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於武漢落下帷幕。自2015年以來,羅振宇帶來的這一「年貨」已舉辦了六次,離他自己「連辦20年」的宏願又近了一步。今年是他的跨年演講首次在北上深之外的城市舉辦,選址在武漢這座於2020年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城市。在演講開始,羅振宇向武漢城市、武漢人民,和所有支持武漢抗疫的人們致敬。這一為時四個小時的演講涉及經濟、科技、商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話題。羅振宇在演講中講到哪些乾貨?我們在這裡用十大關鍵詞為你總結。
關鍵詞1:長大以後
「長大以後」是本次演講的主題詞。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長大以後的中國,不能再期待別人用原來的眼光看我們。長大以後的中國將面對更多的挑戰。過去有一句話,「規模是一切問題的解藥」。很多問題,靠把規模做大,自然也就消失了。但是反過來,今天也要說,「規模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長大了,很多問題都是新的,我們要獨自面對。2020年瀰漫著一種情緒,就是覺得世界變了,此前的經驗沒用了。就像諾貝爾文學家得主埃利亞斯·卡內蒂說的:「舊的答案分崩離析,新的答案還沒有著落。」但是,今年仍然繼續如期舉行的跨年演講,就是在這萬千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羅振宇說:「我們身邊充滿了確定性,只不過,現在你還不知道它的樣子。」
關鍵詞2:超強的社會組織力
羅振宇回顧中國這一年的抗疫歷程,指出中國得以快速戰勝疫情依靠的是超強的社會組織能力。他舉了第一家在武漢復工的工廠——聯想武漢工廠的例子加以說明。
聯想武漢工廠是聯想全球最大的自有工廠,出口額連續六年位居湖北省第一。這家「世界工廠」最高日產量14萬臺,平均每秒下線一部「武漢智造」的手機或平板,發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武漢封城那天,這家工廠也停產了。但是因為電子設備是疫情期間的戰略必需品,所以早在2月底,這家工廠就開始籌備復工復產。讓羅振宇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為了及時恢復生產,這家工廠一天招工的人數超過了一千人。到了3月31號,這家工廠萬人到崗,開動馬力生產。「武漢正式解封是要到(2020年)4月8日,但是到了3月31日,這家萬人工廠已經轟隆隆地開工了。」
電子工廠招的工人,要能認識英文字母,必須得能看懂機器上的英文指示;也必須認識物料的編號,才能避免上錯料;還要有一定的數學能力,因為交接班必須要做數據盤點。聯想武漢工廠廠長齊嶽告訴羅振宇,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招到如此多符合條件的工人,這是中國製造業多年的本錢、多年的積澱。
第一,中國這麼多年來上過電子產品生產線的工人全國大概1000多萬,湖北本地至少幾十萬。疫情來了後他們就留在湖北本地,所以招工特別容易。第二,本地政府在工廠組織員工核酸檢測的查漏補缺中,現場有專人登記、有護士取樣,有專業人士指導幫助,提供了極大幫助。第三,在工廠之外,武漢各個社區的防疫措施也非常完善。社區和工廠構成了一個沒有缺環的防疫鏈條。
這家一萬多人的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至今,零感染;4月就實現100%滿產;6月還上了自主開發的5G物聯網自動化組裝線——「量子線」。
羅振宇從這家工廠復工滿產的歷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國社會的任何一個節點都處在其他節點的層層包裹當中,這是一種超強的社會組織能力,是中國獨特的優勢所在。
關鍵詞3:數位化
我們生活的這個系統是一個數位化系統。第一,數位化趨勢不可逆,而且被疫情大大提前了,至少加速了6年時間。第二,數位化的未來,是一個分化的未來。羅振宇說,所謂分化,是因為有的人被困在數位化系統裡,甚至會被系統替代掉。而有的人,則會因為數位化系統而變得更強大。
羅振宇提及困在數位化系統裡的焦慮。從外賣小哥再到社會上許多行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困於數位化系統。疫情期間人們在家辦公,從普通員工到老闆似乎都沒有感到更自由,而似乎都有忙碌不過來的感受。數位化曾經帶來的清晰、透明、高效,在2020年似乎變成了緊張、壓迫,身不由己。
