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去世:至此世間再無《梁祝》曲

2020-12-17 叫我麥大人

文/麥大人

昨晚,一位國際大師離我們遠去。

我國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7歲。

他是中國第一位國際盛譽的小提琴家 ,一生拉過上萬次《梁祝》,感動幾代人。

至此,世間再無《梁祝》曲。

作為中國交響樂團國家級小提琴獨奏家,盛中國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梁祝》、《牧歌》等。

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被譽為「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國的梅紐因」。

當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來華訪問時,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對方對他高度稱讚:「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的最佳合作者」。

△盛中國與小提琴大師梅紐因

同時,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也將他列入「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的行列。

盛中國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01

拜師學藝,少年成名

1941年,他出生在江西臨川一個音樂世家,從小就成長在一個美好的語言環境當中。

父親盛雪是國內第一批留洋海外的著名小提琴教授,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母親朱冰也是搞聲樂的。

家裡面養育了十一個孩子,其中10個以音樂為專業,共有9人是拉小提琴的,這樣的家庭在國外也是無出其右。

詩人餘流賦詩讚美這「中國樂壇第一名家」 :

「盛氏逢盛世,三代擅奇弓;孜孜四十載,贏得滿堂紅;美譽揚海外,佳話播域中。」

盛中國是家中長子,在那個民族存亡的亂世之秋,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父母,跟所有國人一樣,為他起名「盛中國」,寓意祖國能夠繁榮昌盛。

而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異,是世上百年難得一遇的音樂天才。

從五歲起,就跟父親學習小提琴,為了讓兒子感覺到這是一件嚴肅的事,父親把古代的「拜師禮」也拿了出來。

在正式拜師前,母親對兒子說:「對學琴要有吃苦的準備,尤其是要忍受得了父親的嚴厲態度。」

盛中國竟然保證:「只要父親教我拉琴,再打再罵我也不怕。」

父親對他的教育之嚴,讓我想起《傅雷家書》裡記載的,傅雷嚴格訓練傅聰的成長故事,兩個孩子的成長軌跡是何其相似。

父親的嚴厲,成就了盛中國。

為了把兒子教育好,父親希望母親跟他意見一致,於是對母親說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既然決定要教他,就會管到底,總不會因為孩子沒興趣就聽之任之吧。咱們做父母的如果一味遷就孩子的興趣,那就是溺愛,終究會害了孩子。希望你不要做孩子的絆腳石!」

此外,父母還要求他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六七歲的盛中國就已經將《古文觀止》背得爛熟於心。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用在盛中國身上再恰當不過。

雖然父親很嚴厲,但盛中國卻很自覺,每次都超出規定的練習內容,為了讓自己多練一會,他竟然把家裡的鐘表往回撥。

隨著兒子在音樂界嶄露頭角,圍繞著他的掌聲、鮮花和榮譽漸漸多了起來,父親擔心兒子滋生心浮氣躁的心態。

於是父母合計,決定好好引導孩子心性。

沒過過久,一個合適的機會來了。

有一次上課間操,父親看到盛中國一個人靠在教學大樓的陽臺上獨自拉著小提琴,而其他同學都在操場上排隊。

於是,怒氣衝衝的父親走到隊伍中間,當著其他人的面給了兒子一巴掌。

不明就裡的盛中國委屈極了,一口氣跑回家向媽媽訴苦。

母親在了解情況後安撫道:「爸爸打你,可能主要是擔心你愛出風頭,在同學面前顯示自己的本事吧!那也是一番好意啊!」

事後,母親問他恨不恨爸爸?

盛中國搖搖頭,我能夠理解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情。

詩人泰戈爾曾說過:暴躁的父親就像頭頂天空的一輪烈日,而慈祥的母親就像天邊飄過來的一片濃雲。

為了把孩子教育成才,盛雪夫婦也是煞費苦心,不過一切都是值得的。

盛中國是幸運的,他有一個對懂得教育並疼愛自己的父母。

02

學貫中西,文化使者

1954年,盛中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他經常參加音樂會演出,其錄音常常被拿去和國外音樂節目做交換。

兩年後,在紀念莫扎特誕辰200周年音樂會上,他成功地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深得音樂界的一致好評和重視。

為了繼續在小提琴領域鑽研下去,他赴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列·柯崗。

盛中國說:「人生就是一場遠行。」

他覺得好男兒志在四方,年輕人要有遠大的夢想,通過遠行的遊歷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認識世界。

