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孟買恐怖襲擊探源
孟買恐怖襲擊事件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印度社會各種根深蒂固的矛盾
文/鄭瑞祥
連日來,人們在關注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真相調查的同時,也在思考,為什麼這些年來印度屢屢發生恐怖襲擊事件?
孟買恐怖襲擊事件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印度社會各種根深蒂固的矛盾。
首先是教派矛盾。印度獨立六十多年來,一直為民族、宗教、種姓問題所困擾,這三大矛盾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以教派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是造成社會不穩定和動亂的根源,也是產生恐怖主義和其他暴力活動的根源。
縱觀多年來印度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幾乎都與教派衝突有關聯。印度人口中80%是印度教徒,穆斯林人口雖有1.5億,但在人口超過10億的印度,仍被稱為「少數民族」。印度教高種姓的人在印度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都佔優勢地位,而穆斯林是印度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在發生教派衝突時,吃虧的總是穆斯林,傷亡最大的也是穆斯林。長期積累的教派矛盾,遇到適當的氣候就要爆發,要尋找機會報復。
1993年3月,孟買發生重大的系列爆炸案,死亡257人,傷713人,超過此次孟買襲擊事件的傷亡人數。作案者既有宗教極端主義的背景,也有黑社會的背景。據稱,這是對1992年北方邦巴布爾清真寺被毀事件和孟買教派騷亂中大批穆斯林被屠殺事件(約900人被殺,3000餘人受傷)的報復。今年7月,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邁達巴德發生的爆炸案,是對該邦2002年發生的教派衝突中近1000名穆斯林被殺事件的報復。此次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中,有的襲擊者還重提1992年巴布爾清真寺被毀的舊仇。自稱對襲擊事件負責的「德幹聖戰者」,以及聲稱對今年以來發生在新德裡、班加羅爾、齋浦爾、艾哈邁達巴德等城市的恐怖襲擊事件負責的「印度聖戰者」組織,不管叫什麼名稱,不管它們之間是否有聯繫,幾乎都能見到宗教極端主義的影子。
印度媒體報導此次孟買恐怖襲擊的幕後策劃者「虔誠軍」,是1998年在克什米爾地區成立的宗教極端主義和分離主義組織。近二十年來,印度克什米爾地區一直都是教派暴力衝突的焦點地區。反政府組織有數十個,「虔誠軍」是其中之一。今年6月以來,由於農民失地、物價上漲等原因,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群眾與軍警衝突,有數十名示威者被殺,引起更激烈的示威和衝突。教派矛盾加上經濟上的原因,使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其次是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現象是產生暴力和恐怖主義的重要原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產生了數以千計的百萬富翁和幾十位億萬富翁,但至今還有1/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孟買有一半人口住在貧民窟裡,另外一些城市也有40%以上的人住在貧民窟。
因失地或其他原因從農村流入城市的人口達1億以上,這支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大軍是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在各種騷亂和衝突中,衝鋒陷陣的多是這些失業青年和城市貧民。他們也極有可能被犯罪集團和恐怖組織所吸納,最終成為這些組織的犧牲品。
三是反美反西方情緒。孟買恐怖襲擊有明顯的針對美國和西方的目的。恐怖分子選擇五星級酒店和高級酒吧為襲擊目標,因為那裡是西方人經常出入的地方。而且,襲擊者專挑美國人、英國人和以色列人加以殺害或劫為人質。這就使人有理由相信,這些人至少在思想意識形態上與「基地」組織的反美、反西方的思想是一致的,「基地」組織是否參與此次行動,還不能匆忙下結論。現在西方國家戒備森嚴,不易得手,而印度近些年來與美國越走越近,恐怖組織就利用了印度的防範疏漏下手。
孟買恐怖襲擊將對印度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帶來重大影響,也對地區形勢帶來重大影響,已經引起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的緊張,也引起了美國的關切和介入。更多的人意識到,重要的是痛定思痛,從事件中吸取教訓。
其一,反恐必須標本兼治,消除產生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根源。此次孟買恐怖事件和以往的恐怖事件都說明,貧困和貧富懸殊以及社會不公是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教派仇恨是產生恐怖主義的溫床,而不顧國家安全利益、只要贏得選舉的黨派政治,對反恐鬥爭起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
其二,對反恐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常備不懈。印度媒體披露了印度政府有關部門在反恐工作中的疏漏和效率不高。例如,襲擊發生前已得到一些情報,但未及時處理和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事件發生後,反恐特種部隊行動遲緩,9個小時之後才到達現場。在反恐行動宣布結束之後一星期,又在孟買火車站發現未引爆的爆炸物。
其三,反恐措施需與時俱進。這次事件反映出恐怖襲擊的一些新特點。恐怖襲擊選擇金融中心孟買、信息產業中心班加羅爾、旅遊勝地齋浦爾等,選擇大酒店、火車站等,都可造成大的恐慌,給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新的措施跟不上就會讓恐怖分子有機可乘。
這些教訓,不僅對印度,而且對其他國家都是一種警示。(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