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影視劇中,會經常聽到這樣一種稱呼,那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稱呼為「師傅」或者是「師父」,那麼這兩種稱呼在基本含義、詞源、尊重程度和關係親密度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們中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因為一字之差便會產生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師父」與「師傅」讀音相同,然而寫出來卻是不一樣的兩個字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那麼,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對這兩種稱呼一一來做一個解析。
一、在基本含義上的區別:
1、師父是學生對向自己傳授技藝的老師的尊稱或者近稱。而師傅則是老師的一種朦朧的通稱,比如太師、太傅或少師、少傅的合稱等等。
2、老師這個名稱最常見於學校與傳統武術界的稱呼;而師傅則常常是對僧道的尊稱,或者古代衙門中吏役的尊稱, 也有對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木匠師傅、鐵匠師傅、畫匠師傅等等)。
3、師父和徒弟之間有著極其嚴格的師承系統關係,但也總有意外發生的時候。二師傅大多數民間對某行當的權威或有技術的人的尊稱。
二、詞源上不同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所謂「身為師傅,貴極人臣」,「師傅」這一稱呼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隨便使用的。但是到了南宋之後,「師傅」一詞才逐漸開始回歸民間百姓,平民也可使用。
「師父」一詞源自唐代起流傳,基本含義即老師,也可用於對出家人的尊稱。「師父」一詞在感情色彩上要強烈得多,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即在古代,往往師父自己收養徒弟,徒弟住到師父家裡,由師父貼錢教養,把徒弟當成自家人或者親生兒女一樣對待,假如說,師父如果沒有親生兒女的話,那麼徒弟也可以繼承師父的所有的家庭財產,所以說有時候徒弟也有義務給師父披麻戴孝和養老送終。即便沒有如此親近,在傳統觀念中,父和師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因此舊時也使用「父師」一詞。注意,對女老師亦稱師父。
三、尊重程度不同
「師傅」作為尊稱,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比較籠統,而「師父」將「師」當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比「師傅」更加深摯。
師 傅
傳授技藝為餬口,
因而尊敬感情有;
本領並非娘胎帶,
依仗師傅領路走。
師 父
教養之恩重如山,
師徒父子不一般;
若無此人傳幫帶,
估計命喪鬼門關。
配詩: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