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抱怨牙齒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別看牙病雖小,去一趟醫院的花費可真不低。三甲醫院隨便洗個牙,需要花上500-1000元不等。如果牙齒脫落了需要種植,費用直逼上萬元去了。
所以痛定思痛後朋友們跟筆者一樣決定好好刷牙,於是電動牙刷被很多人推薦為科學刷牙的利器。但是,對初次嘗試電動牙刷的用戶來說,如何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變得尤為重要。筆者並不推薦功能太過豐富的高端款,對嘗鮮者來說不太用得上,相反,功能基礎、價格厚道的入門款才是首選。
稍微了解過電動牙刷的肯定都知道「飛利浦Sonicare聲波震動牙刷」,福布斯曾將飛利浦 Sonicare 牙刷稱之為「電動牙刷市場上的勞斯萊斯」。如今,飛利浦口腔護理不僅是美國充電式牙刷的主要供應商,並且在聲波震動牙刷領域是全球公認的先驅。而其中,號稱「飛利浦機皇」的飛利浦Sonicare健康炫亮型聲波震動牙刷HX6730是較為有名的一款產品。
開箱&外觀
飛利浦Sonicare健康炫亮型聲波震動牙刷HX6730是一款入門級電動牙刷,包裝盒內包含牙刷手柄、1支刷頭、充電底座和放置刷頭的支架。
機身修長,正面為灰白色,薄荷綠的電源按鈕點綴其間看上去簡約乾淨。
將充電底座套進支架裡,這樣就能放得下2支刷頭。
對於家庭用戶,如果想共用牙刷柄,如此設計還是非常實用的。
背部握持部分為橡膠材質,加上大面積凸起的橫條紋,能起到防滑的作用。
尾部凸起的設計防止橫放時滑動,細節很到位。
雖然是入門款,但這款牙刷依然具備三種刷牙模式:clean(清潔)模式、sensitive(敏感)模式和clean and white(淨白)模式,使用電源鍵在三種模式之間切換。
最下方是充電指示燈,穩定綠色代表電量在50%-100%,閃爍綠色表示不足50%。
刷頭採用立體剪裁刷毛,弧線形貼合牙齒和牙齦。並且,設置了一簇藍色的提示刷毛。當提示刷毛褪色至一半時,就表示需要更換,通常更換時間為3個月左右。
2 潔淨口腔盲區,這個入門款不簡單
雖然是入門款聲波震動牙刷,但HX6730依然具備31000次/分鐘的高頻震動,通過穩定的刷頭擺幅去除牙齒表面的汙漬,同時,震動產生的流動潔力,衝刷牙齒間隙和口腔盲區。
這裡不得不提到聲波震動牙刷和手動牙刷的區別。長期使用手動牙刷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雖然用心用力用夠時間刷牙了,但還是存在蛀牙、牙周病等口腔問題。
其實,刷了並不代表刷乾淨了,因為很多口腔盲區是手動牙刷難以觸及到的。比如牙間隙、後臼齒區、牙齦線以下部位,通過需要藉助壓線,齒間刷等工具。但國人並沒有使用這些工具的習慣。長期忽視會造成盲區牙菌斑積累,產生牙結石、牙齦出血、牙齒泛黃以及口腔異味。等到了這種程度,除非去醫院洗牙,否則很難恢復最初的牙齒潔淨程度。
飛利浦聲波震動牙刷的優勢正是在於對口腔盲區的無死角清潔,這點從個人使用來看,要比旋轉式的電動牙刷做得更好。旋轉式能將牙齒表面的汙漬清理得很乾淨,但其設計決定了對牙齒間隙、牙齦溝等易藏汙納垢的地方往往鞭長莫及。
當然,在使用時依然要注意讓刷毛斜45°貼緊牙齒表面,但不可力度過大。
此外,HX6730還具備3種智能刷牙模式。不同模式有一定區別,針對更細緻的個性化需求。
clean(清潔)模式:2分鐘標準清潔模式,牙醫建議的標準刷牙時長。每30秒會有一次短暫停,提示用戶更換刷牙區域,這樣2分鐘刷完4個主要區域。
sensitive(敏感)模式:同樣是2分鐘時長,與clean模式非常接近,震動力度稍小一點,官方說明更適用於清潔敏感牙齒牙齦。
clean and white(淨白)模式:2分半時長,前2分鐘與標準清潔模式一樣,後30秒降低了震動頻率,增大了擺幅,官方也稱作炫亮模式。多出來的時間用來打磨牙齒表面,類似於醫院洗牙時的拋光步驟。使牙齒表面更加光滑,不易附著牙菌斑。
值得一提的是,飛利浦特別為初次使用者設計的14次動力增強模式。在第一次使用時並不會開啟牙刷的最大動力模式,而是在前14次動力遞增,讓用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對於初次使用者,使用電動牙刷依然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比如握在手裡的震動感、電機的噪音、貼緊牙齒需要用到的力度等,都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才能完全掌握要領。
體驗小結
電動牙刷屬於花不多的錢就能給生活品質帶來很大改變的那一類東西,但說服別人使用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款適合於初上手者的電動牙刷,需要具備強勁的性能、貼心的設計、並不花哨的功能,還有適宜的價格。
從這些角度來說,飛利浦Sonicare健康炫亮型聲波震動牙刷HX6730都是完美首選。對比其他品牌的入門款牙刷,飛利浦大廠的做工幾乎無可挑剔,細節設計、握持手感,材質用料,都是接近高端款的水準。核心的震動頻率上也沒有任何縮水,穩定持續的動力輸出能實現一貫優秀的清潔效果。雖然沒有太多智能化功能,但卻非常適合初上手者使用,如果你想嘗試電動牙刷,這款性價比超高的HX6730一定不能錯過。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