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自製食品 自釀葡萄酒喝進醫院

2020-12-25 中國廣播網-新疆網

  原標題:危險的自製食品

  

 

  

 

  

 

  

 

  

 

  

 

  

 

  

 

  從熟知的泡菜、臘肉、藥酒,到豆漿、酸奶、餅乾,再到時下流行的葡萄酒、水果酵素,時尚的自製食品走進人們的生活。

  眼下時節,各種食材變得豐富起來,許多自製食品愛好者又開始躍躍欲試了。但是,自製食品真的安全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曾發布過一項研究數據,在食物中毒病因分析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攝入被致病菌或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居首位。

  當你在自製食品的時候,種種「危險」也許正在悄悄靠近你。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建議,家庭自製類似葡萄酒、自榨油、水果酵素等這類工業食品時,食材選擇、加工過程、衛生把控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潛在隱患,有的食品其實並不適合家庭自製。

  少工藝 自製中產生毒素難去除

  郭女士退休後就迷上了自製食品,除每天一杯自榨豆漿外,她還在去年釀了20斤葡萄酒和10斤水果酵素。在郭女士的「朋友圈」,像她一樣熱衷自製食品的人不在少數。

  郭女士說,普遍的做法是10斤葡萄配3斤白糖,將葡萄洗淨後和白糖一起放進容器,「發酵2月就可以喝了」。

  郭女士對自釀的葡萄酒很是滿意,春節時還特意將酒拿出來款待客人。然而,她並不知道,同是飲用自釀葡萄酒,有人卻「喝」進了醫院。

  2008年11月,一直喜歡自釀葡萄酒的寧波張先生喝了1公斤多葡萄酒後,感覺頭暈眼花,之後雙眼視力變得模糊不清,醫生檢查他患了中毒性急性視神經炎。

  2013年,重慶一男士在喝了媳婦自釀的葡萄酒後上吐下瀉,最後被送到醫院救治。當時的診斷醫生西南醫院急救部副主任任小寶解釋說,自釀葡萄酒有很多講究,否則易帶毒或菌群超標,「家庭釀製過程還沒有除去甲醇和雜醇油的工藝。」

  業內人士介紹,去甲醇在工業釀酒中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工藝,但私人釀酒普遍不具備這種工藝,也缺乏相應的檢測手段和標準。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雷胄熙、肖鳳霞曾對自釀葡萄酒與市售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10個自釀葡萄酒中有2個甲醇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而市售3個葡萄酒甲醇含量均未超過國家標準,且含量遠低於10個自釀葡萄酒。

  自榨油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全國糧油標準委專家何東平認為,自榨油不會產生毒素,但如原材料菌落總數超標,如黃麴黴毒素,家庭是很難去除的,而企業的工藝和技術則可去除細菌、雜質。

  缺品控 雜菌菌落易超標

  郭女士去年自製葡萄酒時,買了30斤葡萄,為增強酒的甜度還特意選了「巨峰」品種。由於葡萄太多,沒有足夠大的陶器盛裝,她索性買了一個藍色塑料大桶。

  在隨後的發酵過程中,郭女士說「只要蓋上蓋子就可以,不用特意管它」。快兩個月時,她將漂浮在水桶上面的果肉雜質剔除,為了不浪費,還用蒸布一點一點將殘留在雜質裡的葡萄酒擠了出來。

  但這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看來,食品加工過程中容器的選擇是很有講究的。在家裡只有鐵鍋、餐具等,塑料瓶也可能多次利用,這都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發酵食品的PH值是酸性的,會加快對一些容器的腐蝕;還有一些容器是醇溶性的,像塑料,就不適合裝酒。」

