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2021-01-09 未來網高校

近日,「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在北京落下帷幕,由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李學芹、彭旭、王成珍3位老師組成的團隊憑藉出色的發揮,獲得本科英語組全國一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然而,如何將外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如何挖掘外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外語教學中,達到育人目的……這些讓不少老師一直在思考。

「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講好思政?」外國語學院李學芹老師說,「相信有很多老師最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李學芹、彭旭、王成珍來說,近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探索課程思政,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華特色的課程體系。「我們就想,借用參加比賽這個契機,好好在外語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凸顯人文教育本質,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政教育體系,能應用在外語課堂教學中。」

 認真籌備 外語講授寫滿「中國故事」

6月,學校接到參賽通知,在外國語學院的號召動員下,有3個教師團隊報名參加了比賽,李學芹、彭旭、王成珍組成的教師團隊就是其中之一。比賽經歷了從省賽到國賽4輪激烈角逐,歷時半年,共有來自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771所高校參加。3位老師過關斬將,從全國初賽的15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並最終取得了全國一等獎。

初賽階段,團隊依託大學英語綜合教材課本,以感恩節為主題,引發學生對於人生感恩的思考,從中提取適用於中國文化土壤的思政要點。如:古代部分,挖掘回顧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感恩美德。現代部分,結合疫情,挖掘中華民族展現出的感恩互助精神,最後升華主題,從全球團結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成功進入全國決賽後,團隊選用的教材內容是《大學英語4》中Unit1 Making a Difference,「我們設定的教學主題是making a difference in other people’s lives by doing volunteering work,也就是志願者精神,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以小見大,給他人帶來幫助。」彭旭說。主題合適,但如何實現思政與教學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這點非常具有挑戰性,最終三位老師決定從「疫情中的志願服務」角度出發,「選取這個材料是考慮到,一方面在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志願精神,另一方面,在疫情中,我們更加需要這樣的精神,幫助世界度過疫情難關。」李學芹說。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的背後是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如何讓「志願者精神」的講授寫滿「中國故事」呢?李學芹說:「牢牢依託理論是基礎,我們認真學習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教學理論,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考慮到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的三原則。幫助學生認識到思想文化與語言知識之間的關聯,幫助他們學會辨別是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愛國情懷,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完成基礎的語音語法、詞彙、課文教學後,教師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講述的是西方的志願者精神,我們要做的是跳出課本,為學生講述中國的志願精神。」彭旭說。在這一部分教學設計中,三位老師反覆提及一個詞——「溯源」。志願者精神的核心是友愛互助,為了讓內容緊扣教學,老師會挖掘回顧中國文化中「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並讓同學們翻譯「以愛已之心愛人,則盡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詩句,「通過翻譯中國古代詞句,不僅符合四六級考試要求,也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提高鑑賞能力,還能體會到全球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王成珍說。在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志願」根源後,通過疫情中的中外志願者新聞視頻視聽練習、課堂討論等環節,引導學生自然地完成外語學習中思想的升華。

「當然,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我們國家在疫情防控中做的努力,我們還是要扣緊making a difference這個主題。」李學芹說。許多人自發地擔當志願者、全國各省緊急馳援湖北,中國在疫情中對其他國家無私幫助和知恩圖報幫助過我們的國家……這一個個新聞報導都成為了老師們的素材,「我們想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到,這就是賦予了現代意義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Together we fight! 我們從全球團結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的思考。」彭旭說。一名學生感慨地說道:「我為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日常積累 外語課堂充滿「中國味道」

回顧比賽準備過程,三位老師異口同聲說道:「難!太難了!」當時還兼顧著上網課,所有人都是在摸索中嘗試。三位老師分工十分明確,李學芹善於把握課程的整體框架和高度,負責制定教學目標和規範教學環節;彭旭善於將教學理念用ppt等課程教學手段展示出來,參賽經驗豐富,能較好地把控比賽現場感覺;王成珍理論功底紮實,善於學習,對課程思政前沿理論非常熟悉,確保作品的理論依據充分且詳實。

準備比賽時還在暑假,三位老師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靠著每天的QQ會議開始各種籌備工作,通過反覆討論才得以確定參賽主題和材料。參加複賽時,也正是學校課程接近結束的時候,工作非常繁忙,老師們備賽工作變得更有壓力。由於時間非常緊迫,「我們常常在辦公室準備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離開,連晚飯都顧不上吃,討論出滿意的結果後,回家也不休息,立即將討論結果付諸實施,體現在教學設計ppt中,一直工作到深夜。」李學芹說。有一次,彭旭參加學校的桌球比賽,她抱著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去了比賽現場,「該我比賽時我就上場,不該我比賽時就坐在場下做ppt,同事都說我太拼了。」彭旭笑著說。

