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三維地圖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4日公布了一幅藉助「蓋亞」空間探測器測繪完成的銀河系三維地圖,顯示11.4億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這是迄今人類繪製的最精確銀河系地圖。
「蓋亞」探測器於2013年12月升空,次年7月正式投入科學觀測。該項目計劃利用5年時間,通過探測器搭載的10億像素陣列相機,對銀河系超過10億顆恆星(約佔銀河系恆星總數的1%)進行高精準度「掃描」。
此次公布的星系圖僅是基於「蓋亞」探測器在最初14個月觀測工作中積累的數據。科學家們還將「蓋亞」探測器提供的恆星數據與歐航局在上世紀90年代發布的「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相結合,對它們共同顯示的200萬顆恆星進行深入分析,測算出這些恆星之間的距離等。
歐航局曾在1989年發射天體測量衛星「依巴谷」,它在4年內收集了約11.8萬顆恆星的詳細位置數據。「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均是「依巴谷」項目的成果,而「依巴谷星表」也是天文研究中最常用的恆星星表。
「蓋亞」探測器還為科學家們研究銀河系中的星團提供了支持。星團是一群被引力作用束縛在一起的恆星。參與「蓋亞」項目數據處理與分析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安東內拉·瓦萊納裡說,使用「依巴谷星表」只能測算距離地球最遠1600光年的約80個星團,而利用「蓋亞」探測器提供的初步數據可測算出距地球最遠4800光年的近400個星團的距離和運動。
據歐航局介紹,「蓋亞」探測器還在「恆星普查」任務中觀測到3194顆「變星」,其中386顆是首次被發現。「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經常變化並伴有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了解「變星」對科學家探索宇宙間天體距離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歐航局希望「蓋亞」項目能夠幫助解答有關銀河系起源和演化的問題,並幫助發現新的小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和褐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