  此外,朱毅指出,家庭衛生環境及清潔度很難保證食物完全滅菌,操作方式相對粗放。「自製食品缺少品控環節和抽檢環節,家裡所有條件不一定配套。很多發酵食品,如葡萄酒、酸奶都容易產生雜菌,菌落數量很難不超標,影響食品的口感,更影響健康。」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還認為,許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做的食物特別放心,沒有人為添加一些不好的成分,但如果製作過程不小心,會被一些毒性較大的致病菌汙染,像肉毒桿菌等,嚴重者甚至出現死傷。

  無標準 食用誤區亟須專業糾錯

  聽說水果酵素有美容、減肥、清腸道等功能,對健康特有益,郭女士還用火龍果、檸檬、白糖自製過水果酵素。每天喝一小杯後,她發現水果酵素確實有促消化的功能,但對膚質改善並沒有那麼有效。

  朱毅指出,所謂酵素就是酶,自製酵素飲料中還存在纖維素等其他物質,纖維素也可以潤腸通便,並不一定是酶發揮了作用。「蔬菜、水果經發酵後具體會產生哪些酶,這些酶對哪些物質會起作用目前都不清晰,所以用酶的普遍生物學意義來推測酵素飲料中酶的作用是不科學的」。

  除缺少對自製食品功能的科學認識外,許多消費者在動手操作時也缺乏適當的指導。

  其中藥酒就是一例。藥酒在我國歷史悠久,許多家庭都有過嘗試,最常見的泡酒藥材有人參、鹿茸、枸杞、蛇等。醫學證明,一些藥酒確實有強身健體等功能,但如果中藥選配不當,或可造成中毒事故,嚴重者甚至造成死傷悲劇。

  範志紅建議,家庭在自製食品中首先要認識到,自製食品未必比外面的更安全。自製食品需要非常好的生活經驗,要保證製作過程是可控制的。

  朱毅還提到,自製食品並不是沒有好處,但需注意可能存在的風險,必要時還需聽取專業人士建議。「美國加州出臺了一部有關家庭自製食品的法律,對售賣自製食品提供了規範和法律依據,同時也為家庭自製食品提供了一定標準。我認為國內也有必要針對自製食品出臺類似的法律法規。」

  自製這些食品當心惹「毒」上身

  ●自釀葡萄酒 甲醇中毒可致失明、死亡

  媒體報導,寧波張先生喝了1公斤自製葡萄酒後,頭暈眼花,雙眼視力模糊不清,醫生檢查,張先生患了中毒性急性視神經炎,視力一落千丈,最低到0.1。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興紅曾指出,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的主要代謝產物是乙醇,但同時也會產生甲醇。國外允許自釀葡萄酒,但是不允許用葡萄酒蒸餾提純白蘭地,就是因為如果不懂分餾,很容易造成有害物質濃縮。

  甲醇有強毒性,用於工業,一些「假白酒」之所以造成受害人失明、死亡,多源自酒中摻雜了甲醇成分。

  專家指出,市面上出售的食用葡萄往往並不適宜用來釀酒,因為食用葡萄的單寧含量比較少,而單寧是葡萄酒中的重要物質。自釀葡萄酒,要使用相對可靠的玻璃、陶瓷器皿作,而且發酵過程溫度也不要過高。

  ●自製酸奶 混入雜菌寶寶每次喝了拉肚子

  在百度,記者看到一位媽媽求助,她的寶寶每次喝了自製的酸奶後都拉肚子。

  江蘇省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師培訓辦公室主任顏曉東介紹,「自製酸奶能夠根據不同人對甜度的要求進行調整。但製作過程要很細心,以免混入雜菌,否則不但影響酸奶口感,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顏曉東說,自製酸奶不宜用菌粉,因為即使菌粉本身沒問題,在存放中也會因為保存不當而產生雜菌。「最好的引子是超市購買的新鮮酸奶,一次用完。如果用每次做成的酸奶做引子,家庭操作不可能保證完全無菌,會導致雜菌越來越多,對人體產生危害。」

