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環琳
來源:首條財經——首財研究院
地攤經濟爆火,三教九流摩拳擦掌,練攤成了時髦詞兒。
投資信心更是爆棚,五菱汽車、青島啤酒、國聯水產......,生生造了個ditan版塊。
大哥,就是大哥。零售業稍一發威,綻放的煙火與生機,就將疫情殺個馬翻,驚豔了眾人。
顯然,得零售者得天下,從來不是一句妄言。
這在高冷的銀行業,表現更為突出。
「不做對公業務,今天沒飯吃;但不做零售業務,明天沒飯吃。」
十幾年前,大佬馬蔚華一句感慨,竟成了如今銀行業的真實寫照。
以2019年為例,零售是多家銀行年報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截至2019年末,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個人貸款規模分別是6.38萬億元、5.39萬億元、5.05萬億元、6.48萬億元、1.75萬億元,佔全部貸款比重為38.1%、40.4%、38.62%、43.12%、33.08%。
股份制銀行更不勢弱,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的個人貸款佔比均破40%,平安銀行已近60%。
實際上,加碼零售業務已成戰略性布局。
隨著金融業開放力度加大,消費升級疊加內需拉動,零售比拼近年可謂風生水起,規模業績一路狂奔,已成同業競爭的關鍵砝碼。
不過,一片繁華下,也有諸多隱憂。誰是C位王者,誰在攪局拖隊,各中經驗教訓,值得關注。
「新零售之王」工商銀行
先來看工商銀行。
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2019年末中國工商銀行總資產突破30萬億元,營收7760.02億元,同比增長7%;淨利3134億元,同比增長4.9%,位居上市銀行頭部交椅。
「三率」同步改善,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9%,至1.43%;撥備覆蓋率提升23.56%,至199.32%;資本充足率提升1.38%,至16.77%,成本收入比保持行業較好水平。
綜合看,工商銀行的2019年大中有穩,穩中有優,基本面穩健。
這與其「第一個人金融銀行」的新戰略,密不可分。
作為長期戰略和優先發展戰略,亦是董事長陳四清履新後的重要動作,零售業務大踏步前行,已成這隻金融巨象的重要引擎。
截至2019年末,工行銀行卡發卡量10.72億張,信用卡客戶更是破億,領先全球同業。其中借記卡發卡量9.13億張,信用卡發卡量 1.59 億張。信用卡透支餘額6779.33億元,同比增長8.2%;全年銀行卡實現消費額6.93萬億元,借記卡消費額3.71萬億元,信用卡為3.22萬億元。
金融科技,是破題關鍵。
數據顯示,工商銀行已基本實現全部境內網點的智能化改造,智能服務覆蓋將近300項非現金業務,佔比九成以上。
由此,產品進一步豐富升級,比如推出故宮卡、女性卡、國乒卡、牡丹黑金卡等。進而通過推出信用卡手機客戶端工銀e生活3.0版,升級個性化、智能化綜合服務,實現「購、食、住、行、娛、學、醫、城(城市服務)、扶貧」九大智慧場景聚合。
戰略性動作,讓工商銀行的零售業務爆發出強勁增勢。
一個突出表現:個人客戶、儲蓄存款增長均創近年最好水平。
個人存貸款增量位居市場第一,總量突破10.48萬億,比上年增加1.04萬億,增幅11%,日均增量突破1萬億,時點、日均增量保持市場雙第一。個人貸款6.38萬億元,增加0.75萬億元,增長13.3%;
延展至近三年看,其也是唯一一家年存款增長1萬億以上的銀行
個人客戶增量,也再創新高。
個人客戶總量6.5億戶,比年初增加4329萬戶,增幅7.1%,新拓展客戶數和淨增客戶數均創6年新高;「工銀e錢包」模式實現線上獲客超1300萬戶,佔當年獲客總量的30%。全年網絡金融交易額633萬億元,業務佔比提升0.4%,至98.1%。
營業貢獻也穩步增加。大個金板塊效益貢獻佔比達到46.1%,同比提升1.6%,個人金融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16%,帶動整體增速率。
第一、新高、領先全球同業,這多少,顛覆了國有大型銀行的固有人設,也撼動了傳統王者招商銀行的零售王冠。
不過,這不代表工商銀行可高枕無憂。
