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產大片日益增多,特效的優劣逐漸成為觀眾評判一部影視作品的標準之一。可能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事實上多數視效大片都是以實拍+CG結合的方式完成,而並非完全指望後期。
可以說,再沒有哪部影視作品能夠少得了特效化妝、特殊道具和仿生機械,從《畫皮》、《三打白骨精》、《尋龍訣》,到最近的《鮫珠傳》、《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悟空傳》,如今像《河神》、《鬼吹燈之黃皮子墳》等網劇也已經有了大量物理特效投入。
娛樂資本論近期探訪了幾家物理特效工廠,望著眼前為《機器之血》、《槍炮腰花》、《二代妖精》製作的特效道具和模型,不得不感嘆,一直被奉為圭臬的Face Off(特效化妝師大對決),在國產影視作品中正在變為現實。
先劃幾個重點不過通過這篇文章,你將會了解到:
1、做一個影視項目,物理特效成本控制在怎樣的區間靠譜?
2、想要電影的特效不拖內容後腿,製片人需要留出多長的製作周期?
3、物理特效與後期特效該怎麼搭配,才會最終呈現出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
4、物理特效行業內的大佬們,他們的野心只在幕後麼?
進擊的物理特效:流水線作業,20天20張「皮」
從最近上映的《鮫珠傳》講起。
在《鮫珠傳》特效化妝的拍攝花絮中介紹,導演組特別邀請了Joel Harlow好萊塢特效化妝團隊,為《鮫珠傳》的主演打造面部翻模。扮上特效妝容後的任達華、王迅變成了冷酷的反派羽人大boss雪烈和嬉皮的老猿人,完全看不出演員本人。
實際上,這部片子在特效化妝上算是下了血本,電影中至少有12到14位角色用到了特效化妝,而且美方只負責任達華等4個主要角色的前期皮套製作,其餘角色造型以及全部演員的試妝、定妝、實際上妝均由中方團隊的肖進特效工作室來完成。
不難發現,《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西遊記之女兒國》等視效大片,多數都由中美物理特效團隊合作。
「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做過的項目中特效化妝最多的一部戲,只是好多角色都被剪掉了,其實形象前期製作都花了一兩個月,最後鏡頭只是一帶而過。」《鮫珠傳》特效化妝組的負責人Jacky感嘆。
「其實中美的差距更多是在經驗方面,」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美國之所以物理特效發達是因為有了這麼多年的經驗,四五十歲的人依舊能活躍在一線。中國正經八百做物理特效才七年,從《大鬧天宮》以後吧。如今物理特效的發展日新月異,有了技術,編劇也敢寫了,導演也有想像力了,資本敢於去投了。」Jacky告訴娛樂資本論,從開拍到殺青的100多天,特效化妝組的十幾個人需要全程跟戲,「幾個主角至少是每天提前4個小時開始化妝,一個演員需要3到4人同時工作,兩個主化兩個助理。」
跟組是一種熬人的體驗。剛下戲的一位特效師坦言,「全程神經緊繃,比如特效化妝或者特效服裝,要眼睛盯著他們看有沒有什麼變化,以免穿幫。因為戲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是按場次來拍的,所以一定要記清楚上一個時間點他怎麼穿的,袖子怎麼挽上的,往哪邊翻,都是很細節的東西,太累了。」
很多人看到視頻以為演員翻模後得到了一張「麵皮」,接下來套著演戲就行,但事實上這張「皮」是快消品。在造型指導或美術指導給出設計後,特效化妝需要根據演員的戲量定製,比如拍20天就要做20套皮。「做這張皮出來需要一個月,翻模只是第一個階段,後面需要10個步驟、流水線製作,翻模是一組人,做模具和做皮是另一組人,」肖進介紹。
為了方便活動,更貼合演員面部結構,「皮」做好之後還會分成下巴、後腦勺、臉頰、額頭等局部假體,特效化妝師提前將這批皮統一進行60%左右的預上色,然後帶去片場進行拼貼銜接、補上色,這樣才能確保演員造型的一致性。
隨著魔幻、玄幻等視效大片在中國的興起,越來越多劇組需要圍繞演員製作出各種造型。比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被冰封的墨淵,雖然最後呈現的實際效果比較朦朧,但在拍攝時,是真用了楊洋本人的形象倒模做出了等比例的墨淵模具。
幾十萬一匹「假馬」,為什麼我們還要用?
