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公布銀河系迄今最精確三維地圖(組圖)

2020-12-26 閩南網

  銀河系三維地圖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4日公布了一幅藉助「蓋亞」空間探測器測繪完成的銀河系三維地圖,顯示11.4億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這是迄今人類繪製的最精確銀河系地圖。

  「蓋亞」探測器於2013年12月升空,次年7月正式投入科學觀測。該項目計劃利用5年時間,通過探測器搭載的10億像素陣列相機,對銀河系超過10億顆恆星(約佔銀河系恆星總數的1%)進行高精準度「掃描」。

  此次公布的星系圖僅是基於「蓋亞」探測器在最初14個月觀測工作中積累的數據。科學家們還將「蓋亞」探測器提供的恆星數據與歐航局在上世紀90年代發布的「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相結合,對它們共同顯示的200萬顆恆星進行深入分析,測算出這些恆星之間的距離等。

  歐航局曾在1989年發射天體測量衛星「依巴谷」,它在4年內收集了約11.8萬顆恆星的詳細位置數據。「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均是「依巴谷」項目的成果,而「依巴谷星表」也是天文研究中最常用的恆星星表。

  「蓋亞」探測器還為科學家們研究銀河系中的星團提供了支持。星團是一群被引力作用束縛在一起的恆星。參與「蓋亞」項目數據處理與分析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安東內拉·瓦萊納裡說,使用「依巴谷星表」只能測算距離地球最遠1600光年的約80個星團,而利用「蓋亞」探測器提供的初步數據可測算出距地球最遠4800光年的近400個星團的距離和運動。

  據歐航局介紹,「蓋亞」探測器還在「恆星普查」任務中觀測到3194顆「變星」,其中386顆是首次被發現。「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經常變化並伴有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了解「變星」對科學家探索宇宙間天體距離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歐航局希望「蓋亞」項目能夠幫助解答有關銀河系起源和演化的問題,並幫助發現新的小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和褐矮星。

