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肆營銷的「前戲」下,今年的萬聖節好像備受矚目,小孩子在「謀劃」如何獲得更多的糖果、年輕人在準備變裝cosplay、老年人則在發愁如何把「鬼怪」拒之門外。
萬聖節起源
萬聖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的11月1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則是最熱鬧的時刻。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逐家逐戶敲門,索要糖果,「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是萬聖節前夜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同時,這一晚,大人們也會畫鬼臉、變裝遊蕩在大街上參加集會,裝扮誇張到「熟人面對面都不知道你是誰」。傳說各種鬼怪也會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一不小心真的會被嚇到。
在西方,萬聖節前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早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就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佔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在四週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在中世紀,人們開始在萬聖節前夜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來驅趕黑夜中的鬼怪。
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萬聖節也逐漸演變為一場盛大的狂歡派對,更變成了孩子們每年的保留項目。萬聖節,他們可以摒棄自己的乖乖寶貝模樣,放飛自我;他們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遊行;他們把自己的家裝扮成鬼屋的樣子,牆上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暗夜之光 放肆搞怪
如此盛大的狂歡派對,怎麼少得了小管的參與呢!雖然小管的光源是自然光,但是有了光伏的加成,在暗夜發光也不成問題。幽暗的城堡瀰漫著恐怖氣息、枯黃的樹枝在寒風中飄搖、眼神凌冽的貓頭鷹帶來一聲聲悽厲的慘叫、小管搞怪的暗夜之光不停變換。此情此景,帶給人們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明明害怕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向前邁進的雙腳。
當然,小管的搞怪作戰不止於此,一年一度的狂歡派對,當然要放肆一把。小管要去人們遊行的道路兩側變裝(大型採光系統)、要給擠滿人群的地鐵站送去「看不見的驚嚇」(平板型導光管採光系統)、要去空曠的體育館營造尖銳氛圍(晶鑽型導光管採光系統)、最後還要去建築屋頂上瞅瞅人們開心又驚嚇的表情。
暗夜之光,放肆搞怪!輕巧靈活的小管在黑暗中遊蕩,萬聖夜所到之處都是光的「小驚喜」。還等什麼,一起來加入萬聖狂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