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有名的旅遊大省,也是有名的產茶大省.。貴州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溼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適宜的氣候,使得貴州省成為國內綠茶主要產區。
都勻毛尖
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湄潭翠芽
湄潭縣種茶歷史悠久,陸羽《茶經》中有「黔中生……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的記載,夷州即今湄潭及周邊一帶。《貴州通志》記載:「湄潭眉尖茶為貢品」。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外形綠潤,扁平、光滑勻整,滋味鮮爽,湯色綠潤清澈,慄香濃鬱持久,葉底綠鮮活勻整。
梵淨山翠峰茶
梵淨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著名「佛教聖地」,得名於「梵天淨土」點化,是聯合國公布的六個「人與生物自然保留地網」之一,最早可追溯到11世紀,在1411年(明永樂九年)就進貢皇家,被賜封為貢茶。主產於該縣境內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而得名。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外形色澤嫩綠鮮潤、勻整、潔淨;清香持久,慄香顯露;鮮醇爽口;湯色嫩綠、清澈;芽葉完整細嫩、勻齊、嫩綠明亮」的特點。
石阡苔茶
屬古茶樹系列,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
石阡苔茶,有一個傳說:一日一老翁突發疾病,家人攙扶到山洞求治,到此卻水源乾涸,池中落葉沉積,老翁無水可飲,情急之下以池中落葉當藥咀嚼吞服,該葉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口感甚好,藥液下肚,頓覺神清氣爽,病痛全除,於是採下落葉樹上之種子回家播種。消息傳開,人們紛紛到山洞採摘淨水池邊樹種種植,不幾年這種樹就漫山遍野了,這樹被當地人稱為「苔茶樹」。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外形稍扁平、略直,慄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鳳岡鋅硒茶
鳳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烏江北岸大婁山南麓,有機質含量豐富,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發育。
鳳岡產茶歷史悠久,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唐代茶聖陸羽的在他撰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八之出中記述:「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宋代《華陽國志》中記載:「平夷產茶蜜」。
樂史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為貢」。
清代《梅移隨筆》也有「龍泉產雲霧芽茶,色味雙絕」的說法。
夷州、思州、龍泉,都是指遵義市鳳岡縣一帶。
外形條索緊細、翠芽茶扁平直滑、色澤綠潤、香氣清高、湯色綠亮、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鮮活。
明前毛尖茶
清明節前採制的茶葉,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時,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綠寶石茶
是2003年經貴州本土茶葉專家牟應書老先生研製成功的創新茶品類,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採用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獲得國際金獎的綠茶,顛覆傳統名優綠茶鍾情獨芽的傾向,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認證的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成葉深綠,芽葉稍淡綠,葉橢圓形,葉面平張稍上合,葉緣波浪形,葉齒較深密,葉肉厚較脆,葉肉光滑稍有凹凸,葉尖較尖,葉尖小裂淺。
雲霧貢茶
別稱鳥王茶,早在元、明、清時期就成為皇家貢品是以貴定縣境內生長的本地烏王茶樹品種和其它優良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按貴定傳統的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特種綠茶。
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其「緊細、捲曲、顯亳,勻整、綠潤,湯色綠黃清澈、香氣嫩香、滋味鮮爽、回甘力強、葉底嫩勻、鮮活明亮」。
雷公山銀球茶
產於雷山縣著名的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採用海拔1,400米以上的「清明茶」的一芽二葉,經過炒制加工後,精製為小球狀,即美觀漂亮,又清香耐泡。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雷公山銀球茶是國內外首創,形狀獨特,是一個直徑18-20毫米的球體,表面銀灰墨綠。清香、味濃、爽口、回甜,提神健腦,精力旺盛。
遵義紅
紅茶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茶類,從英國皇宮興起的下午茶,直到現在都市裡到處可見的紅茶館,紅茶被賦予了高雅、時尚、恬淡的韻味。
「遵義紅」是湄潭2008年以來充分開發黔湄系列國家級無性系良種,恢復於19世紀40年代在湄潭成功試製的「黔紅」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工藝形成的名優工夫紅茶產品。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
外形緊細、色澤褐黃,湯色橙紅亮、帶金圈,香氣純正、幽長、帶果香,滋味純正,葉底勻嫩。
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國和平盛世的時候,茶也開始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的其中一個消遣,和「琴棋書畫詩酒」並列。
茶還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降脂減肥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