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在北京落下帷幕,由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李學芹、彭旭、王成珍3位老師組成的團隊憑藉出色的發揮,獲得本科英語組全國一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然而,如何將外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如何挖掘外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外語教學中,達到育人目的……這些讓不少老師一直在思考。
「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講好思政?」外國語學院李學芹老師說,「相信有很多老師最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李學芹、彭旭、王成珍來說,近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探索課程思政,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華特色的課程體系。「我們就想,借用參加比賽這個契機,好好在外語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凸顯人文教育本質,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政教育體系,能應用在外語課堂教學中。」
認真籌備 外語講授寫滿「中國故事」
6月,學校接到參賽通知,在外國語學院的號召動員下,有3個教師團隊報名參加了比賽,李學芹、彭旭、王成珍組成的教師團隊就是其中之一。比賽經歷了從省賽到國賽4輪激烈角逐,歷時半年,共有來自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771所高校參加。3位老師過關斬將,從全國初賽的15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並最終取得了全國一等獎。
初賽階段,團隊依託大學英語綜合教材課本,以感恩節為主題,引發學生對於人生感恩的思考,從中提取適用於中國文化土壤的思政要點。如:古代部分,挖掘回顧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感恩美德。現代部分,結合疫情,挖掘中華民族展現出的感恩互助精神,最後升華主題,從全球團結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成功進入全國決賽後,團隊選用的教材內容是《大學英語4》中Unit1 Making a Difference,「我們設定的教學主題是making a difference in other people’s lives by doing volunteering work,也就是志願者精神,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以小見大,給他人帶來幫助。」彭旭說。主題合適,但如何實現思政與教學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這點非常具有挑戰性,最終三位老師決定從「疫情中的志願服務」角度出發,「選取這個材料是考慮到,一方面在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志願精神,另一方面,在疫情中,我們更加需要這樣的精神,幫助世界度過疫情難關。」李學芹說。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的背後是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如何讓「志願者精神」的講授寫滿「中國故事」呢?李學芹說:「牢牢依託理論是基礎,我們認真學習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教學理論,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考慮到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的三原則。幫助學生認識到思想文化與語言知識之間的關聯,幫助他們學會辨別是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愛國情懷,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完成基礎的語音語法、詞彙、課文教學後,教師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講述的是西方的志願者精神,我們要做的是跳出課本,為學生講述中國的志願精神。」彭旭說。在這一部分教學設計中,三位老師反覆提及一個詞——「溯源」。志願者精神的核心是友愛互助,為了讓內容緊扣教學,老師會挖掘回顧中國文化中「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並讓同學們翻譯「以愛已之心愛人,則盡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詩句,「通過翻譯中國古代詞句,不僅符合四六級考試要求,也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提高鑑賞能力,還能體會到全球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王成珍說。在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志願」根源後,通過疫情中的中外志願者新聞視頻視聽練習、課堂討論等環節,引導學生自然地完成外語學習中思想的升華。
「當然,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我們國家在疫情防控中做的努力,我們還是要扣緊making a difference這個主題。」李學芹說。許多人自發地擔當志願者、全國各省緊急馳援湖北,中國在疫情中對其他國家無私幫助和知恩圖報幫助過我們的國家……這一個個新聞報導都成為了老師們的素材,「我們想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到,這就是賦予了現代意義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Together we fight! 我們從全球團結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的思考。」彭旭說。一名學生感慨地說道:「我為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日常積累 外語課堂充滿「中國味道」
回顧比賽準備過程,三位老師異口同聲說道:「難!太難了!」當時還兼顧著上網課,所有人都是在摸索中嘗試。三位老師分工十分明確,李學芹善於把握課程的整體框架和高度,負責制定教學目標和規範教學環節;彭旭善於將教學理念用ppt等課程教學手段展示出來,參賽經驗豐富,能較好地把控比賽現場感覺;王成珍理論功底紮實,善於學習,對課程思政前沿理論非常熟悉,確保作品的理論依據充分且詳實。
準備比賽時還在暑假,三位老師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靠著每天的QQ會議開始各種籌備工作,通過反覆討論才得以確定參賽主題和材料。參加複賽時,也正是學校課程接近結束的時候,工作非常繁忙,老師們備賽工作變得更有壓力。由於時間非常緊迫,「我們常常在辦公室準備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離開,連晚飯都顧不上吃,討論出滿意的結果後,回家也不休息,立即將討論結果付諸實施,體現在教學設計ppt中,一直工作到深夜。」李學芹說。有一次,彭旭參加學校的桌球比賽,她抱著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去了比賽現場,「該我比賽時我就上場,不該我比賽時就坐在場下做ppt,同事都說我太拼了。」彭旭笑著說。
由於是視聽說課堂,課堂上會使用到大量的視聽材料,每一個視聽材料都要求緊扣教學主題。而這些材料是王成珍從相關網站,一個一個收集來的,具體看了多少資料,王成珍自己也記不清了,「這半年,一直都在收集、更新素材,沒停過。」
