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徵
中國歷史的偉大事件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徵。
英雄的先輩們一路上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行走了兩萬五千餘裡路,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是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事件。
毛澤東《七律·長徵》
毛澤東就曾為此專門作詩《七律·長徵》,以表對這一歷史的緬懷和對「長徵精神」的歌頌。
《七律·長徵》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延安革命紀念館
重走長徵路
聆聽「腳馬子」的故事
長徵道路艱險異常,後來世人可以走過長徵的路,但卻很少能體會到當年的心境。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裡,若干文物靜待人們駐足觀看。但卻有這樣一件文物,它與長徵息息相關,與長徵路途密不可分。今天,讓我們「重走長徵路」,一起認識一下它!
文物:腳馬子
規格:長約8.9釐米,寬約6.8釐米,高約1.4釐米
材質:鐵質,四齒,雙掛環,兩邊微翹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裡,有一副外形像滑冰鞋的鐵製物品,名叫「腳馬子」。它的底部是一個長方形的鐵齒,上面是一個簡易踏板,這是紅軍當年爬雪山使用的防滑裝置。它伴隨著紅軍戰士翻越環境極度惡劣,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大雪山。
「腳馬子」的來歷
1935年6月,中央紅軍為實現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眼前有三條路,東路重兵把守,極其危險;西路是藏區路途遙遠,且無法獲得糧草供給,難以生存;擋在紅軍面前高高聳立連綿不斷的雪山,被當地人稱為「死亡之路」的雪山路成為了紅軍最後的選擇。
三路大軍先後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打鼓山等二十一座大雪山。這些雪山到處是聳立的巖壁,陡峭的山峰,雪山上結著又厚又滑的冰層,翻越時一不小心就會摔進萬丈深淵。
為了越過雪山,紅軍走訪了當地見多識廣的長者,時常上山的獵戶,從他們那裡了解到有一種爬雪山時可以防滑的鐵製工具-----「腳馬子」。
但沒有鐵匠,紅軍想得到大量的「腳馬子」是不可能的,只得在獵戶手中換得僅有的幾副,大部分的紅軍戰士只能用木棍借力爬山。
「腳馬子」來到延安
開路的戰士穿著「腳馬子」一步一停,一步一喘,頂著飢餓和嚴寒,冒著冰雹和風雪在雪上挖著踏腳孔為後面同志開闢小路,後面的戰士沿著小路往上爬。
有時快要爬到山頂,雞蛋般大的冰雹打到戰士的身上,有滑跌入深谷的,有掉下雪坑的,更有凍住永遠沒有再站起來的……
大雪山就這樣無情的奪走了許多紅軍戰士的生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紅軍戰士們互相攙扶與殘酷的環境搏鬥。
紅軍戰士們把心中的信仰轉化為腳下的力量克服了艱難險阻,依靠著為數不多的「腳馬子」一步一步走出了雪山,來到了陝北。
1949年底,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同史達林會談時,他在說起中國紅軍艱苦奮戰的情形時用了「不畏艱險,視死如歸」八個字來形容。
現在,留存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腳馬子」,它正是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的「見證者」。從長徵一路走來,到《長徵》家喻戶曉,「腳馬子」或許只是一段時期的歷史產物,記憶著過去的崢嶸歲月。但,印刻在它身上的永駐光輝,如同革命延安的「長徵精神」,在紅色道路上持續向前!
【END】
本期編輯:小延
本期審核:大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