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三歲的女子為什麼被冠以豆蔻之稱,原來是因為它。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在中國古代,對於13歲的妙齡少女,一般冠之於豆蔻之名。其有詩曰:亭亭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聽起來真的是別有一番風味,但是為什麼古人要用「豆蔻」來形容13歲的少女呢?大家可以一起來和小編看一看。
豆蔻,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中國的主要產地是在嶺南地區。一般分為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這三種。而在中國古代,草豆蔻稱為草蔻,而紅豆蔻則被稱為紅豆。所以豆蔻之年中所指的豆蔻是白豆蔻。白豆蔻外形和芭蕉類似,在夏季開花,花色淡黃,其果實亦可入藥。可以說是極其實用的一種植物。
那麼,他為何會被用來形容少女呢?這就要從豆蔻的花開始說起了。豆蔻開花一般在夏季,而在豆蔻花在將開未開之時,外形就非常豐滿了,所以人們又給了他一個別稱「含胎花」,將開未開,含苞待放,用來形容十三歲的少女可以說是最合適不過了。
而在三種豆蔻中,花開得最為漂亮的大概要數紅豆蔻。花蕊在中間,而剩下的兩個花瓣並在一起,宛若一顆心一樣。也因為這樣,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被人們用來形容愛情。比如清代的納蘭性德,就寫過:「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就是看著紅豆蔻,思念遠方的佳人。除了愛情,豆蔻還經常被用來形容夫妻感情,比如宋代就有這麼一句:「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花朵最好的時候是含苞待放的時候,而女子最好的年華也是在十三四歲。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形容將要綻放的少女可以說是極其的貼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