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翻拍自同名日劇的《深夜食堂》在浙江、北京衛視開播,2.3分的豆瓣分數刷新了國產劇評分最低值紀錄,要知道豆瓣評分中的起步分數(也就是最低分)還2分呢。
作為一部能夠給人帶來心靈慰藉的電視劇,日劇版《深夜食堂》在網友心目中評價頗高,豆瓣高達9.2分,被網友評價為「適合在身邊喧囂淡去的夜晚靜靜的觀看,讓我們在喧鬧浮躁的現代都市生活裡重新尋找自我的本源。」
國產版《深夜食堂》眾星雲集,關注現實世界中的溫暖,三觀極正,也沒有五毛特效,更沒有摳圖,還沒天價重用「小鮮肉」,評分怎麼會撲街至此呢?最可能的原因是網友們真的憤怒了,似乎要借著《深夜食堂》,將近年來對國產劇的失望情緒徹底的宣洩出來。
《深夜食堂》是華錄百納、風火石聯合出品的都市情感劇,由蔡嶽勳擔任總導演,黃磊領銜主演。該劇以都市小巷裡深夜才營業的食堂為舞臺,從老闆料理的每道食物中拉出一段關於市井溫情的人生故事。
6月12日首播後,無論是豆瓣評分、收視率還是點擊量,平均表現均偏低。尤其是豆瓣評分,一路下滑,兩萬多人給出了平均2.3分的評價,創下國產劇歷史新低。
收視方面,《深夜食堂》表現也欠佳。第1-2集,浙江衛視CSM52城平均收視率為0.48%,排名居第十位,顯著低於頻道整體排名,並成為浙江衛視年內黃金劇的最低首播收視表現。北京衛視該劇首播收視率為0.65%,排名第六位,也低於頻道整體排名。
表:6月12日省級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收視排名
點擊量方面,藍水智庫數據顯示,該劇上線第一天播放量沒有破億,顯然無法與那些上線第一天動輒幾億的流量劇目相比。
儘管《深夜食堂》成功的避開了三觀不正、「天價小鮮肉」、五毛特效、摳圖摳像等常見的雷區,但評分如此之低,說明《深夜食堂》還進了其他的「坑」。其中,翻拍日劇時本土化不足就是最大的坑。
《深夜食堂》來源於日本漫畫家安倍夜郎的漫畫,至今已經連載10多年了,先後多次翻拍成日劇和電影,也被國內多位美食家與文人推薦,包括蔡康永等。《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陳曉卿認為「最平凡的食物裡,永遠能品味到最不平凡的百味人生。」美食家葉怡蘭曾經評價:「味蕾與心靈,同覺芬芳甘美。」日劇版《深夜食堂》精緻、細膩,在國內擁有眾多的擁躉者。
黃磊+美食+日劇大IP,觀眾滿以為自己會看到一部精彩的「舌尖上的中國」,可事實上,這樣的一部日劇大IP翻拍難度非常大,一旦本土化改造不夠,再加上中日人民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就會很容易激起觀眾的逆反心理,被扣上「丟人現眼」的帽子。
首先,網友詬病最多的就是這個「深夜食堂」的形式。日本有居酒屋文化,深夜食堂這種夜間營業的店是有的,那些十二點以後下班的人在現實中也是有的。
但在中國,沒有這樣的現實環境,也沒有這樣的一群人。國內的深夜食堂似乎只有大排檔,烤串、小龍蝦和花生、毛豆才是深夜的最愛。還有黃磊「老闆」的衣服,一看就「日式風格」十足,恐怕沒有哪個國內食堂的老闆是這幅打扮。
因此,這部劇本土化本身的難度就在於脫離國內的現實。對於一部標榜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反而脫離了現實,成為了「偽現實劇」,註定了從一開始就會失敗。
其次,該劇巨大的浪費了「美食」這一元素。「美食」本是該劇對國內「吃貨」觀眾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極具火爆潛質,想想當年《舌尖上的中國》就知道了。可在第一集中,兩位業務員居然要炸雞配啤酒,這讓我們這麼一個美食大國情何以堪?還有第四集中,用手抓餅裹油條冒充煎餅果子,也是引來噓聲一片,天津人簡直不能忍。
日式誇張的表演方式在國內網友看來就只有尷尬。本來國內部分演員的表演就非常生硬,再配上誇張的表現,簡直無法直視。第一個故事中,吳昕的表演備受網友詬病,甚至有人認為「看到這個表演後,就可以原諒《是!尚先生》中的歐陽娜娜了,至少她還有顏值。」
