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位專家來寧研討黃瓜
種植規模世界第一,畝產卻只有荷蘭的1/5
本網記者 談潔攝
南報網訊(通訊員 許天穎 記者 談潔)我國黃瓜的規模和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黃瓜的畝產量卻只有荷蘭、以色列的1/5。今天,中國園藝學會黃瓜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2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遺傳育種、生長發育與生產等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黃瓜是一種世界性蔬菜,在果菜類蔬菜中的地位僅次於番茄。我國是黃瓜的生產大國,栽培歷史超過2000年,栽培面積約佔世界黃瓜栽培面積的60%,規模和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種植規模世界第一,畝產卻不高
目前我國黃瓜栽培面積約1900萬畝,年產量約6000萬噸,畝產約3.15噸。「畝產高的能達到20000斤,畝產低的只有8000斤。」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錢春桃教授介紹,而在荷蘭、以色列這兩個農業發達國家,黃瓜的畝產能達到10萬斤,是我們的5倍。
據介紹,1998年,我國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取得了黃瓜種間雜交的突破,2009年完成了黃瓜基因組測序計劃,為黃瓜遺傳基礎拓寬和重要基因發掘做出了重要貢獻,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陳勁楓教授及團隊圍繞黃瓜育種發展的系列研究更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甜瓜屬遠緣雜種的獲得和小孢子培養核心技術研究為國際上首創。
我國的黃瓜科研水平這麼高,為什麼畝產卻和別人相差這麼大呢?
「我們研究出來的黃瓜品種理論上畝產也能達到10萬斤,但是在實際的栽培中,設施設備、栽培技術比別人差了一截。」錢春桃舉例,黃瓜的單株上每節都可以掛果,但這對施肥的要求比較高,黃瓜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不同。我們在種植過程中,由於基層技術員對科學的種植技術消化不足、農民缺乏科學種植的意識,很多都只施一次「基肥」,不符合要求;荷蘭、以色列的農業大棚水平很高,他們對溫度、溼度、日照有嚴格的把控,還會用二氧化碳進行施肥,增強光合作用,但是我們做不到。
平均每人每年消費黃瓜10公斤,佔所有蔬菜消費的1/10
目前我國黃瓜設施栽培面積約佔42%,其中大棚面積約為23%,節能日光溫室面積約為17%,玻璃日光溫室面積約為2%。黃瓜作為重要經濟作物,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江蘇省黃瓜栽培面積約100萬畝,約佔全國黃瓜栽培面積的5%,年產值約50多億元。
相關數據還顯示,我國每年生產的黃瓜因為儲存、運輸等原因,絕大部分都浪費掉了,能夠食用的黃瓜只有1/5,而其中又有一部分被用來加工,這樣算下來,我國平均每年每人直接消費的黃瓜大約有10公斤,佔所有蔬菜消費的1/10。
採摘前「喝」點牛奶,黃瓜可以變甜
交流大會上,國內37家高水平育種單位提交了68個頂級黃瓜新品種,據介紹,維C含量高、口感脆、清香有點甜、果肉發綠等都是現在黃瓜新品種研究的方向。
中國園藝學會黃瓜分會理事長杜勝利說,目前國內市場上主要的黃瓜品種包括20多個,不同的品種瓜條顏色、長度、表面的刺瘤都不一樣。
錢春桃介紹,以前人們在挑黃瓜時,認為刺越多越新鮮,其實現在很多黃瓜在地裡就沒什麼刺,比如一個叫做「寧運3號」的黃瓜,表面光滑幾乎無刺,種植過程中可以抗多鍾病害,耐儲耐運;很多水果黃瓜表面一根刺也沒有。
黃瓜在種植過程中還有很多技巧,在採摘前給黃瓜喝點牛奶、糖水、醋等,黃瓜的口感就會變甜。而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黃瓜發苦則是因為在採摘前施肥不當,化肥還沒有完全轉化就被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