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傑群
一提到馮唐的名字,網友總會不由自主念一句「春風十裡不如你」,然後對他人生的若干title津津樂道:醫生、小說家、詩人、譯者、投資人……馮唐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哪一個?
這個問題馮唐以前有一個詩意版的答案:「這些身份並不是故意要開出不同的東西,更像是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之於一株植物,這些身份構成了一個人的整體。」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同樣的問題,馮唐的回答特別強調了一件事——首先,他骨子裡是個詩人。說這話時,他還低頭撫了一下白色T恤上的字:春風十裡不如你。
馮唐的小說是影視圈的寵兒。小說《萬物生長》於2015年被導演李玉拍成同名電影;2016年長篇小說《北京,北京》被改編成青春連續劇《春風十裡不如你》;去年,改編自《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的《給我一個十八歲》播出。
馮唐的「北京三部曲」先後被轉換為熱門青春影視劇,觀眾們也在一次次反覆遇見男孩「秋水」的過程中,去揣摩這個自帶流量作家的來路和心境。
2018年,馮唐出版雜文集《無所畏》,47歲的他在書中坦露了自己的中年危機,不止一次感言——「活著活著就老了」。 最近,馮唐新作《春風十裡不如你》出版,收錄了30年來的一些作品,分為「很多了不起和錢沒關係」「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兒」「文字打敗時間」「詩歌是世上的鹽」等7個章節。
馮唐說,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年少輕狂,他曾立志用文字打敗時間。30年後,年輕氣盛時候的腫脹似乎消失了,又似乎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著。青春揮霍不盡,值得反覆訴說。
「時間真是個不等人的事情。」馮唐感慨。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少年,結果身邊有的「少年」都當爺爺了。「我昨天做完義大利使館活動,他們幾個人說吃飯,就在三裡屯一個小館裡邊吃飯,喝啤酒。就像20年前,我剛回國的時候,大家也無名也沒錢,在這麼一個大城市裡晃悠一陣。」馮唐說,這本書,有點一恍惚回到從前的感覺。「在尋找理想的幻滅。就像北島說的,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馮唐說,現在創作狀態跟20年前是完全一樣的。由於全職工作繁重,他平常會在周末寫短篇,在「大家都歇了」的春節寫長篇。迄今為止出版了16本書,20年如一。
馮唐的新書《春風十裡不如你》在國貿籤售,書迷在商場大廳排了長龍。這個作家的號召力不只是書,更是他的「金句」,甚至只是一個短短的「金詞」。
例如兩年前,馮唐因為寫了一篇新媒體文章《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人》 ,一時間「油膩」就成了網絡熱詞,被廣泛引用。「當時我在威尼斯大學做交流活動,然後晚上睡不著,就把那文章發了。吃早飯的時候就發現我自己手機被刷屏了,我覺得真是無心的」。
文章變成「爆款」,有時候令馮唐莫名其妙,比如另一個因他走紅的詞——「金線」。「金線不是很正常的一個事嗎?你寫個毛筆字,寫個短篇或長篇,做杯咖啡不都有一個基本標準?我都沒想到『金線』都變成一個核心詞。」 馮唐說,仔細想想,什麼會打動他,心裡想寫什麼,他就一定會認真寫出來,發出去,其他都不是自己在意的。
2012年,馮唐提到「金線」一詞:「文學的標準的確很難量化,但是文學的確有一條金線,一部作品達到了就是達到了,沒達到就是沒達到,對於門外漢,若隱若現,對於明眼人,一清二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在新書《春風十裡不如你》中,馮唐再一次強調自己的文學觀:感受在邊緣,理解在高處,表達在當下。
「我現在很害怕的事是:我還有哪個長篇沒寫完就掛了。」馮唐提到,他如今想寫的長篇「三部曲」,先趁著記憶鮮活,寫父親(「我老媽對這很有意見,為什麼不先寫她」),第二個寫母親,第三個寫寫哥哥姐姐,還有在外面認識的「現在慢慢變老的人」。
「我爸爸3年前走了,我一直很遺憾,他每天就說兩三句話,不超過3句話,然後我可能一個月見不到他3天,後來有一段時間,可能一年都不到3天。」
馮唐寫過一篇紀念父親的作品,《我爸認識所有的魚》——「他一直霸佔廚房,給周圍人做飯,認為任何廚神做的飯都沒他做得好吃。他認為所有館子的菜都太貴。他認識所有的魚。他說,天亮了,又賺了……反正老爸一輩子不太愛說話,他的小羽絨服還掛在門口的掛鈎上,我認為他根本沒走。」
馮唐感嘆,誰都有爸,長篇寫這個題材可能是老生常談,但也正是因為誰都有爸,那麼誰都可能有共鳴,以及寫父子、母子關係的好作品並沒有那麼多,還是值得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