截至2019年末,招商銀行發卡量0.95億張,貸款餘額6709.92億元,較上年末5754.90億元增長16.62%,全年信用卡交易額4.35萬億元。
2019年,招商銀行相繼推出寶可夢卡、星座守護卡、自由人生卡、白金信用卡。信用卡掌上生活APP,也積極探索內容生態、品質電商、汽車生活等生活場景,重構與用戶的連接。
對比看,雖然招商銀行發卡量(0.95億張)比工商銀行(1.59億張)少0.64億張,但信用卡交易額比後者多了1.13萬億。顯然,在運營方面招商銀行要比工商銀行更成熟、更高效。而信用卡貸款餘額,工商銀行也只比招商銀行多69.41億元。
換言之,工商銀行規模雖大,招商銀行效率更高。
交通銀行「斷層」
這也是國有幾大行的一個痛點。
從零售營收看,前五名均為國有大行。2019年工商銀行穩坐頭把交椅,緊隨其後的是便是建行和農行,分別為2682億元、2390億元;中行、郵儲分別為1865億元、1766億元,處在千億級別。但從客戶人均交易額看,股份制銀行仍佔優勢。如信用卡貸款餘額,建行、工行和招行佔據前三;農行、中行與交行,更被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甩在後面。
如何大而強、強而優,是國有幾大行的集體考量。
更尷尬的是交通銀行。
2019年零售營收887億元,不僅被招商銀行的1447億元遠遠甩開,同時也很可能被平安銀行(799億元)超越。
從零售利潤看,交行零售利潤不到300億元,僅有291億元,大幅落後於招行的664億元。
個人存款規模方面,前六位均由國有大行佔據,交通銀行排在末尾,僅1.97萬億元。
從個人存款佔總貸款比重看,交通銀行32.8%,也在陣營最後。郵儲銀行佔比達87.85%,領跑所有上市銀行;農業銀行為57.98%,建行48.56%、工行45.6%、中行41.95%。
刨除房貸後,零售信貸規模最高的是農行、招行和工行,分別為1.23萬億元、1.22萬億元和1.21萬億元,建行為1.17萬億元;交行再次墊底。
不難看出,零售業務交通銀行發力較弱,不僅落後於國有銀行,還受股份制銀行的夾擊追趕。
得零售者得天下的道理,交通銀行不會不懂,如何突破尷尬呢?
2020年3月末,交通銀行舉行2019年度業績發布會,董事長任德奇透露了新願景:建設具有財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銀行。
這也是任德奇履新後,第一次調整交行的戰略新內涵。
一個具有財富管理特色,讓外界對其零售業務充滿新的認識和遐想。
細觀,突圍抓手,便是銀行理財子公司。
眾所周知,作為大資管業新貴,銀行理財子公司是近兩年的行業焦點。2019年,交通銀行理財子公司交銀理財產品餘額1102.05億元,總資產81.77億元,淨資產80.89億元,實現淨利潤8911.54萬元。
2020年1月,交通銀行宣布設立金融科技公司交銀金科,公司旨在探索金融科技人才管理、技術引進,推動集團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等。
可以預測,奮戰世界一流的交通銀行,會在零售業務上做重點突破,不乏期許也不乏挑戰。
光大銀行的營利大反差
上述擔憂,不是空穴來風。
來看光大銀行。
財報顯示,2019年,光大銀行零售業務實現營收546.78億元,較上年增加81.67億元,增長17.56%,佔全行營收的41.17%,已是重要收入來源。
衡量零售業務強弱的關鍵指標有兩個,一是零售客戶總資產(AUM),二是月活躍用戶數(MAU)。前者為,管理客戶的總資產規模;後者指銀行手機端APP的用戶活躍度,是銀行從「卡時代」轉型「App時代」的核心指標。
具體看,報告期內,光大銀行2019新增零售客戶1040.85萬戶,總規模10087.93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1.50%,中高端客戶增長16.26%,客戶結構進一步優化。零售用戶數突破4億戶。
手機銀行、「陽光惠生活」與「雲繳費」三大APP累計用戶8080.35萬戶,比上年末增長41.41%。其中,月活用戶(MAU)2155.3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89.82%;管理零售客戶總資產(AUM)17057.5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95%。
