還得依靠另一位老鄉李善長,此時,李善長是朱手下一位比較重要的文臣,並被稱為開國功臣之一。
  • 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為何300年不亡?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除丞相對皇帝權力的威脅,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六部從此直接歸皇帝管理。但是廢除丞相帶來的後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據《春明夢餘錄》卷二五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內,朱元璋一共批閱了內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見,以致於朱元璋發出了「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 明代皇帝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有感情,為何登基後又嚴格管控和尚?
    朱元璋當和尚劇照明代宗教情況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的一天,一個年輕和尚脫下袈裟,投身到了農民起義的大潮之中,十六年後,這個當年的年輕和尚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的宗教只是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了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作用。另一方面,與官方宗教的情況相反,明代的地方民間宗教卻經久不衰地發展,成為秘密社會乃至民眾的精神武器,因此對於宗教的控制也就成為了明代管理宗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伊斯蘭教在明代西北地區得到了發展。
  • 「清承明制」下的權臣滿大街,為何都不敢造反?這都怪朱元璋!
    這些明朝後期的權臣之所以不敢叛亂,全是明太祖朱元璋初期的體制的功勞。 三楊 朱元璋希望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皇帝權威因此廢除丞相制度,站在皇族的角度,是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
  • 朱元璋深夜批改奏摺,一宮女送來熱粥,朱元璋:粥不錯,人處死!
    可以說朱元璋拯救了漢民族,若不是因為朱元璋,那麼估計到了清朝的時候漢民族也不會有什麼好生活。朱元璋是貧苦出身,早年給人放牛,也做過和尚。所以,在元末亂世中奪得天下之後,他特別重視底層百姓的生活,時刻關心著社會的疾苦,勤勉執政。可正是由於他的出身、他的經歷,讓他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疑心也特別重。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後,整天都感覺有人在暗地裡等著謀害他。
  • 東、西二廠為何太監統領?中國太監機構演變史
    然而,秦始皇出在巡途中意外離世,掌握官僚集團最高權力的丞相李斯在這個時候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利慾薰心的他為了霸佔相位聽信了太監李斯的讒言,與太監集團合作矯詔殺死了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扶立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繼位,以邀擁立之功。然而,隨著胡亥的上臺,與胡亥關係親密的趙高迅速攀上高位,甚至開始出現趙高挾胡亥以令百官的苗頭。
  • 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權力大?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王爺王爺不屬於官職,是皇帝家族的地位和身份的表現,就地位上來看,王爺是最高的,即便丞相的地位也比不上王爺。畢竟王爺始終是皇親國戚,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情況下,當一個大臣權傾朝野的時候,王爺也得靠邊站。丞相丞相屬於百官之首,叫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朱元璋廢除丞相以前,這個職位一直都是呼風喚雨的崗位,算是臣子中權力最大的一位。
  • 南京發現朱元璋女兒陵墓,裡面還有人居住,就睡在公主棺材上
    一、福清公主的父親朱元璋,明朝的開創者福清公主的父親是草根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生於貧苦人家,生活非常艱難,吃飽穿暖根本想都不敢想。元朝末年的時候,蒙古族的統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朱元璋為了能夠活下來,在很小的時候是以放牛為生。後來出家做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