羅振宇看來,數位化會加速我們這一代人的分化,而一個人是要被系統替代還是因數位化而更強大,取決於一個人到底是對事負責還是對人負責。他舉了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的例子。李希貴在剛上任的時候,把學校圖書館裡所有的書搬進教室。李希貴藉此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圖書管理員應該對書負責還是對人負責?對書負責的管理員,為借書的人製造困難,吹毛求疵,以非常封閉的辦法管理這些書。他的工作也非常輕鬆,但沒有任何成長和發展。而將圖書搬到教室後,圖書管理員面對不同課堂、不同師生的不同需求,需要非常忙碌地思考,去積極採購、調配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他掌握了很多坐在圖書館裡不可能學到的技能。
羅振宇認為,對書負責的圖書管理員一定會困在系統裡;而對人負責的圖書管理員,就通過豐富的資源,突破了職業天花板。這個規律,對各行各業同樣適用。我們應該背靠系統,面對人。
關鍵詞4:不遠求
羅振宇講到,他們這代人,往往習慣於把目光投向遠方,做一個宏大的計劃,然後用四面八方海量的資源去堆出一個奇蹟。但是,2020年,一場疫情來了,逼著我們把注意力收回到我們的身邊。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花了更多的心思嘗試在一個小區裡解決問題。我們發現,原來體育館可以變成方艙,原來汽車廠可以生產口罩,原來解決問題的資源就在身邊。
解決問題的資源就在身邊,這也就是「不遠求」的內核。
羅振宇以得到大學舉例:得到大學的打法就是不要向遠處找答案,而是把這個城市裡各行各業的實幹家都找到,讓這些實幹家聚在一起,彼此貢獻問題,彼此互為解決方案。得到大學不是一個小部分成功者的俱樂部,它是一個正在幹事的人的共同體。
關鍵詞5:本土時代
羅振宇介紹,經濟學家何帆即將在2021年1月1日於聯想武漢工廠發布新書《變量3: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何帆經過這一年充分調研,提出重新審視本土。他今年的觀察重點,集中在中國社會內部的組織方式。
一個國家其實和一座橋一樣。橋修得越大,跑的車、過的人就越多。但問題是,橋越大,橋的內部結構就越重要。橋內部的結構化、組織化水平就決定了它的承載能力。否則,橋的自重就會把它壓垮。更別提跑什麼車,過什麼人了。
中國的本土優勢到底在哪裡?一個是已經提及過的超強社會組織能力。第二是中國網絡的優勢。中國是一張被組織起來的網絡。這張網絡規模龐大、層次豐富、密密匝匝,既有強度,又有彈性。這是我們這代中國人信心和底氣的由來。
羅振宇舉了疫情期間武漢一位居委會幹部的例子。她手裡只有12個人,所在的社區卻有12765個居民。你是否覺得她肯定忙不過來?但她可以調動的其實還有社區物業管理公司的39人、72名志願者、42名下沉幹部……
一個居委會,在疫情期間,能承擔起這麼大責任,不是因為它有多大的權力,而是因為它是一個在中國社會基層隨時能看得到的節點。資源能匯聚到它那兒,也能分配得出去。
第三個優勢在於,中國的網絡還是一張對外開放的網絡。我們是全球網絡的樞紐。每年接入到咱們這個樞紐的,是10億噸鐵礦石、5億噸原油、3億噸煤。而中國2019年向世界輸出價值14500億美元的機電產品、7300億美元的高新技術產品、1200億美元的服裝、540億美元的家具、530多億美元的鋼材。
中國人跟全球所有人一樣,希望經濟發展,希望安居樂業。或者用一句老話說:「吾道不孤。」
關鍵詞6:「功不唐捐」
羅振宇也提到了今年最熱門的話題,也就是中國在晶片問題上被掐脖子。
中國能做出自己的高端晶片嗎?羅振宇帶著這個問題在2020年拜訪了許多人,而他聽到的最多的兩句回答是:挺難的,但是肯定行。
原因在於,晶片問題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工程學問題。科學問題可能是沒有解的問題,人們對很多問題沒有答案,需要不斷探索。工程學問題是另一種問題,也就是肯定有回答,也已經有人解答的問題。只要復出正確的努力,就早晚可以回答。
羅振宇舉了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例子。這一代表著全國最先進的核電技術,其背後是超過5300家公司,無數人磨礪了幾十年。其中一個285噸重的轉子,安裝精度是一根頭髮絲直徑的1/3。這背後,不僅僅是科技研究者做出的貢獻,而反映了中國的科技創新正在遍地開花。
今天,幾乎每一個工廠裡的工人都在往前拱一點,這就是科技創新。創新這件事,再也不是一小撮中國人,看著幾座孤零零的、拿不下來的科技碉堡束手無策。現在中國的科技創新,是由兩億的產業工人,是由每年畢業的三百萬理工科大學生,是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做自己的貢獻,是整個水位在一點點上漲。每一個具體的挑戰,在中國被拆解成龐大的工作量,然後靠資金、資源、人才、時間、耐心、決心,一口一口地吃下來。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這不正是我們中國人擅長的事嗎?看到這裡,對中國科技創新是否多了更多信心,少了些擔心?」
材料學家孫亞飛老師說,「中國科學家在材料學前沿領域的貢獻在一半左右。」中國的龐大需求正在倒逼我們需要的技術和人才。2020年,戰略決心成為最珍貴的果實。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現實差距,還要看到追趕速度。
