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2019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揭曉,40個中國品牌入榜。其中,中國企業長虹排名世界品牌榜第283位,較2018年提升3位。
根據報導,連續16年發布《世界品牌500強》(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其評判依據是品牌的世界影響力。2019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中國入選品牌共有40家,阿里、騰訊、百度、海爾、長虹、華為等企業共同上榜。
2019年,長虹在品牌營銷上堅持以「中國驕傲」、「中國潮流」為核心,堅持技術和品牌雙創新,推出多種新款產品,並通過跨界對話、營銷活動等形式,有效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在家電等主營業務平穩發展同時,家用/商用壓縮機、物聯網模塊等多個產業協同爆發,鞏固企業在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著力技術與品牌雙重創新
中國市場方面,長虹在保持主營業務平穩增長的前提下,充分揮發智能終端在物聯網下的整合優勢,拓展新型智能終端產品門類,形成端雲一體的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滿足家庭客戶和商業客戶的多元需求。並加速構建以核心技術為主體的全球研發布局和多層次技術創新體系。
據了解,長虹面向多種前沿領域,構建了燈塔實驗室、競爭力實驗室、技術生態圈三層研發體系,並與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頂級高校、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係,著力「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與阿里、百度、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相比,以製造見長的長虹擁有超過61年的發展史,在網際網路日臻普及的今天,老牌製造企業要堅持業務創新,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下新型消費者的需求。
今年初,長虹消費者BG的營銷業務進行整合,組建長虹美菱中國區營銷總部,統籌負責長虹電視、空調、廚電業務,及美菱冰箱、洗衣機等家電消費業務在中國市場的營銷工作。目前來看,這種營銷扁平化及產品一體化的管控模式,加速長虹打通各產品間的全場景,形成全鏈路一體化管理。
面對持續多個季度的家電行業發展低谷,長虹整合騰訊、華為、搜狗、科大訊飛等諸多廠商技術與應用,於2019年秋季推出新一代的CHiQ極致屏,具備「全生態連接、全生態內容,多模態交互」等強大屬性,併兼備極智控、極智傳、極智通、極智玩四大極智功能,率先在行業實現首個全場景智慧生活落地方案,重新定義智慧生活。
此外,長虹還以AI+IoT技術,物聯兼容冰箱、空調以及其他智能家居生態鏈設備。推動全屋智能家電實現互聯互通互控。以19.03億元投資建設了智能製造產業園智慧顯示終端項目,提升企業的生產、製造水平。
行業觀察人士表示, 入圍500強的40個中國品牌中,也有五糧液、中石化、青島啤酒等老牌企業,包括長虹在內的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很注重企業品牌形象年輕化發展,力爭與時俱進。
事實上,自2013年宣布網際網路轉型起,長虹便秉承「以人為中心」的產品思維奔跑在國企改革賽道上。曾邀請青年人氣偶像鄧超做產品代言,還與《一站到底》、《蒙面歌王》等綜藝節目合作,贊助比利時國家隊,與三星堆合作並與NPC接洽等跨界對話,在粉絲心中留下新的品牌印象。
實施產業深耕加速全球化進程
基於AI、IoT等技術創新,長虹在拓展智能終端、上下遊器件產業同時,持續加強海外市場研發和製造力度,將品牌全球化作為公司發展的主要方向,並以歐洲市場作為全球化關鍵一站,通過信息化管理戰略和本地化經營理念,實現公司旗下產品向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德國等不同國家引流布局的經營落地。
據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旗下的巴塞隆納公司,精耕商用壓縮機領域,經過幾年的發展打磨,如今已躍升至全球第二。目前,長虹在歐洲已實現了黑白大件家電較為完整的技術和生產布局,可將智能新品快速推向歐洲市場。並以歐洲市場為根據地,與國內市場遙相呼應,逐步實現全球化延伸。
憑藉科技創新與全球化視野,引領全球智能家居行業發展,作為千億級企業的長虹在電視、冰箱等整機製造上的創新基因同樣體現在上下遊器件產業,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望成為長虹未來重要的競爭資本。
物聯網前沿技術的出現,加速了AI、邊緣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布局物聯網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效益。大量的物聯網設備面臨集中性爆發,物聯模塊提供與服務商成為眾多設備製造商眼中的「香饃饃」。中國最大的物聯網模塊提供商便出自於長虹,長虹旗下的愛聯科技正以全球為舞臺,力爭創造更多奇蹟。
除家用/商用壓縮機、物聯網模塊外,長虹旗下還匯聚了一批在各自產業內處於行業前列的冠軍企業,這些企業活躍於軌道交通電源、高速連接器、數據存儲、照明供應等領域,成為推動長虹發展的重要力量。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