△1996年5月,盛中國在北京音樂廳演出

他自己在莫斯科留學時,經常到外面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通過聽音樂會、看芭蕾舞、聽歌劇、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等方式,把種種文化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血液當中,從中汲取營養,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在那裡,他參加音樂中有奧林匹克之稱的柴科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並獲得榮譽獎,成為新中國最早在世界性音樂比賽中獲獎的小提琴家之一。

回國後,他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舉行了一場《協奏曲音樂會》。

曲目包括莫扎特、維約坦、貝多芬的三部協奏曲,這在中國的小提琴演奏史上還是第一次。

有人說,熱愛音樂的人,從來不會對生活感到絕望。

晚上趁著月光,他拿著心愛的小提琴跑到田地裡拉奏。

在琴聲中,他找回了自我,不僅宣洩了心中的苦痛,也重燃了面對生活的勇氣。

1979年,舉世聞名的梅紐因首次來華訪問,與中央樂團在民族宮劇場演出,他和盛中國共同演奏了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並贊盛中國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的最好合作者」。

除了國內演奏外,盛中國也是最早一批活躍在國際樂壇的音樂家,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貢獻甚多。

八十年代初,盛中國在澳大利亞大的雪梨、墨爾本、布裡斯班等六個城市舉行了十二場音樂會,演奏了《梁祝》及巴赫、柴科夫斯基的協奏曲,並舉行獨奏音樂會。

一經演出,立刻轟動了整個澳洲,並成為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之後,他繼續轉輾南美洲,到哥倫比亞、厄瓜多、智利等國舉行獨奏音樂會。

就連中國樂壇的頂級人物、著名鋼琴家劉詩昆,也為盛中國伴奏助威。

作為另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盛事,就是盛中國去日本的演出。

從1987年開始,他每年都去日本演出,並把所得收入捐給世界各國留學生作醫療基金。

為此,他獲得了「文化大使」的稱號。

03

高山流水,伉儷情深

盛中國曾說:「人的價值只有在事業中體現出來,但是事業和家庭是不可分開的。」

就在日本交流演奏期間,他遇到了後來的妻子,日本著名青年鋼琴家瀨田裕子。

初次見面,盛中國對裕子一見鍾情。

想不到倆人合作得那麼默契和諧,珠聯璧合,並萌生了今後結交一段異國情緣的想法。

回國前,他給裕子留了一張漂亮的名片,上面寫著「理解、信賴」,而裕子也對這位頗負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充滿了敬仰之情。

盛中國的保留曲目是《梁祝》,瀨田裕子的保留曲目則是《黃河》,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用鋼琴演奏《黃河》的外國人。

從此,語言不通的倆人便通過音樂為媒介,互通信息,交流思想,開始了心靈的碰撞。

從相識到相知,他們用音樂譜寫了一曲琴瑟和鳴的愛情交響曲。

「門當戶對的婚姻是比較理想的,比起財富和地位的相當,最重要的是家庭信仰的匹配。」

在盛中國看來,這段婚姻水到渠成。

沒有甜言蜜語,也沒有感人的浪漫求婚,相差20歲、相戀7年的兩人,1994年在日本和北京分別舉行了婚禮。

後來,有人問到盛中國是怎樣維繫兩人間的感情?他這樣回答:

「與其說我們是夫妻,不如說是戰友。因為戰友的目標是一致的,感情關係也是最牢固的。有時我在前臺演奏,她在後臺伴奏,這裡的成功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錢鍾書也說過類似的話,最好的夫妻關係,是結合妻子、情人和戰友的關係。

談到這,裕子眼波流轉,望著丈夫補充說 :

「伴侶就像一本書,隨著歲月流逝,人生精彩的篇章終究會被讀完,就像人逐漸衰老的容顏終究會被人厭倦。但我們給彼此精神空間,不斷充盈自己,用共同的進步寫出新的詩篇。」

如何經營愛情,見仁見智,但他們夫婦二人的答案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有人送鮮花,有人送鑽石,但我覺得,維繫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互相成就對方。

兩個人共同進步,這是任何財富都不能比擬的。

晚年的盛中國,經常到國內各大學演講,積極推動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

一個優秀的民族,應該擁抱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築起中華民族的音樂大廈添磚加瓦。

在他的影響下,2012年國內啟動了「兒童音樂啟蒙工程」。

△盛中國「兒童音樂啟蒙工程」

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用音樂在孩子純潔如白紙的心靈上畫上一筆,會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讓他們有信仰、追求、理想,將來成為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對於現在的家長讓孩子考級的現象,盛中國有自己的看法:

「95%的孩子成不了郎朗、李雲迪,為了考級而考級,為了升學而考級,逼迫孩子,這無異於揠苗助長。讓孩子們學音樂,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藝術家,而是培養他們對美的追求,對人生的熱愛。」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再好不過了。