如此看,光大銀行的零售業務成長性還算可觀。
光大銀行也透露,AUM目標要突破兩萬億大關。
另外,2019年光大銀行新增發信用卡1149.83萬張,交易金額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6.17%;營收475.67億元,同比增長21.84%。整體居於行業第二陣營。
存貸款方面,截至2019年末,光大銀行零售對私存款餘額7070.81億元,較上年增長18.83%。個貸餘額(不含信用卡貸款)7136.2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9.33%。轉型類理財產品規模較上年末增長113.51%,佔比提升至31.52%;信用卡時點透支餘額4448.32億元(不含在途掛帳調整),較上年末增長10.81%。
成績可圈可點的,尤其是營收,為歷史新高水平。
尷尬在於,如此增勢,淨利卻頗為打臉。
2019年,光大銀行零售業務利潤總額58.97億元,同比驟降65%,為2012年以來最差表現。
對比2017年、2018年,更為反常:2017年,光大銀行零售業務營收355.63億元,利潤總額140.41億元;2018年,營收465.11億元,利潤總額168.55億元。
淨利連續折戟、腰斬,原因為何?
數據顯示,2019年光大銀行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489.65億元,同比增加132.21億元。其中,零售業務的信用減值損失283.06億元,同比增加155億元,增幅高達121.56%。
同期,招行零售業務的信用減值損失279.11億元,對應的零售貸款餘額23279.55億元,而光大銀行的零售貸款餘額為11575.08億元。
對比之下,雖信用減值損失相差無幾,但零售業務的利潤卻相差11倍,去年招行零售業務的利潤總額為664.17億元。
此外,光大銀行2019年計提的公司業務信用減值損失為205.62億元,上一年為220.86億元,反而下降15.24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這表明光大銀行放緩對公業務的計提力度,傾盡全力應對零售業務的壞帳壓力。
上述觀點,並非妄言。
2019年,光大銀行核銷及轉出的不良貸款為265.76億元,同比增加104.14億元。而截至去年末,零售業務的不良貸款餘額為159.89億元,同比增長36.39億元。
不難看出,高企壞帳風險,侵蝕了光大銀行零售業務利潤。零售營收的增長,恐趕不上壞帳累積速度。
這對以「打造一流財富管理銀行」為戰略目標的光大銀行而言,難掩尷尬,也難掩改變的迫切性。
投訴煩惱 如烹小鮮
一定意義上說,零售業務的海量、多元、個性化,也考驗銀行的綜合實力,尤其在品控、風控、抗風險、創新力等方面,考驗著銀行業烹小鮮的功力。
來看一些投訴,或管中窺豹。
據黑貓投訴顯示,2020年4月3日,用戶寒冰閃耀稱,2019年12月25日通過陽光惠生活app,花費50元購買海底撈100元代金券,由於疫情海底撈關門導致代金券過期,聯繫海底撈退款告知需讓光大客服退款,結果一直沒有退款途徑。
3月19日,「用戶7415235491」稱因疫情沒有收入無法還款,也給客服打電話申請延期還款及在陽光惠生活申請延期還款,2月底有客服聯繫說沒還款產生了滯納金,我解釋辦理了延期還款,客服說沒給我辦理上,要求當天1點前還最低還款額,當天還清最低還款後,客服說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近期查詢徵信報告,報告上顯示有該卡逾期記錄。
另外,黑貓投訴上也有很多對光大銀行旗下雲繳費的相關投訴,大多為「充值話費不到帳」。
不只光大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品控問題也不可忽視。
5月9日,銀保監會一連公示9張罰單,共涉及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8家銀行,合計罰款1970萬元。
從處罰信息看,8家銀行均因監管標準化數據(EAST)系統數據質量及數據報送存在違法違規行為被罰。
