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尹翠莉
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享受著大數據帶來的諸多便利,但同時個人信息變得愈發透明,信息洩露風險也在加大。個人信息是怎麼洩露的,信息安全漏洞該如何補?記者日前走訪了省反電信詐騙中心,請專業人士揭露不法分子的伎倆,讓大家戴好個人信息保護「安全帽」。
個人信息洩露會導致犯罪分子「量身定製」詐騙
不久前,省會市民路先生在北二環買的房子可以入住了,收新房本該是件高興事,可他卻向記者大倒苦水。「拿到鑰匙第二天,推銷電話就撲上來了,有時一天能接十來個。奇怪的是,他們竟能準確地說出我的姓名、房子、貸款信息,他們是怎麼知道的?!」
「我打算裝修時,有人給打電話推銷材料;打算買家電,有人給推銷冰箱。」剛裝修完的魏女士也有類似被騷擾的經歷。
「被動接收推銷簡訊、電話及郵件騷擾,這是個人信息洩露造成的危害之一。」採訪中,多位辦案民警表示,洩露的個人身份信息還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辦理銀行卡、手機卡、貸款等業務,把當事人捲入案件中。「更為嚴重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受害人因為個人身份信息洩露,而遭受犯罪分子『量身定製』的詐騙。」
民警們介紹,在已破獲的案件中,除了相關人員監守自盜、內外勾結造成公民個人信息洩露外,還有一類情況較為突出——一些黑客利用網站、APP的技術漏洞,採取植入木馬、病毒感染、撞庫等技術手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獲取個人信息只是不法分子牟利的第一步,後續還涉及數據清洗加工、信息買賣等諸多環節,進而形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利益鏈條。」
不久前,邯鄲市公安局就偵破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案件。經過細緻偵查,警方發現,犯罪嫌疑人馮某等人以網絡為媒介,通過QQ群、微信群等,向外大肆發布求購、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廣告,完成違法交易。
此案涉及各類公民個人信息數據8000萬餘條,包含公民姓名、家庭住址、聯繫電話、交易記錄、快遞物流信息、健康生理信息等內容。民警查實,這些信息被用於撥打騷擾電話、電話推銷、販賣保健品及假藥等違法犯罪活動。
民警提醒,繃緊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弦
「違法犯罪分子掌握的信息越詳細,詐騙成功率就越高。」省反電信詐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大群眾既是信息的擁有者,也是信息安全的第一守護人,必須要繃緊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弦。
據介紹,在所有作案手段中,手機木馬簡訊已成為不法分子慣用的詐騙方式。他們把自己偽裝成各種身份,通過偽基站向周圍的手機用戶發送木馬簡訊,用戶只要一點擊簡訊連結,網銀帳號、密碼、簡訊驗證碼都將被盜取,並轉發到犯罪分子手中。「還有一些惡意二維碼,掃描之後相當於點擊了一個帶有木馬病毒的簡訊連結,手機將被植入木馬病毒。」
目前,很多人的智慧型手機網絡設置中選擇了WiFi自動連接功能,能自動連接公共場所的WiFi。對此,該負責人表示,WiFi安全防護功能比較薄弱,黑客只需憑藉一些簡單設備,就可以盜取WiFi上的用戶名和密碼。
該負責人提醒,收到含不明連結的簡訊時,不要隨意點擊,要及時刪除,千萬不要隨意掃描街邊二維碼、隨意蹭網。使用WiFi登錄網銀或者支付寶時,可以通過專門的APP客戶端訪問,最好把WiFi連接設為手動。
除了不法分子主動設置的「陷阱」導致個人信息被盜取,還有一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洩露的情況。比如,在辦理銀行、通信業務以及各類考試報名中,都會留存身份證複印件,去一些複印店,也會有遺留身份證複印件的情況。
此外,就是在換新手機時,很多人會將舊手機轉賣,儘管已經將舊手機恢復到出廠默認設置,甚至將其格式化,但通過技術手段,專業人員還是可以把舊手機裡的簡訊、通訊錄、軟體甚至瀏覽記錄等全部恢復,就連支付帳號、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還原。
「存儲有個人帳戶資料的手機,儘量避免轉賣。如果確有出售必要,在轉賣之前,務必做好徹底清理工作。」該負責人提醒,樹立信息安全意識,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同時,一旦發生信息洩露或者發現可疑信息採集行為,大家一定要及時報案,並協助辦案,共同築牢信息安全防護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