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熱水是直男最長和女生說的一句話,也是女生最討厭的一句話之一。多喝熱水,到底對感冒、發燒、頭疼、大姨媽有沒有作用呢?
無論是感冒發熱,還是頭暈肚痛,只要你開口訴苦,就一定會收到「多喝熱水」的叮囑。
「多喝熱水」,是直男聊天的必殺技之一。正如媽媽們創造出「一切不適的病因都是玩電腦太多」的醫學理論一樣,直男朋友們,也孜孜不倦地認為熱水大法是一切病症的剋星。
可惜的是,「多喝熱水」,也是許多女生最討厭聽到的一句話之一,討厭程度堪比「你又怎麼了」、「隨便」。由於使用範圍過於廣泛,「多喝熱水」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句濫大街的臺詞,被視作是不走心的敷衍。
那麼,「多喝熱水」,到底是一句毫無用處的廢話,還是治療常見小病小痛的萬能法寶?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熱水,看看熱水的奧秘。
感冒時,多喝熱水有沒有用
感冒時,人人都會告訴你「多喝熱水」。比起直接讓你去輸液或是吃抗生素的,這個建議當然是高明許多。就算到了醫院,醫生恐怕也不能免俗地對你說這句話。
感冒時因為發熱出汗、食欲不振等原因容易導致水分的流失,補水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為什麼還要著重喝熱的呢?喝熱水真的會令人感覺舒服一些嗎?
先上結論:感冒時,多喝熱水可以幫助你的鼻子通氣,但不會縮短感冒的病程。此外,長期喝太熱的水還有可能誘發食管癌。
2014年05月12日,廣東惠州,進入立夏,天氣驟變,感冒患者明顯增多,一家私人診所的患者分流到室外做輸液治療。但其實大多數感冒,輸液是不起作用的
早在1978年,美國一項研究就發現,與喝冷水相比,喝65攝氏度的熱水能夠增加鼻腔黏液的流動速度[1]。有意思的是,用吸管喝熱水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效果。
研究人員認為,熱水之所以能夠幫助鼻腔通氣,或多或少要歸功於鼻腔吸進的水蒸氣。
2008年,英國一項研究找來了一群得了感冒或流感的志願者,進一步測試了70攝氏度左右的熱飲與常溫飲料對呼吸道症狀的影響[2]。
結果發現,熱飲能夠立即讓感冒的病人覺得「鼻子通氣了」,這個效應能夠維持30分鐘的時間。而且,調查對象還認為,熱飲對感冒的六大症狀(流鼻涕、咳嗽、打噴嚏、咽痛、畏寒、疲倦)都有改善。如果把熱飲換成熱雞湯,效果更好。
2019年3月7日,安徽蕪湖,五華老雞湯。熱雞湯更好的通鼻效果可能要歸因於其中含有的某種芳香烴(aromatic compoud)[1]
不過,熱飲或熱水的作用也就僅此而已,它不會縮短感冒的病程,不會讓你好得更快一些,只會讓你感到舒服一些。
「熱水」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有人認為只要比體表皮膚要熱就叫熱水,也有人認為要滾燙才稱得上是熱水。上述的兩項研究中採用的熱水都在65攝氏度以上,已經可以對食管黏膜帶來損害,長年累月地喝下來,甚至可能會提高患食管癌的機會。
只是為了對付個感冒,犧牲食管也未免太得不償失了吧。
如果熱水能夠讓你舒服一些,確實可以喝,但是最好不要喝那麼熱的。這一點,吳亦凡是做得比較好的。在採訪中,當被問到有沒有用保溫杯喝水時,他說自己會拿保溫杯喝溫水。
試想像一下,在你拉肚子拉得腿軟的時候,假如有人依然告訴你「多喝熱水」,你是不是會瞬間火冒三丈、覺得他太過敷衍?但這句話其實也不算錯。
很多人喝冷飲、進冷食後會出現拉肚子、腹痛等不適,如果不是衛生問題,那麼可能是因為他們患有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病因錯綜複雜難以診斷的疾病,在中國的患病率大約是6.5%[3]。患者的特點是反覆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一般來說發作沒什麼規律,但很多患者會抱怨,通常吃了喝了冷的東西後,腹部不適的症狀就會出現[4]。
2018年4月19日,臺灣臺南,一家甜品店。有的人喝冷飲、吃冷食會出現肚子不適的情況,如果不是因為衛生問題,那可能是因為「腸易激症候群」