其中,工商銀行因監管標準化數據(EAST)系統數據質量及數據報送存在理財產品數量漏報;資金交易信息漏報嚴重;信貸資產轉讓業務漏報;貸款核銷業務漏報;分戶帳明細記錄應報未報;分戶帳帳戶數據應報未報;委託貸款業務應報未報;關鍵且應報欄位漏報或填報錯誤等8項違法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款合計270萬元。
交通銀行被處罰緣由是:監管標準化數據(EAST)系統數據質量及數據報送存在理財產品數量漏報;資金交易信息漏報嚴重;貿易融資業務漏報;信貸業務擔保合同漏報;分戶帳明細記錄應報未報;分戶帳帳戶數據應報未報;關鍵且應報欄位漏報或填報錯誤,該行合計被罰260萬元。
2019年末,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發布《公安機關開展APP違法採集個人信息集中整治》通知,重點針對無隱私協議、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範圍描述不清、超範圍採集個人信息和非必要採集個人信息等情形。100款違規APP中,光大銀行及天津銀行、天津農商行赫然在列,一時市場譁然。
轉型關鍵年 何破天花板
簡單梳理,零售業務喜憂並現,不乏成績,亦不乏亂象。
業內人士指出,內需拉動、國民收入提升、國民經濟穩健發展,都為零售業務數年來的繁華高增培育了肥沃土壤。不過,隱憂也隨之出現。除產品服務亂象,過高過熱的業務佔比,天花板效應也日益明顯。
零售轉型是行業熱詞,但實際上,對於不同的銀行來說內涵大不相同。對於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對公業務強大,零售轉型更多體現為零售業務佔比增加,以此豐富收入來源,減少業績波動。而對公業務基礎薄弱的中小型銀行,一味擴大零售規模,會遭遇「天花板」,需雙向協同發力。
因此,整體看,銀行零售佔比後續是一個持續調整過程,新增下降逐漸帶動存量變動,最終業務回歸到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態。
實際上,代發工資仍是零售客戶第一大來源。換言之,銀行業零售業務的「天花板」,是對公業務。兩者不有效打通,會導致銀行陷入紙面繁華。
以「一體兩翼」(「一體」是指零售,「兩翼」是指公司金融和同業金融)戰略的招商銀行為例。行長田惠宇強調,零售佔比不是越高越好,尤其是此次疫情,讓其重新思考零售戰略定位、戰略規劃的適當性。重新意識對公業務的重要性。
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招商銀行受影響最大的是零售中信用卡、小微貸款和房貸。信貸結構發生變化,對公貸款穩定增長,零售信貸投放速度下降。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招行信用卡貸款規模6255.38億元,2019年底為6709.21億元。
顯然,疫情對銀行零售業務形成一次壓力測試。
整體成績單,不容樂觀。
梳理36家A股上市銀行的一季報,多家銀行零售業務增長乏力,且部分銀行不良有所上升。
業內人士表示,疫情影響收入,壓力會通過消費類業務傳導給銀行。
平安銀行的一季報,印證了上述觀點。
信用卡貸款餘額5158.63億元,較2019年末下降4.5%;信用卡總交易金額為7771.64億元,同比下降3.0%。
個貸「縮水」,這僅是一個隱憂信號。
法詢金融資管研究部總經理周毅欽認為,當前銀行業的零售業務已顯頹勢,這也是過去幾年高速增長後的乏力,疊加「疫情」的結果。未來能否改善,需看銀行們的金融科技和場景建設情況。
從長遠看,資管新規的雙刃劍效應持續發酵,各種細分的監管升級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這些都為零售業務敲響警鐘。
簡言之,我國銀行業零售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仍有待提升。追求規模、速度的同時,更應打磨產品質量、業績成色、創新力量。
專家表示,2020年,是零售業務轉型的關鍵之年。一場實力洗牌已在路上,瘦身陣痛、行業分化、良幣效應是大勢所向。
誰是真王者,誰會露出裸泳之態,各中表現,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條財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