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2月11日專電題:當「湯圓」邂逅「玫瑰」 混搭過節喜上加喜
記者 龐書緯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今年的元宵節恰逢情人節,不僅給許多商家提供了商機,也為節日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趣味。
湯圓玫瑰,同樣熱銷
「帶著情人吃湯圓」「湯圓不貴,玫瑰免費」……走進西寧力盟商業街,記者發現,不少餐廳紛紛打出「雙節合璧」的消費牌招攬生意,有些甚至直接推出「元宵節情人套餐」。
「現在想吸引年輕人,拼的就是創意,節日正是發揮創意的好時候。」某西餐店經理郭婷對記者說。
在西寧多家超市,記者發現,與以往相比,今年湯圓餡料種類更加豐富。除傳統的豆沙、花生、黑芝麻之外,多個速凍湯圓品牌紛紛推出巧克力、草莓、芒果、紫薯、榛子甚至抹茶口味湯圓。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由於今年元宵節恰逢情人節,因此巧克力味湯圓尤其熱銷。
情人節自然少不了玫瑰,記者在西寧多家花店發現,近期玫瑰銷量可謂「一枝獨秀」。西寧藍天鮮花店銷售員小李告訴記者,從2月初開始,玫瑰的價格都在1支15元左右,最近幾天更是漲到了1支近20元,依舊供不應求。
「土節」「洋節」,交相輝映
近年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節日似乎越來越多,過節似乎成為常態。除國家法定節日外,各種「新節日」不勝枚舉,其中既包括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洋節」,也包括重陽節等被「激活」的傳統節日,甚至包括「光棍節」「女生節」等「人造節日」。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知名民俗學家王娟認為,所謂節日,一般指民間傳統的周期性集體活動,是「時空外的時空」。目前各種節日文化的興起,除滿足人們放鬆身心、相互交往的需求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現實。
西南財經大學青年學者陳家建認為,傳統節日的復興,折射出近年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理學院中國籍青年學者賀晏然介紹,在中國各地,元宵節習俗各不相同,除吃元宵、看花燈、舞獅子之外,還包括「走百病」「迎紫姑」甚至「逐鼠」「乞龜」等特色民俗,但各種民俗的共同點都是寄託了民眾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而對於日漸「登堂入室」的「洋節」,陳家建認為,外來文化傳播離不開本地土壤,符合中國人注重家庭、謙恭禮讓的節日在中國更容易傳播。「對『洋節』應有所選擇,有利於弘揚良好社會習俗的節日完全可以引入。」
「混搭」過節,何樂不為?
翻開「萬年曆」不難發現,元宵節「邂逅」情人節的情況,上一次出現在1995年,下一次則要等到2033年。然而「喜上加喜」也成為不少青年戀人「幸福的煩惱」,網友「我是誰」在微博中吐槽道:「陪女朋友過節老媽不高興,陪老媽過節女朋友不高興,我乾脆學分身術算了。」
賀晏然告訴記者,在中國古代,元宵節原本就有「情人節」的影子。那時候由於未婚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講究「三從四德」,平時往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元宵節是一年中少有的例外,元宵觀燈則為男女青年邂逅提供了機會。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不乏對元宵夜「相約燈下」的描寫,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辛棄疾「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情人的身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不經意地出現,此情此景,有著中國古典文化特有的婉約之美。」賀晏然說。
面對「分身乏術」的問題,陳家建認為,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下,完全可以「混搭」過節。「我覺得元宵節和情人節沒有必然的衝突,都是和心愛的人團聚嘛。可以白天和情人逛街,晚上和家人吃飯。如果能帶著對象回家吃飯,父母還指不定多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