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發脾氣,恭喜你,這是好事!

2020-12-20 騰訊網

作為成人,我們很難對什麼事情都持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後,當自己的焦慮碰上孩子的小脾氣,更是分分鐘被惹毛的節奏。

我們會認為:這麼小的孩子脾氣就這麼暴躁,長大了還了得?

其實,我們都對孩子發脾氣有一些誤解,脾氣發出來總比憋著好。而且,它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恐怖誇張,甚至還有好處呢!

01

發脾氣很健康

「愛發脾氣」幾乎是所有媽媽對自家孩子的一致評價吧。可實際上,「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沒有哪個小孩子無緣無故只想氣你,「發脾氣哭鬧」只是他們的一種溝通方式。

小時候常發脾氣哭鬧,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最近,有句流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眼淚可以降血壓,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

02

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

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

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就會內化成一股洪流。

孩子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管大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滿足。

這時候,他勃然大怒,你毫無辦法。可神奇的是,等他全部釋放過後,你會發現,誒?他心情不錯嘛。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03

發脾氣能讓孩子更專注

有時候孩子們發脾氣,是因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沮喪。比如學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摔又不停地想站起來。

最後哭了,哭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生氣。

脾氣爆發之後,他並沒有放棄不玩,而是理清思路重新開始。

我很喜歡的書《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當孩子不能再專注一件事時,通常是有情緒上的阻礙。」

有研究表明,學習必須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放鬆時發生的。反之,學習效果就很差。

不妨讓孩子的情緒經常釋放,這樣他們才能更專注。

04

跟你發脾氣說明孩子信任你

孩子開始哭鬧前,常常是因為我們說了「No」。比如「要睡覺了不能再吃餅乾了」;「我們不能再玩了,遊樂場馬上關門了」;「你不能看電視了,你已經看了半小時了」……

雖然我們要想辦法避免說很多「不要,不行」,可必要時,我們也要給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

孩子一鬧,那就再吃一塊餅乾吧……一兩次下來,孩子也學聰明了。原來哭鬧是可以得到好處的,他們就學會利用哭鬧來敲詐我們。

那怎麼辦?我們可以蹲下來,用共情大法:

「我知道你不想走,這裡很好玩。」

「可是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辦法。」

「要不我們明天再來玩一次?」

蹲下去,柔和地和他親密對話,說出他內心的想法,肯定他不高興的理由,再引導他想想為什麼不可這麼做,可以怎麼做。

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一方面,我們也在示範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對吧?說「No」還是「No」。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壓抑的情感,壓抑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壓抑就不會被打罵了,但經常壓抑,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心理疾病。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理問題特別多。

05

常在家發脾氣的孩子,在外面更成熟

不知道媽媽們發現沒,在家一天發飆800遍的孩子,在外面卻很「慫」。很少給你找事,或者在商場裡非要什麼東西不可。典型的「窩裡橫」。

其實,這就是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啊。只是開始時可能很笨拙,漸漸地,他們在公開場合發飆越來越少。