但如果他們不擅長,那就慢慢培養,培養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數十年來,盛中國一直孜孜不倦地攀登求索。

在音樂的聖殿裡,他是一個朝聖者,有著一顆虔誠的靈魂。

面對名和利,他說:「我的藝術,我的小提琴,只能獻身,不能褻讀。」

很喜歡盛中國的這句話:「懷著不同的心情對待生活,就像從不同的窗戶裡去看世界一樣,每天都有不同,每天都有陽光。」

做一個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人,只要用心,平淡的生活也能變得有滋有味。

相關焦點

  • 懷念小提琴家盛中國:一曲《梁祝》成絕響
    在許多中國人的記憶中,小提琴這個樂器都是和盛中國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發行的唱片、錄像和演出影響了中國近四十年,整整幾代琴童。著名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來華訪問時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並稱讚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雙提琴協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他的名字還被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寫入了「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列。
  • 紀念球王 | 馬拉度納去世,世間再無會拉小提琴的左腳
    馬拉度納因心臟驟停,在阿根廷去世。一個足球巨星走了。一個超越體育的左派領袖走了。「上帝之手」和「上帝之腳」走了。電視時代的「球王」走了。一個時代走了。世間再無會拉小提琴的左腳。1960年,馬拉度納出生於阿根廷。按中國人的算法,馬拉度納剛度過他的60歲生日。
  • 黃家駒逝世 27 周年:世間縱有千萬曲,人間再無黃家駒
    27年前的6月30日,黃家駒在日本去世。羅大佑曾說:「至此香港沒有真正的音樂人,除了黃家駒」世間縱有千萬曲,但是人間再無黃家駒。
  • 著名小提琴作曲大師—帕格尼尼
    5歲起開始隨父學習曼陀鈴,7歲時開始學拉小提琴,9歲時他已開始登臺演出,演奏他根據法國革命歌曲《卡馬尼奧拉》改編的一組變奏曲。從1793年起,帕格尼尼開始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他的演奏水平也隨一次次登臺演出而迅速提高。他先後師從塞爾維託·科斯塔、 柯斯塔和巴埃爾,很快便熟練地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帕格尼尼不僅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大師,而且還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
  •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逝世享年77歲 代表作《梁祝》
    網易娛樂9月7日報導 據文匯報報導,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因病逝世,享年77歲。作為中國交響樂團國家級小提琴獨奏家,盛中國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梁祝》等。著名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來華訪問時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並稱讚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雙提琴協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將他列入「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的行列。盛中國兄弟姐妹11人,有10個成為音樂演奏家,其中竟有9人把小提琴當成自己終生的選擇!盛氏小提琴之家贏得了「中國樂壇第一名家」的美譽。
  • 全套中國10大名曲,完整合輯,美到心窩!
    全套中國10大名曲,送給大家,美到心窩,大飽眼福,美醉了!02《梁祝》一首《梁祝》,當小提琴和二胡響起的時候,如山伯和英臺互訴相思之苦,如泣如訴,使人心潮澎湃,感染至深,熱淚盈眶。梁祝(鋼琴版)錢小多 - 梁祝(鋼琴版)小提琴版梁山伯與祝英臺新愛樂交響樂團 - 臺灣百年歌樂精典1-10高胡版梁祝高胡協奏曲黃安源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5古箏版梁祝純音樂 - 傳統古曲珍藏版 純樂古箏
  • 一生一人走天下 一琴一曲譜梁祝
    巫漪麗祖籍廣東河源,1930年出生,6歲開始學琴,18歲便成為上海灘奪目的鋼琴演奏家;她師從世界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再傳弟子、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先生,與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吳樂懿、周廣仁等人同門學藝。1954年,任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1962年被評為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曾在中南海受到周恩來接見。專輯和代表作品有《一代大師1》《一代大師2》《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 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年底京滬首演
    光明網訊(記者 楊帆) 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六十年來,琴弦上這隻中西合璧的「蝴蝶」舞動翩躚,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1958年,一群正當青春的音樂人懷抱滿腔熱忱,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次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擔任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學生管弦樂隊協奏。《梁祝》的誕生驚豔了世界,它打破西洋作品一統小提琴樂章的歷史,鑄造了中國音樂史和藝術史上的經典。
  • 一曲《梁祝》傳遞中國聲音
    音樂會上,著名小提琴藝術家呂思清與樂團共同演奏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讓當地觀眾體驗了中國文化與中國音樂藝術之美。此次造訪是國家大劇院與阿布達比藝術節兩大藝術機構首次合作,也是呂思清作為音樂家第一次在這裡演出。呂思清作為世界知名小提琴藝術家,一直努力將中國音樂帶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他將民樂經典《梁祝》帶到了近20個國家演出,他在中外音樂交流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
