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遊回來的小夥伴或者有在日本生活經驗的小夥伴們: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
哪怕是在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東京,都沒有這些嘛!
或許有的小夥伴已經有所耳聞,日本的街道上基本是沒有早餐店的。(除了一些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和麥當勞肯德基、或一些提供三明治早餐的咖啡廳)
日本連鎖快餐店すき屋的早餐套餐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大概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主要在家吃。
在日本家庭中,女性是主婦的家庭模式還是佔一定比例的。她們的一天一般是從早起為全家人做一頓豐盛的早餐開始。
日本家庭對待早餐可是不模糊不應付的,一家人整整齊齊吃早餐,對其的重視可是完全不亞於午晚餐的。
2.上班族工作忙碌,車上路上不吃東西。
日本很多年輕的上班族是獨居的,每天的早餐又怎麼自己解決呢。特別是對那些為了節省開支而住得遠,通勤時間長的上班族來說,只能是更早起來,自己在家吃了。可以是前一天晚上做好的早餐第二天用微波爐叮,也可以是便利店的麵包。
日本的早餐分兩派,分別是傳統日式早餐派(日語裡稱「和食派」)和西式早餐派(日語裡稱「洋食派」)。
我們再來看看傳統日式的早餐,這怕不是在吃晚餐呢吧??
是日式早餐沒錯了,就是這麼豐盛。
米飯、雞蛋料理、味增湯、醃鹹菜或納豆、一條烤魚或者是香腸、新鮮蔬果,是日式早餐的」定番「,就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中的基本。
吉卜力作品《來自虞美人之坡》裡盛早飯的阿海
1.飲食習慣的改變
從遙遠的戰國時代到江戶初期,由於糧食還不是那麼富足,生活娛樂跟現代比也匱乏(不會刷手機到半夜),公家貴族們也是早上起的晚晚上睡得早,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普遍是一日兩餐。
而一日三餐的進食規律,是在各種產業發展、經濟水平上升的江戶時代元祿期(1688~1704年)以後漸漸形成的。伴隨燈油菜籽油的普及,平民百姓晚上也能點燈玩耍了,有了愉快熬夜的理由,一日兩餐似乎也不夠了,於是一日三餐的模式也開始被大眾所接受並且普及至今。
2. 早餐的內容變化
關於早餐的記錄,目前最早只能查到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朝後期到南宋時期)。雖然還是沒有留下什麼飲食方面的史料,但從貴族的飲食記載可以發現,平安貴族們的早餐十分豪華:米飯、烤魚、蘑菇以及水果。
到了鎌倉時代、室町時代(相當於宋元明朝時期),武士們頌揚一切從簡,質樸簡單的飲食也就流傳了下來。
麵包也是在這個時候在日本流行了起來,它相比米來說更好攜帶,更好果腹,是作為早餐的好選擇。
隨著電器的進步,烤麵包機等廚具的發明,現在不僅僅能買到現成的麵包糕點,早餐也能更簡單快速地解決。於是到了現代,麵包逐漸代替米飯成為忙碌的都市人的早餐首選。
所以,今天你也好好吃早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