  ●水果酵素 喝了半個月,中毒入院

  去年,由於連續喝了半個月的自製飲料,煙臺市民小邱出現了嘔吐、噁心等中毒症狀。小邱所飲用的飲料就是「水果酵素」,但由於發酵所產生的細菌並不一定都是益生菌,再加上衛生不達標,從而造成食物中毒。

  對於水果酵素的功能,雲無心與朱毅都持懷疑態度。

  「水果酵素」的不確定性還要大一些。「水果酵素」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發酵過程:在細菌的代謝中,糖被轉化成酒、乳酸、醋酸等,並產生各種各樣的酶。「非要把這些酶叫做『水果酵素』也不是不可以,問題是在這種『自製』的簡易條件下,不能對細菌的種類進行選擇,也無法對產生的酶進行分析。」想要自制水果酵素產生有助於減肥、美容、提高抵抗力的酶,並不是一件可以把控的事。

  ●自製西點 添加劑和糖油攝入過量是問題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馬志英曾對媒體表示,大部分西點,如蛋糕、麵包、曲奇餅乾等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油、糖、奶酪、黃油等高熱量配料,否則口感、味道不佳。像市場上售賣的麵包、曲奇等西點香氣十足,其實在製作工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黃油和糖,其中有反式脂肪酸,過量食用對人體有負擔。

  家庭自製西點可對糖、油等配料的含量進行控制,但也會存在添加劑過量的問題。每種配料可能都含添加劑,疊加在一起長期食用,可能導致攝入添加劑超標。所以,家庭DIY需要做到飲食結構均衡化,不要每天都做一種食品,偶爾吃吃中式雜糧饅頭也不錯。

  另外,經常給孩子製作麵包、蛋糕、餅乾等西點的家長更要格外注意添加劑的攝入量,不要每天都給孩子食用。

  ●自製藥酒 烏頭鹼中毒,心臟驟停5次

  去年,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收治一病人,因喝自製藥酒致烏頭鹼中毒,心臟驟停5次險些喪命。該院急診中心徐昌盛主治醫師提醒,市民自製藥酒放中草藥一定要謹慎,不要輕信偏方。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初笑鷗建議,泡酒過程需警惕四類中藥:一是「馬錢子」;二是「川烏」、「草烏」;三是「水蛭」;四是「蒼耳子」。這些中藥有些具有毒性,不可長期服用,如生的川烏、草烏毒性極大,嚴禁作為中藥飲片直接泡酒。

  家庭自製藥酒應在醫師指導下購買藥材和使用藥酒配方,並結合自身疾病飲用。

  一些專家還建議,藥酒盛夏季節宜少量服用,特別對陰虛陽旺體質者更應注意。有肝腎疾病、消化道潰瘍、高血壓、過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則應禁用。

  ●自榨油 黃麴黴素是強致癌物

  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曾說,自製「土榨油」存在多種風險。土榨油高溫處理過程中會形成一些苯並芘,是一種致癌物。此外,植物油因為不飽和脂肪含量高,容易氧化變質。在肉眼可以辨別、或者風味發生改變之前,就早已超過了國家標準範圍。

  「土榨油更大的風險還在於黃麴黴毒素。不管是花生、大豆還是油菜籽,都有被黃麴黴毒素侵染的可能。在油的精煉過程中,大多數黃麴黴毒素會被去掉,所以精煉油並不容易出現黃麴黴毒素超標。而自榨油不進行精煉,超標可能性就很大。」

  公開資料,黃麴黴素是目前公認的一種強致癌物。

  當然,雲無心也承認,植物油中有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如維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在精煉中也會被去除部分。從營養角度說,自榨油比精煉油又有一定優勢。