  • ...以,一念一生「問」梁祝——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上海首演
    60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俞麗拿在上海音樂學院奏響,動人旋律從此在世界各地湧動不息;60年之後的今天,俞麗拿領銜十餘位後輩藝術家共同創作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並在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首演,令中國最閃亮的這張文化名片「推陳出新」。
  • 中國愛樂樂團將參演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
    10月14日下午,中國愛樂樂團團長李南、常任指揮夏小湯出席了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行的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北京媒體見面會。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六十年來,琴弦上這隻中西合璧的「蝴蝶」舞動翩躚,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
  • 《梁祝》聽哭泰國樂迷 湖南交響樂團首演轟動曼谷
    中國風的世界名曲《梁祝》感動了在場的聽眾。  據星辰記者了解,昨晚湖南交響樂團在瑪希隆音樂廳的演出曲目為:《威廉·退爾》序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和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其中《梁祝》被譽為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開創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先河。演奏家的現場深情演繹和曲目本身悽婉悠揚的旋律,甚至讓不了解梁祝故事典故的泰國聽眾留下了淚水。  三首曲目演出完畢後,現場熱情的掌聲經久不息。
  • 劉揚再奏《思鄉曲》
    劉揚再奏《思鄉曲》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6.18 星期六     音樂會上半場劉揚與夫人蔡宜璇除聯袂演奏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的經典奏鳴曲外,還將演奏《思鄉曲》,通過琴聲來傾訴島城海外音樂家的思鄉之情。下半場劉揚親自擔任指揮與獨奏,和青島音樂廳交響樂團合作,演繹 《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劉揚9歲師從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曾在全國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也是莫斯科第12屆國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的獲獎者。
  • 陳鋼以交響詩曲《情殤》回應《梁祝》60年,再次「破繭化蝶」
    陳鋼先生在其從教60周年之際,攜手青年指揮家張亮、青年鋼琴演奏家薛穎佳、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黃蒙拉、青年琵琶演奏家謝煜丹、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沈昳麗以及上海愛樂樂團,透過音樂,與聽眾對話,訴說《梁祝》以及《梁祝》之後的故事。這段故事便是交響詩曲《情殤——霓裳驪歌楊貴妃》的誕生,陳鋼先生以此來回應《梁祝》60年,見證這段來時路。
  • 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的七首名曲,不是炫技是絕技
    相比之下,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可以說是一位真正幸福美滿的音樂家。他雖然出身庶民,但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便獲得了西班牙皇室的青睞,一生富足,備受尊敬,直到六十多歲仍技驚四座。他是對小提琴技藝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讚譽他為「帕格尼尼再世」,他的作品有著濃鬱的西班牙民族風情,儘管手掌很小,但卻能發揮出令人驚嘆的琴聲。
  • 金庸去世,世間再無大宗師,再不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庸去世,盡失風流與俠骨柔情,再不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2018.10.30日,突傳噩耗,武俠文化的開拓者,通俗文化泰鬥,大宗師,華人世界的傳奇,男人童話的製造者,金庸大先生去世!通俗文化盡失風流,再無俠骨柔情,再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後輩子弟,哀悼金庸大宗師去世!
  • 奏《梁祝》慶生,呂思清:不能一味向前,要欣賞沿途風景
    小提琴家呂思清詮釋的《梁祝》,被公認為最佳版本之一,生日前夜,他再次拉起《梁祝》,迎接自己即將到來的51歲。11月25日晚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呂思清和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同臺,一曲《梁祝》如泣如訴,聞者動容。明年3月,呂思清將再返東藝開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 88歲鋼琴家巫漪麗逝世,她彈的梁祝感動無數人
    在《梁祝》的曲子下面有一條很簡單樸素的評論:巫漪麗,女,生於1930年。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啟蒙人之一。她6歲開始學琴,18歲便成為上海灘奪目的鋼琴演奏家;她師從世界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再傳弟子、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先生,與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吳樂懿、朱工一、周廣仁、傅聰同門學藝。
  • 「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成功舉辦
    2019年8月10日下午三點,"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圖書館成功舉辦。張精冶是當今最優秀的華人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同時他還是中央音樂學院教師(北京)、皇后大學客座教師(紐約)、基因三重奏聯合創始人、北京交響樂團樂隊首席、北京現代音樂節演出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