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聲音》標榜的是好聲音,但是舞臺上學員口中每每講起各色「好故事」,這究竟是順理成章的事,還是節目組一開始就有意為之?對這個問題陸偉絲毫沒有迴避:「講好故事,一開始就是作為《好聲音》的重要謀略,也是作為節目的一大賣點加以設計的。」陸偉透露,被同事在各大城市選中的選手會提前來到上海,導演組成員要分別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最好的平衡是有3分聲音、2分故事,這樣的選手我們會重點推薦,欄目組也會進行精心設計,以求場上的氛圍正好可以帶出選手的故事。而如果選手的故事並不精彩,我們就不會設計環節讓他們講故事了。」
搞定學員
提前安排徐海星談父親
《好聲音》首期播出的節目中,女學員徐海星對父親身故的講述,不僅讓劉歡潸然淚下,也感染了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而引出這段講述的關鍵一環,就是楊坤對徐海星的反問:「那你爸爸來了嗎?」陸偉直言,這正是欄目組精心設計的結果,「我們前期策劃時一致認為,徐海星的故事很可能是首期《好聲音》最大的亮點。」故事有了,如何讓徐海星自然地講述,成了欄目組最大的難題,「如果讓她在舞臺上直接說父親去世了,就顯得節目太刻意了。」最終欄目組做通徐海星的工作,讓她隱晦地說出「我覺得爸爸也來了」,由此引發了她感人至深的講述。陸偉直言,已播出節目中學員講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確實是欄目組安排他們說的,「這是一種追求節目效果的必然考慮,如果不引出故事,選手給觀眾的印象一定不會如此深。」
搞定導師
只能提示玩「暗戰」
陸偉告訴記者,為了節目效果搞定選手並不是最難的,更難的是搞定評委,「4個機位直接對準導師拍表情特寫。你的情緒必須得是真實的。」但是為了引出好聲音以外的好故事,欄目組還必須以評委發問為「導火線」,因此必須處理得相當巧妙。陸偉還以徐海星舉例,「第一場錄製前,欄目組給導師們遞了發問時的「建議提綱」,「上面大多是『你多大』,『做什麼工作』……這樣的常規問題,其中就包括了特別設計的『你的父母來了沒有?』這個問題。我們這麼處理的目的,就是不想讓導師們覺得問題是有針對性的。甚至,這份『提綱』我們必須在第一位選手出場前就給導師,而徐海星卻在第四個出場,以顯示我們不是針對徐海星設計的問題。」如此「處心積慮」地設計,陸偉直言就是不想引起導師的反感,「你要知道,這4位導師都是很正直,也很有個性的。如果讓他們發現我們的『設計』,可能就撂挑子了。」
陸偉告訴記者,這樣精心設計下,現場卻還是出了一點事故。當徐海星對劉歡說出「我的父親特別喜歡您」時,忘掉了「提綱」的劉歡只是回答:「謝謝你爸爸。」陸偉說,當時他們欄目組成員的心都懸在嗓子眼了,「如果沒有其他導師接茬,徐海星的故事就引不出來了。」好在,楊坤想起了提綱上的問題,問:「你的爸爸來了沒有?」徐海星給出了「安排」好的答案:「我覺得爸爸來了。」這時,率真的那英下意識地反問出最為關鍵的問題:「你覺得?」「這三個字一出,我們長出一口氣,知道『設計』成功了。」最終劉歡潸然淚下,「這個完全不是設計的,對我們來說是個意外,但卻是『意外之喜』。」他透露類似的意外之喜還有「第一期節目中學員黃鶴上臺脫掉高跟鞋,光腳唱歌,這是我們設計的,但沒想到那英也把鞋脫了,這也完全是個意外。」他透露,4位導師直率的性格確實為節目的火爆增色了不少,「我們之前沒想到一貫『學院範兒』的劉歡可以這樣溫情脈脈,也沒想到楊坤能夠這樣放低姿態,真情流露。4位導師私交很好,在舞臺上既有配合,又有『掐架』的場面,完全達到了我們之前的預期效果,甚至有所超出。」
回應質疑
「如果真想煽情,欄目組招兒多了」
