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一對好朋友,快樂父子倆……」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是很多小朋友美好的童年,其原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及「圍裙媽媽」系列作品也是當下語文教學力薦的課外優質讀物。
9月8日,該系列的作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圍裙媽媽」鄭春華來成都啦!在第35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鄭春華、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劉曉軍做客新華文軒「愛讀Ido」閱讀分享會活動現場,就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兒童文學作品創作與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小學生課外閱讀讀什麼,怎麼讀;小學語文教師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性等兒童文學與小學閱讀相關話題先後進行了分享。
1990年,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首次與小讀者們見面,29年過去了,他們仍然那麼受歡迎。「我的所有作品一定都是來源於生活或者是生活給我的啟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也是如此,我不敢說我的丈夫和我的兒子以及我自己就是書中的人物原型,但其中好些故事確實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發生過。」鄭春華講述了她創作的歷程,「兒子小時候,每逢節假日,我和丈夫都要帶著兒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一通,看著父子倆盡情地嬉戲,聽著他們的歡聲笑語,常常會引起我莫名的感動。我想起很多孩子抱怨爸爸陪自己的時間太少,因此,我要用自己的筆描繪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讓孩子們在書中找到快樂,也讓爸爸們讀了有所思考。」
而「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名字的來歷,也相當接地氣。鄭春華透露,「大頭兒子」來源於上海話。在上海話中,帶有「頭」「腦」的詞就很多。比方說,「木頭木腦」實際上就是做事不靈活,腦子不靈活的意思,而「大頭大腦」則常用來形容小孩子聰明可愛。有了這「大頭兒子」,那對應的就是「小頭爸爸」了。
「大頭兒子」長大後,鄭春華又創作了「非常小子馬鳴加」系列。她說:「能寫好『大頭兒子』『馬鳴加』『小餅乾』和『圍裙媽媽』這些故事,要得益於我從小就閱讀,那些真正打動我內心的書讓我能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然後運用這些點滴去進行創作。一個好故事的產生,是長時間的積累,是藝術的創作。所以,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一顆善感的心和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
鄭春華認為,小學語文課本是文學生根發芽的土壤,想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首先就要從閱讀入手。只有多閱讀,才能感受生活,感受世界,才能把對這個世界的感受用最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致力於小學語文教育的劉曉軍,談及兒童文學進教材,他表示:「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偉大的好奇心、神奇的想像力和強烈的探究欲,而兒童文學作品的特質就在於順應天性,行教化於無形。」
關於兒童文學閱讀的理想狀態,劉曉軍老師認為應該包括:憑藉作品走近先賢,發現審美快感,理解主題、審美、目的、對象、讀者意識等,體驗生動、形象、有趣;再走進語文閱讀,發現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起承轉合、修辭手法巧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