由於是視聽說課堂,課堂上會使用到大量的視聽材料,每一個視聽材料都要求緊扣教學主題。而這些材料是王成珍從相關網站,一個一個收集來的,具體看了多少資料,王成珍自己也記不清了,「這半年,一直都在收集、更新素材,沒停過。」

對於三位老師而言,他們的目標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像「鹽入水中」一樣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通過課程思政,讓外語課堂充滿「中國味道」。

聚焦平臺 線上線下更有「中國範兒」

無論是比賽現場還是課堂上,每一次的課程設計都是緊緊圍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方面。老師們除了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傳授英語知識,還想通過線上線下英語學習,培養學生們的思辨能力。「外語課程思政就是要把價值觀引領、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有意識地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始終重視價值觀的引領。」李學芹說。

教材上的每一章內容,如果深入談及,都可以發展出博大精深的學問。因此,對於他們來說,老師在課堂上只能做學生的「引路人」,剩下的就要看學生的自學能力。超星「學習通」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通過在該平臺上發布任務,讓學生搜集關於新冠病毒的英語詞彙表達,閱讀老師推薦的疫情相關英語新聞,熟悉近期國內外戰「疫」時事。「我們還設計了評價環節,包括學生自評和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評價問題的設定嚴格按照教學目標,進一步確保了課程思政的目標得以完成。」彭旭說。

課堂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線下面授顯性融入,線上網課側重價值傳播,將思政元素全方位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維度。例如講授《大學英語3》Unit 5 Giving Thanks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前通過問卷星發布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們認為西方的感恩節文化很有趣,但與中國文化聯繫不緊密,而課文內容缺乏與中國國情、時事的聯繫。因此,按照教學目標,老師們會使用超星發布新冠肺炎相關的高頻單詞、China Daily報導等學習資料,每一份資料都是老師「大浪淘沙」中精選的,「課堂時間太有限,老師要做的就是篩選有用的課外學習資料,拓展學生們的學習內容。」王成珍說。

除此之外,老師們會在課上布置一些話題讓學生組織討論。學生們在課下準備充分之後,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王成珍會提前為學生準備參考書目以及參考資料,讓學生們大量閱讀,擴展自己的視野,「在講述萬聖節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會讓學生們下去了解關於中元節和清明節的常識和故事,然後在課堂上,我們在講述完萬聖節的相關知識後,會從中元節和清明節中引申出『孝道』這一主題,讓同學們充分思考和討論。」李學芹說。此外,老師們每學期會推薦1-2門中國高校慕課平臺和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上的英語課程,並將學生的在線學習成績納入平時成績,並最終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

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們除了課堂上跟著老師學習,還在課下形成了一種自學氛圍,自主思考、自主總結、自主消化。「介紹清明節時,王老師找了許多關於清明節的視頻素材供我們學習,我們也查找了許多關於清明節的習俗。介紹到中元節時,結合中西方文化對比,我們更加了解了中元節的獨特意義。」學生說。

潤物無聲 外語課堂傳遞中國聲音

在本學期最後一堂課上,王成珍給學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讓學生在寒假期間查找與愛情有關的古詩文,並嘗試翻譯和背誦一部分。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覺得很有意義。「王老師讓我們在學習中體會到中文的雋永優美,文字的強大魅力,在傳承中國語言文化同時讓我們更堅定文化自信。期待開學時,老師能帶著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一學生許博說。

令王成珍更為驚喜的是,她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應當走向世界,同時清醒意識到他們作為青年學子,肩負著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有一回課間,王成珍給學生們播放了清華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波士尼亞留學生伊瓦娜的演講,「王老師,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英語,將來用學到的英語知識,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外國人聽,我要讓世界看到璀璨的中國文化。」這是學生觀看視頻後對王成珍說的話。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趙梓嫻同學感觸地說:「王老師的課堂總是能讓我了解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我還記得老師播放疫情期間醫務人員的視頻時,我幾度落淚,這也讓我更加了解醫務人員的大愛,中華民族的強大!」

「從教學成果來看,學生們更加愛國了,也更加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彭旭說。「如果我們的外語教學不重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問題,沒有意識到內嵌於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文化元素對學生的巨大影響力,那就無法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李學芹說,「我們的學生有更多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好他們,讓他們講好中國故事,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作出貢獻。」

對於學院及專業老師來說,外語課程思政就是要把價值觀引領、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了培養老師們的課程思政意識,外國語學院會邀請優秀的教師來校開展講座,老師們也會自發地在群裡轉發關於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如今,學院已經組建了6個課程思政團隊,未來學院還會繼續加強對老師們的專項培訓,並選用外語教學思政類教材,鼓勵老師們錄製慕課,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使外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

團隊老師們表示:「通過這次比賽加深了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大家一起努力,挖掘外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等融入教學中,積極為課程思政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力爭實現外語課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最大化。」(通訊員:西華大學黃瀟 王舒)