近一個月來隨著節目的熱播,早已有網友對《好聲音》「疑似設計」的諸多場景進行了質疑。對於「《好聲音》過於煽情」的質疑,陸偉解釋道,儘管一些選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也有淚流滿面的場面存在,「但我們始終堅持傳遞的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草根選手為了夢想拼搏、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愛與傳承、學員與導師之間的真情流露……」他直言,如果從技術環節上出發,想讓選手痛哭流涕其實相當簡單,「在現場那樣的情緒下,只要我們開點煽情的音樂,再在提問環節加以誘導,選手的情緒一定會失控的,但那絕不是《好聲音》想達到的目的。」而對於一些網友對選手刻意隱瞞演繹身份的質疑,陸偉透露,《好聲音》並沒有強制性地規定選手必須在報名時來個「大起底」,而節目呈現的部分也與導師的提問有關,「我們對導師的提問只有建議沒有要求,導師基本都是自由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導師也許不會問選手從藝經歷之類的問題,這不代表選手或者節目組刻意隱瞞了什麼。」本報主任記者關力制
節目裡看不出來
幕後事
幕後之一:
包裝導師定位明確
節目宣傳總監陸偉透露,這類音樂節目的模式要求評委中有兩個一線大牌,一個受年輕人歡迎的音樂人,再加上一個歷經坎坷方獲成功的歌手。在《中國好聲音》中,這些角色分屬劉歡、那英、庾澄慶和楊坤。
對於邀請楊坤和庾澄慶,除去四人之間私交甚篤外,節目組還有額外的考量。作為四位導師中唯一一位70後,楊坤相當於晚輩,定位謙卑,時而自嘲。而別名「哈林」的庾澄慶則是一位資深電視人,節目組需要他在裡面穿針引線,扮演一個控制節奏的角色。
根據對四位導師的定位,節目組也對他們的著裝風格作了相應的導向性建議:搖滾範兒的庾澄慶,即使在酷夏,也要穿一身遍布網眼的皮衣;年紀最輕的楊坤無需過分考究,一件白襯衫恰到好處;個性直爽奔放的那英黑金色結合,顯得大氣隨和;劉歡則主動要求戴上帽子,好遮住花白色的頭髮。
幕後之二:
一把椅子造價80萬元
80萬元一把的轉椅,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它們就是4位導師們坐的旋轉椅。宣傳總監陸偉介紹,「這個椅子是從英國空運過來的,這個費用包括了海外運輸,過關和現場安裝維護等一攬子費用,當然最關鍵的是包含版權費。」陸偉說,「每把椅子都是一個集成的概念,椅子的軟體控制和音響、燈光都需配合到位。四把椅子光安裝就花了兩天一夜,平時還要經常調試。」
如此豪華而昂貴的轉椅,現場的明星導師還要挑「刺」:庾澄慶提出「如果能有按摩功能就好了」,那英希望能有個電扇,「這樣轉過來的時候,頭髮飄起來,多有架勢」。(宗和)
近一個月來,劉歡等4大導師助陣的《中國好聲音》已成為不少觀眾每周五晚必看的音樂類節目。在學員整體演唱水準和導師的真情流露被觀眾盛讚之時,不少負面聲音也接連傳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處不在的「設計感」:「好聲音」每每連接「好故事」,煽情場面層出不窮;多位選手標榜草根,但之前卻有豐厚的演藝經歷……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昨日對《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進行了深度採訪。他直言《好聲音》的「設計」成分確實存在,並詳細披露了節目組的精心設計,讓導師成為選手「好故事」出爐的「助推器」,「我們煞費苦心地『設計』,只是為了讓節目更好看,且這些『設計』並不惡俗,傳遞的都是正確的價值觀,絕非刻意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