特效化妝其實只是物理特效的一項業務。物理特效囊括了包括特效化妝、特效服裝、仿真機械、特殊道具、災難營造裝置、微縮景觀等多個領域,是相當複雜的工序。
據小娛了解,目前國產電影的物理特效成本大致會在200-1000萬的區間,通常會核算人工、材料和時間成本,在考慮20%-30%盈利浮動的情況下做出報價。「如果只有一個造型,可能200萬都不到,如果一部戲裡有20個造型,同時還要用到機械仿生動物,還要有風雨雷電,那就貴了。」
特殊道具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鮫珠傳》中,雪烈去郡王府搶鮫珠時屠殺了王府上下,其中的屍體造型就是特殊道具。《鬼吹燈》、《魔宮魅影》等恐怖題材電影中的喪屍、厲鬼形象,有時模型內部還會設有裝置,能夠讓「屍體」通過遙控散發出滲人的紅光。有些做得過於逼真或血腥,就會在片中慘遭「閹割」,但製作同樣精細,「雕塑、翻模、發泡、上色等步驟都不能少,頭髮、眉毛是一根根種進去的。」
而《三生三世》中楊洋和劉亦菲騎的白馬,則是物理特效公司盛悅國際製作的仿生機械,馬是會動的,定製一件的價格高達幾十萬。盛悅國際董事長王乃鵬(P哥)告訴小娛,影視作品中需要用到的特殊道具和仿生機械等一般都在廠內製作,基本上不赴現場,做好後由機械師帶到片場去遙控。
關於物理特效或者說實體特效,很多人也許會心存疑問:如今後期製作已經十分發達,何必還需要實拍,全CG製作不就行了?
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影視作品中令人驚豔的形象多是實拍,或者實拍+CG結合。《加勒比海盜5》中的大boss薩拉查,就是特效化妝+CG的完美結合,後期看片花才恍然大悟:原來頭髮全是特效做上去的!
為什麼物理特效與電腦特效缺一不可呢?一方面是因為全CG拍攝成本非常高昂,比如《鮫珠傳》中穿山甲歐卡的形象,就耗費了整個特效製作中40%的資源。
另一方面實拍+CG結合的方式,看起來質感更為真實。Jacky指著工作室樓下大象的仿生機械說:「完全靠實拍,動作或者其他方面做不到電腦特效那麼自如;純CG又畫不出真實效果的靈動。最好形象後面用CG做,前面鏡頭拍攝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在,這樣會看起來更逼真。」
對於物理特效和後期特效之「爭」,肖進也有著自己的判斷。「我覺得不會有誰取代誰,但也不至於完全沒有影響。」目前,一些物理特效公司會每年組織人員赴美考察,了解行業最前沿的技術,也邀請海外的老師來做培訓或進行項目合作。「每一年這個行業都會迭代更新,我們不能閉門造車,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
野蠻生長:60%的從業者熬不過頭一年
隨著影視作品的製作品質提升,物理特效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吃香的行業。
P哥告訴小娛:「去年盛悅國際做了34部電影、電視劇、網劇的物理特效,今年上半年上的所有片子,幾乎我們也都有參與。隨著國產大片以及合拍片的增多,這一塊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要做到物理特效的工業化,能夠多線並行做項目。」
約採訪的經歷對小娛而言就是一次深切的體會。見P哥的當天,他剛與製作人和導演談到一兩點,神情很是疲憊。後來小娛見到肖進時更誇張,他剛從外地出差回來,飯都沒來得及扒上兩口。我們匆忙聊了半小時後,又被先後上門拜訪的兩撥製片團隊打斷,忙裡忙外接待項目組參觀、聊製作細節成為物理特效公司老闆們的日常。
人才短缺是困擾物理特效行業的一個問題。目前肖進工作室、盛悅國際均有培訓業務,「3、4年可能培訓了三四百號人」。但國內具備成熟化運作能力的物理特效公司並不多見,連凱的希娜魔夫特效化妝公司,劉吉FUNHOUSE物理特效團隊,光澤作用工作室這些還是叫得上名號的,大多數仍是不成規模的草臺班子。
肖進告訴小娛:「做物理特效的人,可能至少都得熬3到5年,不然什麼都學不會,但60%的人都熬不過頭一年。這個行業不是一個項目可複製的行業,而是手工經營、匠心為主,不斷磨練你的手藝和眼界,匠心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稀缺。如果愛好這個行業,會去投入進去鑽研,把它當成事業來做,而不是做生意。」
行業標準難以統一,製作水平參差不齊也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行業,國內缺少負責任的人才,大家都在急功近利,想辦法把自己身價抬高,沒有沉下心來做事。」P哥感嘆,這個月光給別人擦屁股就做了兩單生意,原因就在於一些特效團隊亂接單,結果完成不了要求的效果,只能讓劇組停工好幾個月。
輾轉拜託了多位朋友,小娛終於撥通了遠在橫店拍戲的曹師傅的電話。曹師傅是安徽人,18歲時因為家裡舅舅的關係入了特效道具這行,一幹就幹了十多年,成為道具組特道組長。
跟組的物理特效師傅跟吉普賽遊民差不多,哪兒有戲就要奔去哪裡,工作也沒個時間點,「每天至少11、12個小時」。最近因為接了一部古裝大戲,曹師傅帶著幾位兄弟在劇組趕工,休息時間很有限,晚上9點吃完飯才得空能和我聊一會兒。對於我問出的關於影視行業的問題,他要麼不太感興趣,要麼潦草作答。
