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 日前,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在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舉辦。本屆論壇圍繞「Creation創新、Interconnection互聯、Participation 參與」等維度,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討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活動中,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黨委書記王松接受在線採訪,以下是本次採訪的精彩內容。
Q1:首先請您介紹一下學校的基本情況。
王松: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是於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獨立學院,是以實施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的財經類高等學校。學校現由山東財經大學與山東萊蕪城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舉辦,坐落於濟南市,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齊全。
學校依託山東財經大學優勢學科,專業設置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設金融學院、國際商學院、會計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通識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等6個學院,下設金融學、投資學、網際網路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商務、商務英語、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16個本科專業。其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和國際商務專業是省級一流專業。
Q2:請您談談學校在思政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松:學校堅持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落實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堅持「三固定」,努力做到以上率下,大力營造風清氣正、崇尚學習的氛圍。同時,加強各類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
通過加強課堂教學管理,重視加強對新進教師的理論武裝工作。統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推進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引入黨建文化資源豐富思政課形式;黨委成員堅持帶頭上思修課、形勢與政策課。著力構建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通識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育人課程為輻射的「三位一體」融通互補、有機統一的「大思政」育人體系,將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著力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此外,學校還構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大體系,服務學生自身成長與全面發展,形成了以「123」工程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創青春」為龍頭的創新創業競賽體系、以「燕山調研」為核心的社會實踐活動體系、以學業規劃與職業生涯設計為重點的學生發展指導體系、以資助育人工程為抓手的基礎保障體系,致力於學生成長與成才。
Q3:請問學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哪些實踐?
王松:學校實行「3+1」教學模式,前三年進行課堂教學,最後一年集中進行實訓實習。學校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了由校內實驗教學、校外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完善了課程實驗、專業實驗、跨專業綜合實驗和校企聯合實驗的校內實驗實訓教學體系。適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學校專門建設了現代化綜合性的實驗教學中心;在校外建立了北京銀行、山東省郵政儲蓄銀行、魯視傳媒集團公司、中國重汽集團公司、山東省企業信譽評級公司、山東高速集團、山東天普陽光集團公司、濟南普聯軟體(濟南)有限責任公司等幾十個專業實習基地以及覆蓋全省各地、市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另外,與山東天普陽光集團公司、濟南普聯軟體(濟南)有限責任公司分別設立了合作共建實驗室。
學校實行「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三位一體的多元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職業化教育和國際化教育兩大辦學特色,深化1+X 證書制度試點,獲得19項1+X證書試點。在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重實踐的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形成獨具燕山學院特色的核心競爭力。學校開辦「燕園拔尖人才強化班(未來學堂)」、「國際課程實驗班」,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具有示範效應的教學經驗。學校與企業共建校企合作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學校重點培養學生專業基本能力、考研能力、考公能力、出國深造4種能力。搭建在線網上開放課程(MOOC),實行「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移動固定」互融互補的多樣化混合教學模式。加強多課堂協同教學,在集中精力組織好傳統第一課堂教學基礎之上,充分地發揮好校內第二課堂(課外活動)、校外第三課堂(社會實踐)、網絡第四虛擬課堂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公益活動、社會活動和文體活動的機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科研活動,實現課外教學活動的學分化管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深入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全面實施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學校堅持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全方位育人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完善綜合服務功能為基礎,以規範教學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為根本的辦學指導思想,努力為地方和行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良好發展潛質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