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黨概貌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8月6日上午11時許,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在鸞峰橋上,激動地向下黨鄉幹部群眾宣讀習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啦!」喜訊傳遍村落,大家奔走相告。上百名幹部、群眾聚集鸞峰橋上,歡聲笑語,分享喜悅。
「真沒想到,習總書記這麼快就給我們回信了!」61歲的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捧著函件,認認真真看了五遍。作為最早受命籌建下黨鄉的4名幹部之一,他親身見證了下黨的幸福變遷。給習總書記署名寫信的6名幹部群眾中,劉明華就是執筆人。
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習總書記回信中提及的「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來自於壽寧民歌「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支蠟燭過巖倉。」民歌從側面說明了古代壽寧山高路遠的自然環境。
壽寧縣在萬山包圍之中,最大的山是車嶺和九嶺。車嶺古道始建於宋元時期,建成於明中葉(公元1450—1465年),自海撥176米的山田村始,直插海撥745米的小車嶺村,高低落差569米,全長5公裡,有12900多級臺階。嶺頭雲霧繚繞,車嶺恰似一條天梯直上雲霄,故有「車嶺車到天」之說。全嶺除嶺亭前後引道外,無一節平路,是壽寧外出南大門的古代要道。
車嶺古道
九嶺古道始築於宋代,因所處山脈有連綿的九座高峰而得名。原為政和縣城通往大安鄉官臺山銀礦的驛道,是壽寧縣歷史最悠久的官道,也是古代府縣官員往來和公文遞送的必經之路。該段古道全長5公裡,路寬約1.5米,路面由芹洋鄉境內溪中特有的深紅色片石築砌。沿九嶺古道拾級而上到嶺巔,海拔落差達574米(316米──890米)。
下黨於1988年建鄉,是壽寧縣西部最偏遠的山鄉,那裡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當時,下黨是省級特定貧困鄉,是寧德地區四大特困鄉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即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全鄉總人口約7500人,農林牧漁總產值只有186萬元,貧困率達到70%。
福壽高速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首進下黨。陪同的時任壽寧縣常務副縣長連德仁記憶猶新:「清早6時多,習書記一行從壽寧城關出發。9時多,車子開到平溪鄉上屏峰村。所有人下車,帶上我們給準備的草帽、毛巾、木棍,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2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鄉下黨村。」
「因為下黨窮,外人很少來,那條山間小路平時走的人也很少,全都是橫生的樹杈和高高的雜草。當時的下黨鄉黨委書記楊奕周就拿一把柴刀,在習書記前面開路,一邊走一邊砍樹杈、劈野草。還有老百姓自發地跑到中途的涼亭裡,給習書記送草藥茶和綠豆湯。」
1996年8月7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第三次來到下黨,他一到下黨,就開門見山地說:「整整7年之後的今天,我又到了下黨。7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
群眾的淳樸、熱情、堅韌和對擺脫貧困的渴望,給習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當時很感慨地說:「下黨這個地方,我來了一次,一輩子都忘不了。下黨不擺脫貧困,我們就愧對鄉親父老。」連德仁回憶當時的情景。
對貧困鄉的關心、對下黨所辦的件件實事,讓當地群眾將習近平三個字永遠地刻在了心裡。
向總書記匯報
從「學生與菩薩同堂,念經與念書同聲」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下黨美了,村民富了,鄉親們心懷感恩,沒有習總書記的關心和牽掛,下黨不可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村民提議,應該給總書記寫一封信,向他匯報下黨脫貧的喜訊。
7月中旬,在村裡的幸福茶館,受鄉親們委託,當年習總書記第一次進下黨時的6位見證者劉明華、王光朝、王光拔、王金花、陳大輝、王光滿,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給總書記寫信,說說心裡話。由劉明華執筆,大家商量著將下黨的舊面貌、新變化以及群眾對總書記的問候一一寫下。
鸞峰廊橋
兩頁半的信,幾個人反覆斟酌用詞,寫了兩遍草稿,最後籤上自己的名字,特地進了縣城,寄了出去。
誰也不知道,百忙之中的習總書記是否有空給大家回信。
出乎大家的意料,時隔半月之後,8月6日早上,他們知道了習總書記回信的內容。
71歲的王光朝,是習近平當年第一次和第三次進下黨的見證者。2016年,下黨創建紅色旅遊地,他在自家開起了「幸福茶館」。如今,茶館每日客流量多則四五十人,少則也有十多人。日子越過越殷實。
「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我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我很受鼓舞。」退休的劉明華現在擔任「難忘下黨」主題館的講解員,「每天從全國各地慕名來此接受黨性教育的遊客絡繹不絕,我一次一次為他們講述下黨的紅色故事、人文故事、生態故事,特別自豪。」
「下黨鄉118戶貧困戶504人已全部脫貧。」下黨鄉黨委書記葉忠強介紹,以打造「中國·下黨紅色旅遊新地標」為目標,培育「清新福建·難忘下黨」特色旅遊品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實施「旅遊+」策略是下黨鄉鞏固精準扶貧成果的發展之路。
下黨之夜
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效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下黨已發展下黨人家、百口食堂等8家農家樂、10多家民宿,100多名青年人返鄉創業。2018年,下黨鄉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1988年的186元增長至2018年的13066元,整整翻了70倍。
「在信中,我們還請習總書記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回下黨看看。」王光朝說。
這也是下黨幹部、群眾的心聲。
(寧德晚報記者 吳道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