還有讓人忍無可忍的廣告植入。第一集中「老壇酸菜」簡直就成了主角,網友戲稱說「這是我看過的最長的一個方便麵廣告。」的確,這已經不是植入式廣告,簡直就是統一方便麵的定製劇集。說《深夜食堂》栽在了「老壇酸菜」上,也不為過。
另外,儘管請來了半個娛樂圈,但全明星陣容似乎並沒有給該劇加分。這部劇本該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劇中每個人都刻意而精緻,缺少煙火氣。表面上該劇標榜接地氣,可實際上看起來非常彆扭,距離感十足。
黃磊與美食的結合,本來非常值得期待。該劇導演也認為「黃磊老師讓我看到了一種更有趣的可能性,他與所有人有一種很微妙的互動,有時候是一句話,有時候是一種食物,這種互動會帶給角色一種新的想法。他很有智慧但又是市井小民,給所有人治癒。他沒有性格特點,但無處不在。」但臉上有刀疤、穿著和服的黃磊,已經不是大家心目中的那個「黃小廚」了。
《求婚大作戰》《深夜食堂》等劇接連撲街,日劇翻拍明顯就是個「坑」。據了解,日劇版權中經常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導致本土化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深夜食堂》也不例外,據說,籤訂版權協議時,原著作者明確食堂老闆「臉上的刀疤」和「沒有背景」兩個設定不能改變。
除了「日劇翻拍難以本土化」這個坑之外,單元劇的形式對於《深夜食堂》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單元劇的形式導致故事規模一般較小,難以進行深入的刻畫,戲劇性和節奏感不如連續劇強烈。而且,單元劇故事連續性低,若觀眾對已播出的劇集反應冷淡,對往後劇集的期望熱情就容易一落千丈,興趣大減,即使推出華麗的下集預告也不一定奏效。吳昕領銜的《泡麵三姐妹》做為《深夜食堂》的開篇故事實在是不夠明智。
還有,單元劇中,最關鍵的情節點往往不存在,也沒有明顯的起伏和高潮,很難形成不斷累積的收視快感,觀眾游離特徵會比較明顯。中間幾個故事不看一點都不受影響,而且還會導致觀眾只選擇自己喜歡的明星出演的那個故事進行觀看,影響該劇整體表現。
儘管《深夜食堂》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劇中的一些情節和故事還是能夠給人以溫暖的力量,一些食物的做法也足以勾引食慾,憑心而論,口碑評價不至於淪落至此。
除了水軍之外,更可能的一種解釋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網友對國產劇的粗製濫造已經忍無可忍了。今年上半年,六大衛視首播的電視劇中除個別劇目外,多部號稱大製作、良心劇的劇目口碑屢創新低,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觀眾的底線。
截止6月12日,六大衛視黃金劇場和周播劇場首播的41部(4部劇評價人數不足,沒有分數)劇的豆瓣平均分只有5.3分。其中,23部劇評分低於6分;16部劇評分低於5分;5部劇評分低於4分,包括《孤芳不自賞》等;《深夜食堂》成為唯一一部評分低於3分的劇目。
從年初的《孤芳不自賞》讓觀眾認識了「摳圖」的概念,到後來正午陽光大劇《外科風雲》未達預期,《歡樂頌2》口碑大幅滑坡,《擇天記》、《楚喬傳》的口碑撲街,再到現在「日式風格」過於明顯的偽現實劇《深夜食堂》,一線衛視黃金檔重點劇目口碑頻出問題,網友心中對國產劇的失望情緒終於爆發。之後,要再想挽回觀眾對國內影視行業的信心,恐怕不是一兩部劇能做到的。
從長遠來看,《深夜食堂》超低口碑評價這一事件可能會在國劇史上留下不那麼光彩的一筆。業內同行如果能夠吸取教訓,則國劇有未來;如果依然我行我素,那麼傷害的將是整個影視行業,畢竟中國奶粉行業的案例就在眼前。
商務合作\ 資源勾搭 \ 數據獲取
CIVI_Blice
sophiamoli
1851937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