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節氣,天氣很悶,快下雨了。路口賣水果那個人,如約而至,還是照例來擺攤了。
他在這擺攤有三年了,那時這個小區路口人還不是很多。路口有個賣水果的,也方便了附近的人,就這樣平平常常的三年都過去了。我也經常去買點水果,那個人精神不錯,一身乾淨的衣服,每天都戴一頂鴨舌帽。隨著季節變化,而不斷換著水果,從本地桃子李子到西瓜,柚子橙子。也不時添點外地水果。常常他會在三輪車上掛一個牌子,工工整整的寫上水果的價格。粉筆字寫得很漂亮,像老師寫的那麼好。這個賣水果的人不像其他攤販到處遊走,也不用高音喇叭大聲吆喝。每天都這樣,很難見一次缺攤,風雨無阻。有人來買水果,他也不會刻意的去往顧客袋子裡加塞水果。你選多少就稱多少,收錢後他會微笑著,輕輕的說聲謝謝。他賣的水果價格實在,稱量也足。三年了住這兒的人也多起來了,他的生意總是比那些流動攤販要好很多。
多言的我,有幾次都想問問賣水果的人,收入怎麼樣?叫什麼名字,在那兒住?可又覺得自己很無聊,人家賣水果的與你有何相干呢,偶爾也只是點點頭打個招呼。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真正和賣水果的人搭上話是那天晚上,九點多了也沒有多餘的顧客,與往常一樣買完水果微信掃碼支付。剛準備走,猛然發現他三輪車座位上居然放著一本書,很明顯這是一本翻看過了的書——《活著》,「你在看這本書啊?」,「是的,我喜歡看書」。他微笑著簡短平和的回答著。一個路邊賣水果的人喜歡看書,還是餘華的散文《活著》。看來我們有共同愛好了,我想著得找個時間和他聊聊了。
那天是中午,三月的暖陽照著人懶懶洋洋的,路上行人無幾。遠遠的就看見那熟悉的水果攤了。還是過去買點什麼吧。賣水果的人正靠著車廂打瞌睡呢,下拉著鴨舌帽,露出半邊臉,因為風吹日曬,略顯滄桑。不忍心驚擾這個疲憊的人,我打算離開。「不買水果啦」。當我邁步時,他已經站起來了。這一次是他主動和我打招呼。我得抓住機會,一邊選水果一邊侃侃而談。他說他姓李,木子李。我說笑到,李子的李嘛,正好就是水果了,他也笑了笑。他是蘇家灣的人,今年38歲,有兩個孩子,大兒子12歲,小女兒6歲,老婆就在對面超市上班。說到孩子老婆,他臉上露出了一種喜悅的光芒,幸福的笑容,沒有一絲掩飾。我突然發現這個賣水果的人,其實很健談的。他說他高考,由於志願填報失誤,沒有被西南交大錄取。我有點驚訝的望著他,腦袋裡全是問號夾雜感嘆號。年少任性的他選擇了外出打工,去過北方,去過南方,連富士康也去過。這時他憋了憋嘴,我知道了,我也是過來人,能懂得這一路的糾結與奮鬥。後來結婚有了孩子,不想在外漂泊,為了方便照顧家,選擇了在這兒擺攤賣水果,風雨無阻的堅持了下來,收入還不錯。繼續說到孩子,兒子六年級了,學習幾乎年年都是年級前十名,女兒6歲也是報了舞蹈班,繪畫班。「哦,那很不錯了」,我讚揚到 。他很滿意的點了點頭,掏出手機給我看了兒子女兒的照片,身體棒棒,清清爽爽的兩個孩子。他的臉上浮上了很明顯的笑容,掩飾了滄桑。抬頭望了望對面的超市,舒了一口氣,遞給我一支煙,繼續聊天,,,,,,
嘟嘟嘟嘟嘟嘟,,,一陣急促的警笛聲響起。
「媽的,狗日城管來了」,他連忙把三輪車往巷子裡推。
望著眼前,這個賣水果的人,不由感嘆人生的選擇,生活的不易。
……
饒建 2018.06.20
由於時間倉促,表達能力有限,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