  ●自製泡菜 亞硝酸鹽致癌得小心

  亞硝酸鹽是一類較強的致癌物,容易出現在泡菜等醃製食品中。報導稱,不論泡菜還是鹹菜,醃製後1-3天是亞硝酸鹽含量最高的時期,此時間段含量呈現遞增態勢。

  一般情況下,從第3天開始,泡菜罈子中的氧氣因微生物的繁殖而耗盡,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由於被氧化也逐漸減少,所以泡菜中的亞硝酸鹽會逐漸下降並趨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值,這一過程需要15天左右。著名分子微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趙國屏受訪時曾表示,通常規範醃製的泡菜表面如果發臭,這才是富含亞硝酸鹽的部分。

  製作泡菜時,最好選擇普通的燒制瓦罐,空氣中的乳酸菌可更好地進入罐中利於發酵。對泡菜密封時要始終保證菜和水的總量佔容器八成以上空間。

  ●自製發酵豆製品 肉毒桿菌很可怕

  去年,在新疆打工的張女士吃了自製的臭豆腐後肉毒桿菌中毒,需要肉毒抗毒素血清救命,丈夫跑遍全市各大醫院沒能找到,最後是好心市民家裡存留的血清救了命。

  醫生說,肉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毒性高過砒霜。

  自製臭豆腐、豆豉等發酵食品易引發肉毒桿菌中毒。

  範志紅說,豆製品在發酵過程中對抑制雜菌沒有特別好的效果,一旦製作不好,被雜菌汙染的風險很大,「肉毒桿菌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最可怕的,毒性非常大,服用過量有可能致命。」(編校/歐雪)

