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力耕不欺。過去的一年,我們櫛風沐雨、朝乾夕惕,堅定不移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闊步前進。
——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天道酬勤」是一句古訓,由《尚書·周書·大誥》「天毖我成功所」「天亦惟用勤毖我民」提煉而得。「天道」這個詞在許多先秦典籍中都曾出現過,意指客觀的規律;「酬」可解釋為「實現志願」,即酬答、回報,「勤」為勤奮、勤勞。合起來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回報,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
「力耕不欺」化用自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二》,原句為「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意思是說,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經營,只要付出勞動,努力躬耕的生活就不會將我欺騙。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說的是幸福不會從天降,幸福是勤勞的結果,是耕耘的收穫。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表達:華夏文明發源於農耕社會,長久以來,百姓只有依靠在土地上的辛勤勞動,才能改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這決定了在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中,十分看重如同耕種一般的汗水付出與結果收穫,十分強調由農耕文明演化而出的踏實勤勉、苦盡甘來的精神理念。所以我們常能在名著典籍、家規家訓、民間俗語中看到各種勸誡人們要勤勉的表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業精於勤,荒於嬉」,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等等。
《尚書·周書·周官》中有這樣一句話:「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它告訴我們立志與勤勉對於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遠大志向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將其勤懇完成決定了成功的另一半。唐代文學領域曾出現一個叫作苦吟詩派的詩詞學派,就是「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典型範例。這些苦吟詩派的詩人們,包括寫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孟郊和寫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賈島,他們與才華橫溢的李白、王維等天才相比,資質不算聰穎、才思不算敏捷,但是貴在勤奮努力、肯於鑽研、善於推敲——事實上,「推敲」這個詞,就來自於賈島作詩時曾為一個用詞而反覆斟酌的故事。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為廣大的、沒有天賦異稟的普通人們探索出了一條更值得去借鑑、去學習、去效仿的道路——就是靠「切磋琢磨」的用心功夫,來「勤能補拙」地走向成功。
所以怎敢不勤奮?從古至今,「天道酬勤」這四個字有如黑夜燈塔,指引著、鼓勵著人們,所以我們看到,孫康、車胤、匡衡、歸有光……有那麼多貧家子弟於家徒四壁的寒門清苦中依舊堅守著「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勤奮向學,留下了無數令人擊節嘆賞的佳話。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歲月的沉澱會給勤奮者以獎勵,時間的磨礪會給平凡人以不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人們相信自己的勤懇不會被辜負,因此也願意沉下心,俯下身,專心做事,始終如一。
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延續了自強不息、勤勞奮鬥的精神品質,中國大地上到處可見到「勤」的印記。看那巍然屹立的長城,歷經千年風雨,蜿蜒萬裡於崇山峻岭之中,其中的每一磚、每一石,都是汗水的累積;波光瀲灩的大運河,融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橫千裡,其中的每一寸、每一尺,都是雙手的掘進。還有兵馬俑、故宮、都江堰、龍門石窟;天文儀器、榫卯結構、船舶耬車,等等,無一不是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用雙手繪就的歷史畫卷。
「勤」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稟賦,更是今天需要發揚光大的時代精神。當世界用「奇蹟」來定義當代中國的發展,只有身處其中者最明白:「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從來沒有順風順水的成功,一切美好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一個「勤」字,離不開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艱苦奮鬥。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近代以來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櫛風沐雨、朝乾夕惕」的汗水澆灌,一代又一代人「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的拼搏實幹。自強不息、勤勞奮鬥、勉力敬事,這是貫穿於中國發展過程的精神氣質,更是中國贏得未來的重要保證。
自古至今,對「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堅信,讓中國人既有敢於夢想的理想主義、樂觀主義精神,又有腳踏實地、篤實力行的自覺。正是這種現實的理想主義使得中華民族具有極強的韌性、韌勁,能夠任憑風吹浪打、黑雲壓城,無論多麼險惡的環境,多麼危急的形勢,都能夠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始終心懷希望、滿懷信心和勇氣。這個冬天,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過得有些艱難,此時此刻,這種「打不倒、不放棄、不認輸」的韌勁顯得尤為珍貴,給予我們迎接春天的必勝信念——「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只要十四億中國人民凝聚起來、行動起來,勝利終將屬於我們。(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