對於三位老師而言,他們的目標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像「鹽入水中」一樣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通過課程思政,讓外語課堂充滿「中國味道」。
聚焦平臺 線上線下更有「中國範兒」
無論是比賽現場還是課堂上,每一次的課程設計都是緊緊圍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方面。老師們除了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傳授英語知識,還想通過線上線下英語學習,培養學生們的思辨能力。「外語課程思政就是要把價值觀引領、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有意識地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始終重視價值觀的引領。」李學芹說。
教材上的每一章內容,如果深入談及,都可以發展出博大精深的學問。因此,對於他們來說,老師在課堂上只能做學生的「引路人」,剩下的就要看學生的自學能力。超星「學習通」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通過在該平臺上發布任務,讓學生搜集關於新冠病毒的英語詞彙表達,閱讀老師推薦的疫情相關英語新聞,熟悉近期國內外戰「疫」時事。「我們還設計了評價環節,包括學生自評和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評價問題的設定嚴格按照教學目標,進一步確保了課程思政的目標得以完成。」彭旭說。
課堂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線下面授顯性融入,線上網課側重價值傳播,將思政元素全方位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維度。例如講授《大學英語3》Unit 5 Giving Thanks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前通過問卷星發布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們認為西方的感恩節文化很有趣,但與中國文化聯繫不緊密,而課文內容缺乏與中國國情、時事的聯繫。因此,按照教學目標,老師們會使用超星發布新冠肺炎相關的高頻單詞、China Daily報導等學習資料,每一份資料都是老師「大浪淘沙」中精選的,「課堂時間太有限,老師要做的就是篩選有用的課外學習資料,拓展學生們的學習內容。」王成珍說。
除此之外,老師們會在課上布置一些話題讓學生組織討論。學生們在課下準備充分之後,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王成珍會提前為學生準備參考書目以及參考資料,讓學生們大量閱讀,擴展自己的視野,「在講述萬聖節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會讓學生們下去了解關於中元節和清明節的常識和故事,然後在課堂上,我們在講述完萬聖節的相關知識後,會從中元節和清明節中引申出『孝道』這一主題,讓同學們充分思考和討論。」李學芹說。此外,老師們每學期會推薦1-2門中國高校慕課平臺和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上的英語課程,並將學生的在線學習成績納入平時成績,並最終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
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們除了課堂上跟著老師學習,還在課下形成了一種自學氛圍,自主思考、自主總結、自主消化。「介紹清明節時,王老師找了許多關於清明節的視頻素材供我們學習,我們也查找了許多關於清明節的習俗。介紹到中元節時,結合中西方文化對比,我們更加了解了中元節的獨特意義。」學生說。
潤物無聲 外語課堂傳遞中國聲音
在本學期最後一堂課上,王成珍給學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讓學生在寒假期間查找與愛情有關的古詩文,並嘗試翻譯和背誦一部分。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覺得很有意義。「王老師讓我們在學習中體會到中文的雋永優美,文字的強大魅力,在傳承中國語言文化同時讓我們更堅定文化自信。期待開學時,老師能帶著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一學生許博說。
令王成珍更為驚喜的是,她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應當走向世界,同時清醒意識到他們作為青年學子,肩負著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有一回課間,王成珍給學生們播放了清華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波士尼亞留學生伊瓦娜的演講,「王老師,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英語,將來用學到的英語知識,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外國人聽,我要讓世界看到璀璨的中國文化。」這是學生觀看視頻後對王成珍說的話。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趙梓嫻同學感觸地說:「王老師的課堂總是能讓我了解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我還記得老師播放疫情期間醫務人員的視頻時,我幾度落淚,這也讓我更加了解醫務人員的大愛,中華民族的強大!」
「從教學成果來看,學生們更加愛國了,也更加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彭旭說。「如果我們的外語教學不重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問題,沒有意識到內嵌於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文化元素對學生的巨大影響力,那就無法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李學芹說,「我們的學生有更多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好他們,讓他們講好中國故事,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作出貢獻。」
對於學院及專業老師來說,外語課程思政就是要把價值觀引領、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了培養老師們的課程思政意識,外國語學院會邀請優秀的教師來校開展講座,老師們也會自發地在群裡轉發關於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如今,學院已經組建了6個課程思政團隊,未來學院還會繼續加強對老師們的專項培訓,並選用外語教學思政類教材,鼓勵老師們錄製慕課,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使外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
團隊老師們表示:「通過這次比賽加深了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大家一起努力,挖掘外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等融入教學中,積極為課程思政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力爭實現外語課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最大化。」(通訊員:西華大學黃瀟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