相關焦點

  • 危險的自製食品:自釀葡萄酒喝進醫院 自榨油黃麴黴致癌
    原標題:危險的自製食品   從熟知的泡菜、臘肉、藥酒,到豆漿、酸奶、餅乾,再到時下流行的葡萄酒、水果酵素,時尚的自製食品走進人們的生活。   眼下時節,各種食材變得豐富起來,許多自製食品愛好者又開始躍躍欲試了。但是,自製食品真的安全嗎?
  • 小夥自釀葡萄酒 喝完「中毒」進醫院
    豆漿機、酸奶機、麵包機、蛋糕機、烘焙爐全都一股腦兒購置齊全,餅乾、蛋糕、葡萄酒、酸奶、水果酵素……自己在家就能做。  如今,不少DIY達人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做的食物特別放心健康,沒有人為添加一些不好的成分。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專家表示,自製食品並非不好,但在食材加工處理、保存保鮮的環節均有可能造成汙染,對人體健康產生隱患。
  • 危險的自製食品_新食品周刊·封面報導_新京報電子報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曾發布過一項研究數據,在食物中毒病因分析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攝入被致病菌或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居首位。  當你在自製食品的時候,種種「危險」也許正在悄悄靠近你。
  • 喝自釀的葡萄酒到底有什麼危險?
    每到葡萄大量上市的季節,就是每個懷揣釀酒師夢想的人大顯身手的時節,至於自釀葡萄酒有沒有危險?首先要看是誰釀的?是三腳貓功夫的純業餘選手,還是精通釀酒的民間高手?如果只是純業餘選手,那我衷心建議您釀這葡萄酒還是別喝了!為啥?因為您可能是用繩命在喝酒!因喝自釀葡萄酒導致頭疼、中毒、爆炸、甚至失明事故的多有發生!
  • 自釀葡萄酒=意外傷害?
    每到葡萄收穫的季節,很多愛酒人士都紛紛選擇自釀紅酒,總覺得自己釀的酒會比市面上的紅酒好,純天然無添加。殊不知自釀葡萄酒其實也很危險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下為什麼不鼓勵大家自釀葡萄酒.自釀葡萄酒危險案例案例①:曾經有位張先生被媒體報導,因喝自釀的葡萄酒中毒險些雙目失明。
  • 自釀的葡萄酒為什麼可能會引起中毒
    最近,某網絡社區論壇上發表了「喝自己釀的葡萄酒容易成為甲醇中毒」的消息,並發表了通過「公安部」和「四重黑色」認證「央視」財政的微博客。還說「喝自釀葡萄酒就像慢性自殺」,很多喜歡自釀葡萄酒的市民感到不安。
  • 喝自釀葡萄酒中毒 自釀葡萄酒對殺菌、環境要求較高
    近日,江蘇揚州一女子因喝了自釀的葡萄酒中毒,經醫院洗胃才好轉。  無獨有偶,湖南的張先生因喝自釀的葡萄酒中毒險些雙目失明,據張先生回憶,前幾日他請幾個好友下午來家中吃飯,並用家中自釀的葡萄酒招待大家。當天晚上,張先生突然感覺心跳加快、胸悶,並且視力模糊。家人發現他全身發抖,嘴唇發紫,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將他送醫救治。  怎樣自釀葡萄酒才能遠離「中毒」的危害?
  • 趕緊倒掉自釀葡萄酒,不要再喝了!
    你家裡有自釀的葡萄酒嗎?如果有,請你立刻趕緊倒掉,千萬不要再喝了!聚餐後,飲用了自釀葡萄酒的6人先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嘔吐,伴隨渾身發冷等不適反應,並在隨後的幾天裡經過簡單治療並無好轉,而且出現發燒等症狀。在出現不適情況之後,6人在聚餐後的第三天前往縣醫院進行檢查,通過抽血等檢查,醫生告訴他們,他們6人中有1人輕度肝損傷外,其他5人均是重度肝損傷,肝臟已開始衰竭。
  • 喝自釀葡萄酒需謹慎,周口已有6人中毒入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曉敏本報訊自製的葡萄酒,您喝過沒?相信很多人會回答:是。但是,記者在此鄭重提醒您,下次再喝時,一定要慎重!1月5日,在周口一個縣城裡,王花(化名)和幾個朋友湊在一起聚餐,席間王花的好朋友專門從家裡拿來了自釀的葡萄酒供大家品嘗。飯桌上共有6人飲用了該葡萄酒。聚餐後,包括王花在內的飲用過自釀葡萄酒的6人先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嘔吐,伴隨渾身發冷等不適反應,並在隨後的幾天裡經過簡單治療並無好轉,而且出現發燒等症狀。
  • 自釀葡萄酒還在喝嗎?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扔掉