「作為行內人,您怎麼看一部片子特效好不好?」
「我們一看就知道,」曹師傅透著手藝人發自內心的不屑。「這個說不清楚的,你來現場就知道,這都是練出來的,就像我們一眼就能看出穿幫鏡頭,別人看不出來。」
比起上述公司而言,曹師傅團隊要處理的特殊道具可能就相對簡單些。跟著曹師傅學習的小濤戲稱特道是「造假」團隊,一般像假馬等耗時的大件道具,都是外加工,跟組的特效道具組則加工假刀劍、假玉石等小件,「還有家具商的銅鐵角花,其實通常是特道組用塑膠皮做的。」
特效道具組只是一個隸屬於美術組道具團隊下面一個很小的部門,跟組時需要多方配合。「比如美術組出設計圖,真刀劍製作完成後,依照真的做假刀劍,木工先鋸出刀身,特道組在刀身基礎上做刀把、附件,最後送到效果組製作效果後才成型。」
這免不了要有大量的重複性勞動。就像做月餅一樣,特道組也要用矽膠、油泥等做好的模子,批量翻制同一件物品。「要用到各種化學品,大家有人戴口罩,有的不戴,其實戴了也沒多大用,時間久了都適應了,感覺不到刺鼻。」小濤說,他有注意到化學品桶上標註的事項,「長期接觸會對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有危害,還會致癌。」
除了工作性質,薪資待遇等也有不小的差別。正規物理特效公司往往會給員工上五險一金,按月領工資,有的也有獎金。雖然剛入門時也只能拿幾千塊錢的工資,但工作5、6年後,月薪往往就會3萬往上走了。而非公司化的物理特效團隊,也就沒有所謂上保險一說,還很多人是自由工作者,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接項目,拿到的工資就是項目薪酬。
不過雖然工作辛苦又缺少假期,當問到是否有轉行意向時,幾乎所有採訪對象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有的人笑說「除了這個啥也不會幹」,但更多人都是表達了對於行業的認可和喜愛。
物理特效只為影視做嫁衣?
雖然看起來是完全to B的乙方,但目前也有不少資本正在接觸這些物理特效公司。比較搞笑的是,一些採訪對象告訴小娛,投資人連他們是做後期還是前期都搞不清楚。
對此肖進的態度比較謹慎:「前段時間確實也有人找我們來聊,但我覺得需要想清楚資本想要什麼。目前的物理特效公司,不太可能給投資人創造幾何倍數的利潤,跟風也得去看清形勢,不能說大家都在這麼玩,你也要這麼走,還是先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不過,物理特效行業的市場空間也並不像大家想像得那麼狹窄,「這個行業不僅為影視服務,也會為實景娛樂、博物館、美術館、公共空間等服務。」肖進舉例,「你看迪士尼裡面有好多機械和人物,全是實景道具。」
培訓是多數物理特效公司的常規業務,拓展做衍生品領域也同樣得心應手。目前,國內尚沒有類似Face Off這樣兼具觀賞性與普及型的物理特效真人秀,但相信隨著國人審美趣味的變化,類似節目在國內製作起來,收穫垂直市場的觀眾並非難事。
同時,大家也紛紛有從乙方向甲方進階的想法。肖進告訴小娛,網劇《異聞錄》不僅會用到工作室的物理特效團隊,自己也擔綱該劇的監製,成為項目出品方之一。
「人生不同階段需要做不同的東西,做監製可能有助於自己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這個行業是怎樣的。」問到業內人如何評判物理特效水準的問題,肖進坦言並不是很在意物理特效,「物理特效只是一個加分的部分,還是看電影本身。電影不好看,物理特效做得再好也沒用。」
而P哥在兩年前就成立了奇門影視,打算和盛悅國際的小夥伴們一起做影視項目。他向小娛談到做乙方的痛點,作為一個需要跟美術、造型、導演、後期、視效總監多方溝通的工種,物理特效團隊本身也有很多難言之隱。
「任何東西都是有製作工序和周期的,比如一匹定製的馬最少三個月,但很多製片人和劇組覺得太長了,可能一個月就要,那我們會說你們要的動作要刪減掉一半,不放低標準我做不到。」
但趕工的問題也無法埋怨製片人,因為這往往是遷就演員檔期的結果。看慣了劇組的複雜生態,P哥決定帶著小夥伴們做一部類似特攝片的兒童劇,一是可以培養自己的形象IP,另一方面性價比也不錯,「可能全片需要40個特殊道具皮套,製作成本會很高,但再高也高不過一個演員的錢。」
編劇抱怨導演浪費自己的故事,攝影師抱怨導演浪費鏡頭,如今物理特效師也不再甘為他人做嫁衣。P哥告訴娛樂資本論,今後發展會多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完善物理特效的全流程,另一方面公司自己開發的影視項目都放在2015年成立的奇門影視,「已經開發了6個劇本,也在培養自己的導演、編劇、美術團隊。」
他坦言,單純做物理特效業務存在天花板,「現在一般營收在3000-5000萬左右,就算全國的戲全找我們來做,達到年營業額8000萬-1億,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影視公司想像空間更大,我們自己的奇門影視現在估值1.5億,未來最少估值會在10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