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酸甜苦辣,體味百味人生。這裡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原創音頻美食欄目《舌尖五千年》,我是主播小茹。第一期節目裡,我們跨越時空,去盛世皇朝,跟乾隆約了頓火鍋,這一期我們說說一位「海外入侵者」,看國人如何用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吃服它。據說,大部分現代人有兩種病,一種是手機依賴症,5分鐘不看手機,就覺得人生了無生趣。還有一種病是社交恐懼症,很多人可以在網絡虛擬空間上指點江山、氣吞山河,生活中卻害羞內向、不善言談。
有一個辦法可以同時治癒這兩種病,那就是叫上一群人去吃小龍蝦。
不論是進一家小龍蝦店,還是隨便哪個擼串兒的攤子,都不難找到適合自己口味兒的小龍蝦。鮮紅透亮的小龍蝦一端上桌,約飯的人們絕對紛紛放下手機,不再受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文明使者——筷子的束縛,帶上塑料手套,一隻又一隻手伸出去。鮮香的小龍蝦拿到手,先嘬一口汁液,再靠雙手的默契配合,剝出蝦肉、扔掉蝦殼,鮮嫩多汁的蝦肉扔進嘴巴,好吃到連眼睛都會跟著閃閃發光。
空中瀰漫著小龍蝦撲鼻的香氣,對坐的人十指翻飛剝蝦殼,閒著的嘴巴總要找些事情。於是,即使再不善言談的人,也會絞盡腦汁尋找話題。中華宵夜美食之首的小龍蝦,就這樣輕易地讓大家放下手機、遠離虛擬網絡,破除社交障礙,努力著去接近現實人群。
可這隻擁有完美治癒系氣質的美食霸主,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海外入侵者」。
小龍蝦原產美國,20世紀初,小龍蝦第一次離開家鄉、探索遠方。1923年,小龍蝦抵達夏威夷群島;1927年,又有小龍蝦移民到日本。
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小龍蝦從日本來到中國,在中國廣闊的河流、湖泊等淡水水系、在水稻稻田中迅速繁殖。
小龍蝦一年四季都是發情期,每年5月到9月尤其嚴重。不光擁有超強繁殖能力,小龍蝦還吃得多、吃得狠。它吃水生植物的根,害水草失去生命,依靠水草生活的魚蝦等水中生物沒了糧食,紛紛餓死。各大水域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萬分危機的時刻,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站了出來,各地對抗小龍蝦的戰役打響了。
1993年,江蘇一家調料店老闆突發奇想,用調料烹飪小龍蝦。現在紅遍大江南北的「十三香小龍蝦」,就這樣誤打誤撞的面世了。
如今,很難知道國人「大戰」小龍蝦時,戰況如何激烈,也很難知道國人「對戰」小龍蝦時,有過多少次挫敗。只能循著蛛絲馬跡,從如今街頭巷尾密密麻麻的小龍蝦店裡,翻開一本又一本菜譜,猜測當年國人「大戰」小龍蝦的場景。
那場對抗「海外入侵者」的大戰中,各地國人應該都沒有缺席。江蘇人撒出十三香調料,山東人拿出蔥和蒜,四川人舉起辣椒,山西人捧著老陳醋……八大菜系不再為爭奪江湖大哥的地位混戰,而是迅速目標一致的對準小龍蝦。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的各路廚神紛紛出手,炒、爆、熘、炸、烹、煮、燉等各種技法通通上陣。
這場大戰結果怎麼樣?多翻幾本菜單你就知道!川味兒的麻辣小龍蝦、酸辣小龍蝦,帶著山東特色的蒜香小龍蝦、蒜蓉小龍蝦,還有油燜小龍蝦、紅燒小龍蝦、爆炒小龍蝦……甚至還有人想出用海外物種對付海外物種的招數,做出了咖喱小龍蝦、啤酒小龍蝦。
從冰封的北國到稻花飄香的江南,華夏大地上空飄揚著小龍蝦的香味兒。就這樣,囂張的「海外入侵者」小龍蝦,被國人徹底吃服。擼串時,小龍蝦是第一配菜。夜宵美食榜單中,小龍蝦堪稱「一哥」。
一路漂洋過海來中國,從「入侵物種」成了我們的盤中美食,這可是小龍蝦入侵史上唯一的戰敗記錄。
「國人大戰小龍蝦」的最大贏家是誰呢?吃貨們肯定會說,當然是川菜。的確,在小龍蝦的吃法上,川菜真的是統一了南北吃貨們的胃。尤其是吃貨們親暱的稱為「麻小」的麻辣小龍蝦,成為小龍蝦各種口味兒中最受歡迎的一款。
但其實,更大的贏家隱藏在背後。2019年美團發布了《小龍蝦消費大數據報告》。原來2018年,國人只在美團一家,就吃掉了約4.5萬噸小龍蝦。如果這些小龍蝦首尾相連,都能繞赤道快3圈了。
還有一組數據,2017年,小龍蝦產業鏈給全國帶來了2685億元社會經濟總產值,比2016年增長83.15%。其中,養殖業約485億元、加工業約200億元、餐飲業約2000億元。小龍蝦經濟開始了,圍繞著小龍蝦有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從面對「入侵物種」束手無策,到吃出一條產業鏈。越來越多的小龍蝦端上餐桌。如今,野生小龍蝦捕撈越來越難。為了滿足國人的胃,眼光獨到的人已經開始人工養殖小龍蝦。
雖然吃服了「海外入侵物種」小龍蝦,但「物種入侵」依然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從20世紀30年代小龍蝦入侵,到小龍蝦真正成為餐桌美食,中間的幾十年,多地淡水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我們曾經損失慘重。
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生物入侵防控難度越來越大,檢驗檢疫再嚴格,也難免「漏網之魚」。真誠希望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入侵生物」的危害,有意識地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我們的國家。
最後,此處應有小龍蝦廣告,然而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