關鍵詞7:意義「存錢罐」
在數位化的浪潮中,為什麼線下產品仍然重要?因為有價值,有意義。得到線下的啟發俱樂部,在北京SKP商場門口,這想想就興奮。羅振宇說:「我就喜歡看你,明明想要買包包,卻不得不和我一起終身學習的樣子」。
武漢黃鶴樓,為什麼有意義?千百年來的騷客文人,走過路過寫一句詩詞,為它賦予了價值。今天的一幅畫,為什麼昂貴?因為每一個畫過、打過卡、拍過照、合過影的人,都是畫的價值。每一個美好的意義,都需要這樣的循環。只有線下,才能造就選擇,生成意義。每一個高價值的線下景觀就是意義的「存錢罐」。
而今天,我們到底做線上還是線下?小孩子才做選擇,長大以後,我們都要。我們這一代人,要在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反覆穿梭,才能創造更美好的價值。
關鍵詞8:腳下有根、眼裡有光
北京有一所山村小學叫「九渡河小學」。即使在北京的山區,辦學的硬體條件其實並不差,難是難在軟體。很少有名師願意到山區去任教。
2020年於海龍校長上任後,在附近的幾個村貼了告示,給九渡河小學招募選修課老師,只有一個要求:只要你是這個村的共同體,你在這裡生活,你有一門手藝,無論是種草種花、養兔子,還是做飯,磨豆腐,你都可以來報名成為選修課老師。結果,兩周之內招了80多個老師。
這些課程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只是興趣課程,而是對學生的一個「挑戰」。比如,他們開了一門課叫「磨豆腐」課,選這門課的孩子就是要學會做豆腐。為了磨豆腐,這些孩子要上科學課,要知道「磨豆腐」的原理;還要上數學課,要對自己磨出來的豆腐定價;他們還要上語文課,要給自己的豆腐寫一個廣告語,每一個孩子一旦開始競爭之後,他希望自己賣的豆腐比旁邊的孩子賣的貴一點……通過這麼一門課程,就把孩子們需要的技能都裝進去了。
更有意義的是,這些村民手藝人開出來的這些選修課,得益的還有他們自己。本來,磨豆腐、糊風箏、養蜜蜂、開飯館,只是他們謀生的一個手段。人老去了,幹不動了,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但是現在呢?他們成了學校的老師。哪怕只是選修課的老師,我們想都想得到,他們的生命被何等劇烈地點燃了。
羅振宇記得,他在九渡河小學大門口看到了牆上寫的校訓,其中有兩旬:"腳下有根,眼裡有光。"為什麼眼裡有光?因為孩子在解決具體的問題,眼裡的光是因為他們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裡?根就在附近的村子裡,在附近的人那裡。教育資源其實無處不在。資源就在你身邊。
關鍵詞9:奇蹟業
可能今年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條新聞,中國向世界宣布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簡單說,就是到2060年的時候,中國這片國土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下降,即使有排放,排出的部分,也會被植樹造林之類的手段消化掉。
羅振宇感慨地說,中國今年把月壤帶回來了,但是這是十六年來制定的計劃。中國的扶貧,也經歷了多少計劃和努力?2060年的「碳中和」,有人問這可能麼?事實上,這不是算出來的,這是定出來的。這是中國新的產業,這叫奇蹟業,也就是實現起來猶如奇蹟般艱難,一旦完成卻又造福千秋萬代的工程。
如果真的實現了,意味著未來,能源已經被賦予製造業屬性,我們的地緣政治將面臨更好的國際環境。
長大以後,我們不僅看著眼前,我們更要堅定地想像一個變量長大以後的樣子。
關鍵詞10:啟發。
隨著12點的鐘聲敲響,我們迎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021。羅振宇與觀眾分享了三個在2020年令他特別受啟發、受震動的時刻。一是他意識到,螺獅粉的崛起原因可能是外賣補貼取消了,為那些價格在十塊左右,品質又能媲美外賣的產品留出了市場。二是對於「中國大媽」,人們往往只有負面看法,但從建設性角度看,她們生存力極強,甘冒風險;霸氣、強悍,將埋怨與坎坷煉成了無所畏懼,神經粗壯,超常樂觀。三是他發現在別人沒有明確求助的情況下,主動給別人建議往往不受歡迎。
羅振宇總結道,第一個啟發說的是,不要給別人輕易下結論。第二個啟發說的是,尤其不要隨便給別人下負面結論。第三個啟發說的是,就算帶著純然的善意,也不要輕易對他人下結論。
他認為,這種時常可以有一個啟發的狀態,是特別好的事情,是「長大以後該有的姿勢」。
羅振宇在演講最後分享了作家E·B·懷特的一句話:「這句話特別簡單,但是當我們面對大變局的時代,這句話可能表達了一種最佳的態度: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以上就是羅振宇今年跨年演講的主要內容。你是否覺得有收穫呢?那就請積極轉發你的親朋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