在山東大學的一項研究中,腸易激症候群的患者被要求分別飲用4度的冷水和37度的熱水,之後往直腸氣囊內注入空氣,測量患者直腸受壓的感覺閾值和排便閾值。
結果發現,飲用冷水真的能夠讓這些閾值下降,導致排便次數的增多,而且還會引起部分患者腹部的不適[4] 。
腸易激症候群患者的就診率很低,2002年廣東省的調查顯示只有22.4%[5],因此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病。腹瀉可能會導致脫水,需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這時候,與冷水相比,還是多喝點熱水比較安全。
另外,熱水還能幫助殺死很多致病原。說到熱水殺菌,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要把水燒開。其實不需要到100度,65度以上的溫度,持續不到1分鐘,就已經足夠滅活90%的腸道細菌[6]。
2017年11月5日,北京朝陽區費家村,三位村民站在開水房門前。長期喝太燙的水會誘發食管癌,但對於部分中國人來說,他們依然不能隨時隨地方便地獲取開水(開水晾一會兒喝其實更好)
再次強調,長期喝太燙的水可能誘發食管癌。而且有條件的你,也不需要直接喝這麼燙的水,細菌不會那麼快繁殖回來,可以稍微晾一下再喝。
多喝熱水可以保護口腔衛生
除了緩解以上的小病痛外,熱水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功能。
口水除了用來幫助咀嚼和吞咽外,還可以保護口腔衛生。唾液量的下降可以影響說話和吞咽,產生口臭和嚴重的齲齒。除了藥物、放療等因素導致的口乾症之外[7],缺水的飲食習慣也會導致唾液分泌量的下降,從而引起口腔衛生的惡化[8]。
因此,喝水對於維持口腔衛生而言是很重要的。而溫熱的水能夠更快地被吸收,而且能夠提高唾液中各類抗感染活性物質的免疫效果。有觀點認為,那些口腔衛生狀況不怎麼樣、牙齒出現損壞的患者應該每天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喝下一大杯煮沸過的溫熱的水[8]。
2011年9月18日,江蘇連雲港,某醫院口腔科醫生在為一名孩子護理牙齒。溫熱的水對口腔健康有幫助
或許你的牙齒還很健康,但是喝點熱水依然是個不錯的習慣。如果你遇到口腔氣味不太宜人的朋友,也可以試著委婉地提醒他「多喝熱水」。
來大姨媽了,喝熱水不如熱敷
對於大姨媽時期有痛經問題的女性來說,熱水恐怕是最熟悉的朋友。痛經可能是由盆腔病變(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但大部分則是因為子宮收縮和缺血導致的。月經期間,子宮收縮時間變長、子宮內膜的血供減少,就會出現痙攣痛[9]。
並不是只有中國人會用「熱」來對付經痛。一項澳大利亞的調查顯示,60%向醫生尋求幫助的痛經女孩會得到諸如熱水瓶熱敷、臥床休息這樣非藥物性的建議[10]。土耳其的一項針對女大學生的研究則發現,局部低劑量的貼片型熱敷的確能夠有效減輕痛經[11]。
2016年9月1日,北京某大學,下午6點左右的開水房。熱水袋、暖水壺這些都是女生痛經時的常見伴侶
然而,熱水喝進肚子裡,能夠做到局部熱敷的效果嗎?人體核心的溫度是很穩定的,熱水喝進去後要在胃裡停留至少20分鐘[12],而胃離子宮又那麼遠。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人體的內臟內可能擁有獨立的溫度感受器,喝熱水雖然不能改變人體體表和核心的溫度,但能夠減少實驗者暴露在低溫環境時的寒顫和冷感[13]。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說明喝熱水能夠減輕痛經,但它真的能讓人感覺暖和一些,這對於月經期間感到渾身發冷的女性來說,應該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過,這點暖意是很難做到完全止痛的,往水裡加紅糖更是又不管用又讓人長胖。假如經痛持續存在,那麼應該就醫或者嘗試藥物治療[9]。你已經是個成熟的現代女性了,為什麼還要每個月都硬生生痛上幾天呢?