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變現得越好。

所以,如果你家有一個常發脾氣的小魔頭,那麼恭喜你,這是好事。一個不發脾氣的小綿羊,才不是我們想要的。

相關焦點

  • 一兩歲的寶寶總愛發脾氣,這是為何?該怎麼辦呢?
    孩子好像生來就是要挑戰父母的耐性的,即便從出生起就成為了天使寶寶,也總有讓你感到尷尬或是抓狂的一天。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你可能會常常聽到「我不想」,「我不要」,「就不」之類的話,伴隨的可能還有哭鬧,大喊,或是跺腳。我們需要了解一兩歲的寶寶發脾氣的原因,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有智慧,進而能夠真正幫助我們的寶寶。
  • 孩子總亂發脾氣?家長要懂「油罐原理」,時刻給孩子「愛的儲備」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來臨了,孩子從學校到家中的生活狀態改變,使得其馬上就放開了玩耍的天性。這不,在今天早上的時候,我讓孩子起床吃早飯,但是孩子卻一直賴著不起床,我因為害怕不吃早飯給孩子的身體會帶來傷害,因此就比較嚴厲的教育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不僅不聽話,反而還發起脾氣來了。"媽媽,你走開,我就是不要吃早飯。"
  • 挑食、愛發脾氣,別說孩子遺傳誰!這些習慣他在娘胎裡就有了
    沒生寶寶以前,看到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簡直羨慕得不行。暗暗想著,自己有孩子了一定也要這樣人見人愛。結果,10月辛苦卻是生了個「小祖宗」,你說往東他往西、厭食挑食、愛發脾氣、不講衛生……引用某地的俗語「真不如生坨叉燒」!怎麼辦呢?只能慢慢教了!
  • 若有這3個「兆頭」,證明好事將近,提前恭喜了
    拿破崙曾說:「人是無常多變的,好運也是」,雖然總說人的命運天註定,但其實命是天定,但運是人為。當你足夠勤奮努力,善良仁慈,那麼好運必然會降臨到你身上。當你發現身邊有這3個「兆頭」,證明好事將近,先提前恭喜了。
  • 孩子一歲時就發脾氣?家長這樣處理,幫你養個好寶寶
    只是家長很少注意到這些,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還認為是他沒有得到喜歡的東西。今年只有一周歲的豆豆,特別喜歡發脾氣,只要家長做錯事情,豆豆就會朝著父母大喊大叫,雖然有時候不能用言語表達,但卻用行為表示自己不喜歡。剛開始家長並沒有放在心上,感覺豆豆是在鬧小孩子脾氣,家長可以不用理會,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不過家長發現豆豆更嚴重了。
  • 易經:身邊人有這些表現,或許你已被踢出圈子了,恭喜你,是好事
    易經:身邊人有這些表現,說明你已被踢出圈子了,恭喜你,是好事在我們身邊,總有著形形色色的圈子。這些圈子,其實,就是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這些圈子,來維繫我們的社會關係,來更好地為人處世,溝通往來。
  • 身邊人有這些表現的,說明你已被踢出他們圈子了,恭喜你,是好事
    易經:身邊人有這些表現,說明你已被踢出圈子了,恭喜你,是好事在我們身邊,總有著形形色色的圈子。這些圈子,其實,就是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這些圈子,來維繫我們的社會關係,來更好地為人處世,溝通往來。
  • 孩子愛發脾氣,都是父母的錯,用這三個方法教育孩子絕對聽話
    事實上,對大部分家長來說,並不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所以做出的大部分應對方案,雖然一時間效果不錯,但是並沒有解決孩子愛發脾氣的根源。孩子發脾氣的根源大部分孩子在公共場合中發脾氣,往往是因為內心存在著強大的恐懼心理,對所處的環境和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所以才讓他們情緒出現失控的情況。
  • 面對孩子發脾氣時,試試樊登的情感引導教育法,讓孩子乖乖聽話
    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讓父母感到頭疼的莫過於孩子發脾氣這件事。買不到想要的東西要發脾氣;穿不好衣服要發脾氣;餓了、渴了等不及了也要發脾氣。很多父母要麼向孩子妥協,要麼大發雷霆,甚至乾脆把孩子揍一頓。
  • 我發脾氣的時候你就老老實實聽著,結束了我會認慫給你看
    2.有一種東西不可能擁有,就像陽光可以照在臉上,寫在心上,但不可以握在手上3.人有脾氣是好事,但有脾氣且不亂發脾氣,才是好品德。如果你有了脾氣,隨意發脾氣,那傷害的不只是身邊的人,還有自己。4.我的生活和經歷很簡單,不是被監禁就是浪跡天涯。繼續父親的事業,治理一個複雜的巴基斯坦。
  • 孩子愛發脾氣,「急眼」的時候扔東西,家長做好這三步能輕鬆化解
    >尤其是孩子,他們涉世未深,對事情的判斷全都由心情來決定,肯定有不少寶媽都有過被孩子「打」的精力,有的是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抓媽媽的頭髮和臉蛋,又或者是故意的伸手打媽媽,很多媽媽對孩子這件事情都以為是孩子小,不懂事,以為孩子大了之後就會慢慢改掉這個惡習,可是,到了孩子長大之後,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總是無緣無故的發脾氣,並且,很多時候家長都無法控制
