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5日,廣東省工會首屆集體協商競賽在廣州舉行,共有18支隊伍入圍全省決賽、6支隊伍進入全省總決賽角逐環節。11月5日,經過2.5個小時的比拼,廣州代表隊勇奪第一名,獲得特等獎,隊員郭敬賢被評為「最佳協商代表」;黃埔區代表隊獲得二等獎,隊員封志山被評為「最佳協商代表」。廣州市總工會榮獲競賽優秀組織獎。
據悉,獲得特等獎參賽隊的「最佳協商代表」將由省總工會按程序授予「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特等獎及一等獎第一名的參賽隊將代表廣東省總工會參加全國總工會組織的全國集體協商競賽。
廣州代表隊勇奪本次競賽桂冠
比賽行業案例還原現場談判場景
據悉,本次集體協商競賽重點考察參賽選手對國家、地方法律法規政策的把握,協商策略技巧的運用以及處理勞動關係矛盾的綜合能力水平。
競賽以疫情影響下的電線電纜製造和網際網路行業企業為背景,選手們現場模擬勞資雙方,就職工權益及企業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議題模擬展開集體協商。
協商議題包括提高工資待遇、落實帶薪假、規範社會保險繳納標準、改善女職工哺乳環境、提高一線職工教育經費使用比例、科學制定裁員賠償方案、重視職工心理輔導、健全勞資溝通機制等。
每場模擬集體協商為50分鐘內,評委根據選手提交的協商技術文件、現場儀容儀表、協商邏輯、團隊配合、協商技巧等方面進行現場綜合打分。
「疫情下的製造與網際網路行業企業經營生產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選取這兩個行業案例開展集體協商競賽,還原行業工聯會組織和企業工會組織現場談判場景,使工會工作更貼近一線實際,對於提升全省工會幹部集體協商實戰能力具有指導作用。」廣東省民營企業工聯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11月5日的總決賽現場,6支隊伍兩兩PK,每組4名選手分別扮演職工方和企業方,代表勞資雙方代表,通過擺事實、列數據、講道理、用真情,深入分析案例,運用專業的法律法規知識現場「唇槍舌戰」,努力尋求企業和職工雙方利益平衡點,充分體現了「協商共建、和諧雙贏」的理念。
省市總工會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層級勞資溝通協商機制
近年來,廣東省總工會結合工作實際,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層級勞資溝通協商機制,不斷拓展集體協商的內涵和外延。特別是在今年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及時向社會發出《「同舟共濟謀發展、共度時艱築和諧」倡議書》;制定出臺《關於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充分發揮集體協商作用的意見》,引導企業通過集體協商,靈活處理勞動合同、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等用工問題,努力營造「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的協商氛圍。
此外,廣州是全國較早開展集體協商工作的城市之一,自1994年《勞動法》頒布、全國總工會部署推進集體協商工作以來,廣州工會由點到面、多措並舉,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廣州工會突出在世界500強企業和重點行業建立溝通協商機制,突出集體協商典型企業創建,不斷健全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探索發布了全市主要行業平均工資水平報告,研究建立了工資協商參考公式模型,通過集體協商競賽著力破解集體協商工作中不願談、不敢談、不會談的問題,取得較好成效。廣州市勞資糾紛總體呈下降趨勢,集體協商建制率和覆蓋率不斷提高。第三方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廣州市職工對集體協商工作的滿意度為84.3%,2019年為90.5%。
據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要將廣州市集體協商競賽打造成一個推動和宣傳集體協商工作的響亮的品牌活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集體協商高素質人才。
來源:廣東省總工會、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