喝熱水有用,但不是萬能的
雖然「多喝熱水」的叮囑大部分是針對女性的,但其實男性更需要多喝水。根據美國國家醫學院(NAM)的推薦標準,由於代謝需求的不同,一般來說,成年男性一天要從飲食中攝入3.7升的水分,而女性則是2.7升[14]。
大家都說女人是水做的,但其實男性的含水量普遍要高於女性[15],因為女性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較高,而脂肪含水量很低。身型越是肥胖、看起來圓滾滾的人,含水量就越低[14,15]。
2014年6月17日,印度新德裡一座小鎮以健壯的肌肉男子出名。其實男性的含水量要高於女性,男人才更是水做的
因為這些水分可以從食物中來,所以很難準確統計自己一天攝入了多少水。
從尿量中可以判斷你喝水是不是太多或者太少:成年人一天平均要尿1~2升,換算成次數,對大多數人來說,24小時內要尿6~7次。當然,如果身體健康,小便的次數也可以放寬到4~10次[16]。
小便顏色太深或者太淡,那麼可能是你的飲水量有問題。
據透露,林更新在錄製節目的時候保溫杯不離手,捧在手心,坐著喝、站著喝,就連去超市買東西的路上也一直在喝。然而,太過頻繁地喝熱水,除了會明顯增加上廁所的次數之外,並沒有什麼被證實的「養生」效果。
2019年4月8日,深圳,張靚穎手捧保溫杯現身機場。保溫杯也是許多明星愛不釋手的標配
多喝熱水的確不錯,但千萬不要喝到走火入魔。世界衛生組織將「65度以上的熱飲」定為2A級致癌物,意味著它很可能對人類有致癌性。全球各地區的調查顯示,不管是水,咖啡,抑或是茶,只要太燙,就會提高食管癌的風險[17]。
很明顯,就如同並不是每一次重啟都能解決電腦故障一樣,多喝熱水不是萬能的。熱水不能替代抗生素、漱口水和止痛藥,更重要的是,如果關心的對象不喜歡你,你說一萬次多喝熱水也是徒勞。
本文文獻引用與科學性,已經過 秋慕小(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 )、鄭一昕(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實驗醫學)審核。
參考文獻:
1. Saketkhoo, K.; Januszkiewicz, A.; Sackner, M. A. Effects of drinking hot water, cold water, and chicken soup on nasal mucus velocity and nasal airflow resistance. Chest 1978, 74, 408–410, doi:10.1016/S0012-3692(15)37387-6.
2. Sanu, A.; Eccles, R. The effects of a hot drink on nasal airflow and symptoms of common cold and flu. Rhinology 2008, 46, 271–275.
3. 張璐; 段麗萍; 劉懿宣; 冷玉鑫; 張華; 劉作靜; 王琨 中國人群腸易激症候群患病率和相關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 中華內科雜誌 2014, 12, 969–975.
4. Zuo, X. L.; Li, Y. Q.; Shi, L.; Lv, G. P.; Kuang, R. G.; Lu, X. F.; Li, J. M.; Desmond, P. V.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following cold water intake in subjec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 2006, 41, 311–317, doi:10.1007/s00535-005-1766-x.
5. 熊理守; 陳旻湖; 陳惠新; 許岸高; 王偉岸; 胡品津 廣東省社區人群腸易激綜合症的流行病學研究. 中華醫學雜誌 2004, 84, 278–281.
6. Thermal, C.; The, C.; Viruses, C.; The, C. Boiling water organism inactivation. 2015, 0–1.
7. Murchison, D. F. 口乾症. In 默沙東診療手冊.
8. Young, W. G. Tooth wear: Diet analysis and advice. Int. Dent. J. 2005, 55, 68–72, doi:10.1111/j.1875-595X.2005.tb00036.x.
9. Pinkerton, J. V 痛經. In 默沙東診療指南.
10. O』Connell, K.; Davis, A. R.; Westhoff, C. Self-treatment Pattern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with Dysmenorrhea.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006, 19, 285–289, doi:10.1016/j.jpag.2006.05.004.
11. Potur, D. C.; Kömürcü, N. The effects of local low-dose heat application on dysmenorrhea.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014, 27, 216–221, doi:10.1016/j.jpag.2013.11.003.
12. Tang, H. Y.; Wang, Y. De; Zhang, Y. J.; Xie, J. H. Gastric emptying and intragastric food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orld Chinese J. Dig. 2006, 14, 350–353.
13. Morris, N. B.; Filingeri, D.; Halaki, M.; Jay, O. Evidence of viscerally-mediated cold-defence thermoeffector responses in man. J. Physiol. 2017, 595, 1201–1212, doi:10.1113/JP273052.
14. Sawka, M. N.; Cheuvront, S. N.; Carter, R. Human Water Needs. Nutr. Rev. 2005, 63, S30–S39, doi:10.1111/j.1753-4887.2005.tb00152.x.
15. Ritz, P.; Vol, S.; Berrut, G.; Tack, I.; Arnaud, M. J.; Tichet, J.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body composition on hydration and body water spaces. Clin. Nutr. 2008, 27, 740–746, doi:10.1016/j.clnu.2008.07.010.
16. What, S.; Takeaway, T. T. How many times a day should a person pee ? Med. News Today 1–8.
17. Loomis, D.; Guyton, K. Z.; Grosse, Y.; Lauby-Secretan, B.; El Ghissassi, F.; Bouvard, V.; Benbrahim-Tallaa, L.; Guha, N.; Mattock, H.; Straif, K. Carcinogenicity of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Lancet Oncol. 2016, 17, 877–878, doi:10.1016/S1470-2045(16)3023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