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年我印象最深刻的非國產劇,就當《非自然死亡》莫屬了。
自打它開播的那一天起,它的BGM《lemon》就已經成了我的手機鈴聲。其實我去看這部劇的初衷除了因為題材以外,更是因為主演石原裡美和幕後團隊――導演冢原亞由子,代表作《為了N》,還因此獲得了日劇學院賞最佳導演獎,編劇野木亞紀子,大熱作品《飛翔情報室》、《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都出自她手。所以這也增加了我對這部劇的期待值。
這部劇本身並不長一共十集,講述了在日本8成以上非死自然死亡屍體都不會解剖,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建立非自然死亡研究所,簡稱UDI實驗室。
他們接受警察和個人的委託,解剖並調查非自然死亡的遺體。而石原裡美飾演的三登美琴和同事們正供職於這裡。全劇圍繞他們所受委託的多起案件圍開,真正證明了「法醫是為了未來的工作」這一核心理念。
相比一些國內職業劇大都把劇情看點放在主人角的情感經歷上,劇情也基本上隨著主人公的個人情感經歷和分分合合來加以推進,但《非自然死亡》則基本上擯棄了愛情線,甚至女主在第一集中就因為工作原因,多次約會遲到而失去了男友,連友情線也是以職場中同事之間的相互關心友愛的日常來展現。
而這也就給了劇情本身很大的發揮空間,作為一部描述法醫工作的劇,它並沒有採用血腥獵奇的視角來勾起人們的好奇心,而是讓觀眾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法醫工作流程和分析過程;看到女主憑藉過硬的技術能力一次次解決所面對的難題;看到從法醫到臨床技師甚至記錄員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和真誠,從而讓我們真正感知到對生命的尊重。整部劇看下來其實是比較治癒和感動的,但在這其中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因為全劇在展開法醫的工作外,也表達了對諸多社會現象及問題的看法。比如在第一集中當男職員的死因被確定為中東呼吸器症候群時,民眾輿論譁然並對死者及其家人口誅筆伐,認為是死者將病毒帶回國內,導致人心惶惶。
這時候沒有人真正關心死者攜帶病毒的原因,他們只是把自己放在所謂的正義的一方,並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死者及家人進行攻擊與發洩,一個個網絡暴力事件順勢發生。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最終證明病毒並不是死去的男職員帶回國內的,而是醫院的一場病毒洩露,男職員也只是碰巧到醫院做檢查的受害者。
這樣的劇情的反轉不僅展現了網絡暴力給受害者帶來的傷害,也使本劇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矛盾轉變為看到個人與龐大的公權機構之間的關係矛盾。
不僅如此後面的劇集中也都聚焦社會現實,從法醫的視角更加冷靜客觀的展示現代社會消除性別歧視,不是要求對女性特別對待而是消除「差別感";光鮮亮麗的網紅美食背後也許是一個工人透支了生命血汗;
校國暴力並不是小孩子之間小玩笑,它是會真正影響甚至改變一個孩子的生命軌跡,而在這種事發生時旁觀者和校方的不作為其實都是對這種行為的放縱與保護;死亡並不是一個禁忌話題,它是每人都要面對的,幸運活著的我們是不應該忌諱死亡的……
這部劇在展現法醫工作和討論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將女主及同事們一種平實、溫和又充滿希望的生活態度傳遞給觀眾們。正如女主所說:「有工夫絕望的話,還不如吃點好的去睡覺呢。」
而這樣的職業劇也是我們所期待看到的優秀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