相關焦點

  • 「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
    「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 科技日報 | 2020-12-07 10:19:16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歐洲空間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的第三份有關恆星位置、運動、
  • 一張由40萬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3D地圖,多虧了「蓋亞」衛星的拍攝
    2013年12月,歐洲航天局(ESA)啟動了蓋亞任務,「蓋亞」即是一個旨在測量天體運動位置的空間天文臺。在5年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該天文臺一直在研究總計10億個物體——包括了遙遠的恆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類星體等等——以創建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三維空間目錄。
  • 歐洲公布宇宙嬰兒照 計算準確年齡為138.2億年
    核心提示:歐洲航天局21日在其巴黎總部公布了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幅迄今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並準確計算出宇宙年齡為138.2億年。
  • 銀河系目前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達 18 億顆,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 18 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 「終極天空之書」。12 月 3 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 18 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 2013 年發射,它仍能服役 4 年時間。
  • 歐航局公布最新版世界衛星地圖
    歐洲航天局12月21日公布了該機構繪製的最新版世界衛星地圖,研究機構和普通民眾可從GlobCover計劃官方網站上下載。 歐航局發表公報說,這幅地圖是根據ENVISAT環境觀測衛星2009年收集的最新數據繪製而成,具有繪製迅速和精確兩個特點。首先,歐航局和比利時盧萬天主教大學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將去年全年的衛星數據整理完成,繪成了這幅地圖;其次,地圖的解析度約為300米,儘量做到了清晰、準確。
  • 學術頭條:吉利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迄今最精確...
    論文指出,通過 AI 分析 800 多萬份臨床數據後發現,腹瀉是最值得關注的早期症狀之一。在測試 4-7 天前,絕大多數患者會同時出現咳嗽和腹瀉症狀,伴隨著味覺或嗅覺喪失和大量出汗。這些綜合起來組成了新冠肺炎最早期的症狀清單。
  • 哈勃公布迄今最詳細宇宙圖譜
    哈勃公布迄今最詳細宇宙圖譜 由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 包含265000個星系 2019-05-08 科技日報 劉霞 ——「哈勃遺產場」(HLF),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由哈勃在16年間拍攝的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億歲「高齡」,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歷史。
  • 星河漫漫,銀河系質量的千古謎題,或許終將解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遠離城市的燈火,抬起頭,你會看到夜空最美妙的景象——銀河系組成的明亮星雲帶。我們的銀河系家園廣闊而美麗,但仍有許多奧秘等待我們探尋。這是被認為是在外觀上最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大約90,000個模擬衛星在之後與九個真實圍繞銀河系旋轉的星係數據進行了對比。團隊選擇了軌道最接近真實衛星星系軌道的衛星並由此觀察它們環繞的大型模擬星系。這給他們估算星系真實質量帶來了好處,真實質量被鎖定在9600億太陽質量左右。
  • 看迄今最精確日全食路線圖
    2017年8月21日,美國大陸將迎來日全食天象,從俄勒岡直到南卡羅來納州,而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測軌道器的月球立面圖數據,和詳細的地球地形數據,我們得到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日全食路徑圖。
  • 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內,中外科學家聯手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是人類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的蹤跡,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最多的氧氣。近日,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上。
  • 邊界終於找到了 研究發現銀河系寬約一百九十萬光年
    天文學家早就知道,銀河系中最亮的部分是呈薄煎餅狀的恆星盤——太陽身處其中,其寬約12萬光年,恆星盤之外是氣體盤。一塊巨大的暗物質光暈包裹著這兩個圓盤,並延伸到遠遠超出它們的範圍之外。但由於這個暗暈不發光,因此科學家很難測量銀河系的直徑。
  • 銀河系發現氣態巨浪狀「星體託兒所」
    【新華社微特稿】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中有一道巨大的、產生星體的波浪狀氣態結構,就位於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旋臂中。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7日在夏威夷舉行的美國天文學協會年會上宣布上述發現。他們分析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發現了這道像過山車軌道一樣旋轉、起伏的氣態「巨浪」,並以哈佛一所高等研究院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拉德克利夫浪」。這道氣浪長度綿延9000光年、寬400光年,它的「波峰」「波谷」分別超出銀河系碟狀平面500光年,在銀河系目前發現的同類結構中個頭最大。
  • 航天模擬遊戲《火星地平線(Mars Horizon)》預告 與歐洲航天局合作...
    近日,Auroch Digital工作室表示正在和歐洲航天局合作開發一款太空探索遊戲《火星地平線(Mars Horizon)》,這款遊戲目前已經得到了英國航天局的支持,與專業領域人士合作可以更好地增加這款遊戲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 歐洲航天局的一顆衛星,在火星上發現一幅天使形象的畫像
    這個聖誕節日的場面是由歐洲航天局(ESA)的火星快車(Mars Express)軌道飛行器上的高解析度相機拍攝的。通常,這顆紅色星球的這部分覆蓋著一英裡厚(1.6公裡厚)的冰,但目前正處於火星南極地區的夏季。
  • 天文| 16年、7500張照片、超26萬個星系,哈勃公布迄今最詳細宇宙圖譜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日報導,哈勃太空望遠鏡科學家於近日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哈勃遺產場」(HLF),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由哈勃在16年間拍攝的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133億歲「高齡」,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歷史
  • 銀河系中心發生大爆炸,錐形的能量輻射直穿銀河系兩極!
    這是由澳大利亞ARC三維空間天體物理卓越中心(ASTRO 3-D)Joss Bland-Hawthorn教授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很快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現已發表在《Arxiv》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塞弗特耀斑,產生了兩個巨大的「電離錐」。塞弗特耀斑橫切銀河系,從靠近黑洞相對較小的直徑開始,並在離開銀河系時急劇膨脹。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
  • 科學家從百億年前的殘骸判斷:銀河系曾與「香腸系」大碰撞
    大約80至100億年前,年輕的銀河系遭遇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撞車事故。較小的矮星系「香腸系」撞入銀河系,很快就分崩離析。但這次碰撞永久性地重塑了銀河系銀盤的結構,中心的球狀隆起和外圍的光暈都與此相關。而且,「香腸系」並非屍骨無存,它的一些殘骸在銀河系內遺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