  • 2歲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4個方法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01 發脾氣不是任性,而是一種進步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大部分孩子都出現了同樣的行為,比如嬰兒期愛吃手,2歲時容易發脾氣,那就說明不是孩子任性,而是他正在經歷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只有先弄清楚這一點,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我們才能保持耐心,平和地對待他。
  • 孩子越是發脾氣,父母越不能打罵,「油罐原理」告訴你原因
    通過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童童這種暴躁脾氣其實是缺愛的表現,他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樣,時刻陪伴在自己身邊,但是童童畢竟還是個幼兒園的小孩子,他不懂得如何跟父母溝通,就只能試圖用特別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就是著名的「油罐原理」:把孩子比喻成一輛車子,車想要前進就必須保證油罐滿油。
  • 自家娃愛亂發脾氣,講道理不管用,讓孩子了解下「踢貓效應」
    人的情緒,總能轉嫁到別人身上,故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現實生活中,如果孩子掌控不好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將這個影響多跟他聊聊。2)讓孩子意識到踢貓效應產生的後果很多小孩在發脾氣的時候,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及時的告訴孩子,這樣發脾氣是不對的。同時,用踢貓效應相應的案例,告訴孩子這種行為的危害有多麼的大。
  • 孩子稍有不滿就發脾氣,跟家長沒做好這3件事有很大關係
    姐姐的女兒平時也很乖巧可愛,只是什麼事稍微有一點不順心就會發脾氣。姐姐的女兒愛發脾氣也是有原因的,姐姐平時工作比較忙壓力也比較大很少跟自己的女兒有親密的溝通。孩子心中稍有不滿就愛發脾氣,跟做家長的沒有做好這3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 會懂得發脾氣的人就是高情商!這3件事請發脾氣!
    會懂得發脾氣的人就是高情商!這3件事請發脾氣!一、利益受到侵犯時一定要發脾氣。為什麼大家會匯集在一起,成為一個團隊一起工作?還不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利益嘛。俗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天攘攘皆為利往。」正是因為有利可圖,大家才能團結成一個團隊,一起攜手並進,共同協作。
  • 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讓孩子不再亂發脾氣的5個步驟
    其實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控制也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接下來,我準備了一套解決方案,適合所有性格的孩子,堅持做好這5步,讓你家的孩子不再亂發脾氣。但不管做什麼,你一定不要有情緒,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可以做3~5次深呼吸,讓自己變得平靜下來,然後再和孩子說話。我能理解當我們面對孩子激烈情緒的時候,很難做到這一點,但不管如何這一點是必須做到的。
  • 孩子經常發脾氣,鬧翻天,爸媽如何有效疏導孩子的情緒?
    最近,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跟我抱怨,現在的「熊」孩子脾氣越來越厲害了,管都管不住,作為老師的她都快要被氣得炸毛,而家長們肯定也是苦不堪言啊。於是我到網上一搜,發現這個困擾在家長們心中真是由來已久,很多家長都在親子教育論壇上提問,當孩子鬧情緒,發脾氣時,該怎麼有效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 你為什麼總愛對家人發脾氣?
    很多人表示自己面對家人和朋友時都有「兩幅面孔」,對朋友等外人很能忍氣吞聲,但是對家人卻很容易發脾氣。即使事後會自責但還是忍不住要對家人數落一番,究竟這是什麼心理在作怪呢?但其實家人並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點對點的和我們達成充分的理解,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自己也並不能夠時時理解和支持親人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一旦碰到什麼事情不順利,我們常常會想:「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了解我呢?別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罷了,怎麼你也不懂得呢?」這樣越想就會越生氣。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家人期望過高,而有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 3歲孩子脾氣暴躁,稍微不順心,就發脾氣哭鬧,父母該怎麼處理?
    有的孩子會自殘,不管不顧地直挺挺倒地,後腦勺受傷。2、不要生氣忽視孩子行為一旦確定周圍安全,那就讓孩子發會脾氣,家長要儘可能的忽視他的行為,不哄不妥協,在旁邊靜靜地看他表演就好。孩子一發脾氣,家長就緊張,各種說好話,這只會強化孩子這樣想:如果繼續這樣,我就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