    在網上,在朋友圈,看到非常多曬自釀葡萄酒,還有更多如何自釀葡萄酒的方法。讓我一個葡萄酒愛好者,觸目驚心。這幾年特別流行在家中自製葡萄酒,特別是在葡萄大量上市的時候,人們都會大量購買,然後回家自己釀製葡萄酒,他們認為葡萄酒就如同跟泡紅棗枸杞一樣。卻完全不清楚真正的葡萄酒到底怎麼釀造,自釀葡萄酒有什麼危險。
  • 法國翡馬勸你不要喝自釀葡萄酒
    最近大家待在家裡的時間比較多,好多人在家自己釀起了葡萄酒,在家裡和家人分享。小編看到以後兩眼一黑,內心咆哮:大家不要再喝自釀葡萄酒啦!先來看看關於自釀葡萄酒的新聞吧,聳人聽聞~也許大家都認為,自己親手釀造的葡萄酒,沒有任何添加劑,不摻假又划算,喝起來更有滋味。殊不知,自釀葡萄酒卻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危害。
  • 自釀葡萄酒甲醛超標 美酒怎就變成了毒酒(圖)
    鄔阿姨在家自釀葡萄酒。 顏津 攝華龍網訊 張裕毒葡萄酒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自釀葡萄酒的關注。夏季葡萄大量上市的時候,許多大爺大媽便開始購買新鮮葡萄,釀出一壇壇美酒慢慢享用。殊不知,自釀葡萄酒也存在許多誤區,搞不好還可能喝進醫院。四塊錢一斤的美酒「快嘗嘗,看看我的手藝。」
  • 喝了自釀葡萄酒後腹瀉!專業人士:要嚴格把控原材料及流程
    記者走訪了解到,玉林市不少市民也喜歡自釀果酒,專業人士則建議,自釀果酒時應嚴格操作,謹慎選擇;一些藥酒土方不要輕易嘗試。市民家裡的各種自釀酒品。資料圖片喝自釀酒品,出現身體不適2019年山葡萄大量上市時,家住城區25米街的蔣女士自釀了一些葡萄酒。
  • 自釀葡萄酒可以放心喝?專家建議喝前燙20分鐘
    自釀葡萄酒可以放心喝?隨著前段時間葡萄的大量上市,不少市民紛紛自釀了葡萄美酒,並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品嘗。近日,市民賀女士稱,她媽媽很喜歡自釀葡萄酒,而且已經做了很多年,可是近日有朋友說自釀葡萄酒會產生甲醇,易致人中毒,想請問是否是真的?我們家自製的葡萄酒是否甲醇有超標呢?而有這樣疑惑的不僅賀女士一人。為了解答市民的疑惑,記者決定走進權威實驗室,用實驗結果進行解答。
  • 自製葡萄酒不慎會讓你中毒,千萬不要亂來!
    年底了,開始了人們在家裡自製食品的高峰期。比如自製醃菜,醃肉,臘鴨等等。寫著寫著就有點餓了…… 自製食品有一些危害我們要防備,比如自製的醃菜,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安全隱患:自然發酵不當,容易產生亞硝酸鹽中毒;發酵過程不易控制,無法避免雜菌汙染等。
  • 家庭自釀葡萄酒需謹防誤區
    目前,葡萄大量上市,許多市民自釀葡萄酒,食品專家提醒,自釀葡萄酒過程存在不少誤區,市民需注意。 自製的葡萄酒怎麼釀才既安全又美味?
  • 湖南小夥喝自釀葡萄酒中毒,搶救後醫生指出「兇手」,要小心!
    一位湖南籍的男子,邀請幾位好友在自己家飲用自釀的葡萄酒和聚餐,當晚就出現了心跳加快、胸悶、視力模糊、全身發抖和嘴唇發紫等中毒症狀。馬上送到醫院後,該男子被診斷為飲用自釀葡萄酒導致的甲醇中毒。因為飲用自釀葡萄酒導致中毒送院的病例,並不是個例,今天我們來聊聊,到底還能不能在家自釀葡萄酒?在家自釀葡萄酒,怎麼會中毒呢?之所以喝了自釀的葡萄酒之後中毒,是由於自釀葡萄酒中的甲醇超標。
  • 自釀葡萄酒有毒?檢測告訴你真相
    隨著秋季葡萄大量上市,這種低成本、易操作、無添加劑的葡萄酒DIY方法走紅網絡,「達人」們也紛紛在朋友圈裡秀成果。不過,自釀葡萄酒會產生甲醇,易致人中毒的說法也不脛而走。「自釀酒到底靠不靠譜兒?這酒還能喝嗎?」帶著讀者的疑問,生活實驗室記者將市民自製的葡萄酒送到北京農學院檢測。
  • 不會處理農藥殘留 自釀葡萄酒為什麼不能喝?
    原標題:自釀葡萄酒為什麼不能喝?喝自釀葡萄酒容易中毒   很多人喜歡自己在家做一些小食品,既健康好吃,又很有樂趣。但最近有些說法表示,自己在家釀製的葡萄酒是不能喝的,甚至有些人喝了還中毒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自釀葡萄酒為啥容易中毒?
  • 自製葡萄酒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嘗試自己在家中釀造出的葡萄酒,不僅價格便宜,喝起來都會自感相對「放心」。其實飲用自製葡萄酒也有很多「美中不足」需要特別提示… 自製葡萄酒的方法與過程第一步:選好葡萄,用水衝洗。買回來足量的葡萄,大致的衝洗一下,千萬不要害怕洗不乾淨而沒命地狂洗,也不能用手搓,容易搓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