相關焦點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主講 斯明誠:我覺得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通過學習你自己非常熟悉的內容,熟悉的故事來學習外語,其實本身是一件很有價值,而且很有效果的一件事。希望更多學生意識到,通過學習英語,可以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全世界。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國內國際-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主講斯明誠:我覺得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通過學習你自己非常熟悉的內容,熟悉的故事來學習外語,其實本身是一件很有價值,而且很有效果的一件事。
  • 黑龍江東方學院: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
    黑龍江東方學院把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像「鹽入水中」一樣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具備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通過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
  • 「中式英語」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鮮語彙
    專家直言,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翻譯題」更難更多集納民間智慧的「中式英語」,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鮮語彙■有些曾經被調侃的「中式英語」用詞,如add oil(加油)、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後來均已「驗明正身」,被收錄進入了
  • 名師同臺、攜「梗」而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第四季精彩登場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第四季)如期上線愛奇藝知識頻道!↑↑↑「大課堂」宣傳片讓你先睹為快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由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胡敏教授總策劃,牛津學者斯明誠(DavidSymington)領銜主講,新航道中外骨幹教師參與打造。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使學生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表達更加準確,更有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讓學生既學英語又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英語講好抗疫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外國和與外國人交流,還更應該著眼於讓外國和外國人了解中國。
  •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英語外語教學之路
    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應運而生,它借鑑了中外很多傳統,具備了中國特色,走過了二十餘年的歷程。儘管有所謂的「後教法」時代的說法,沒有教學方法就做不成任何事情。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語教學國家,沒有教學方法是難以想像的。以上講了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產生的歷史背景,下面我就要講一講這一教學法的性質和定位。有幾個概念大家需要搞清楚。
  • 提高翻譯專碩質量 傳遞中國好聲音
    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戰略,無論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文明交流互鑑,還是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都需要大量優秀的翻譯人才。目前,翻譯人才培養主要依託翻譯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如何提高翻譯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想從一線教師的視角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2020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落幕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EF Challenge——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活動圓滿落幕。從用英語誦讀中華古詩、到用英語解讀成語故事、到今年圍繞的四大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美食、建築、非遺、節日,越來越多的學員在挑戰賽的號召下,參與到把中華文化傳遞給世界的行動中。
  • 萌娃乘風破浪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新快報訊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 EF Challenge ——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 " 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 " 活動圓滿落幕。據介紹,一年一度的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已連續舉辦到第六季。從用英語誦讀中華古詩、到用英語解讀成語故事、到今年圍繞的四大中國傳統文化主題— —美食、建築、非遺、節日,越來越多的學員在挑戰賽的號召下,參與到把中華文化傳遞給世界的行動中。
  • 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 湖南高校跨文化能力大賽高手雲集
    本次大賽由湖南師範大學主辦,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承辦。來自全省的43所高校選手參賽角逐。22日下午,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湖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蔣洪新教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副社長黃衛先生,湖南省大學外語專業委員會會長曾凡貴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外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正光教授等出席頒獎典禮。
  • 上外大學生翻唱中文流行歌 傳遞中國聲音
    這樣的留言總是令創始人、上外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潘江浩激動不已,「創辦MelodyC2E,最初就是為了向外國人傳遞中國聲音,這說明我們的努力,有外國人注意到了」。2016年9月,當時只有20歲的潘江浩決定與好友、上外民樂團團長林洪瑩一起開辦一個微信公眾號,這個公眾號想要通過音樂,向外傳遞「中國聲音」。
  • 蘭州小學生用英語講中華傳統故事
    比賽現場 安娜攝中國甘肅網11月27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娜)11月25日,由安寧區教育局主辦「用英語講中華傳統故事」口語大賽在安寧區陽光小學開賽。本次大賽以「用英語講中華傳統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了選手們的英語口語水平,激發了全區小學生熱愛和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為安寧區小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展示英語口語的平臺。據了解,本次大賽前期經過了周密籌備,層層選拔,最終由全區各個小學推選出37名選手進入當天決賽,比賽環節分為自我介紹,故事演講和評委提問三個環節。
  • 外教談中國學生:更願用英語說出心中秘密
    馬修來到北京,成為中國大學裡眾多外國英語教師中的一員。為他提供資助的「普林斯頓在亞洲」項目已盡其所能讓他了解他可能會面臨的文化上的差異:抄襲、學生不願意參與課堂討論以及喜歡死記硬背等。但是,他們沒有告訴馬修,學生們願意在英語課上分享個人經歷。  文章稱,羅茜並不是個案。許多中國學生在與外教交談時,似乎很願意討論他們生命中那些特殊的時刻。
  • 見證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優秀選手成長之路,快來圍觀校花校草
    過去,中國人學英語更多是為了應試和體驗西方文化。但在今天,中國的青少年不再只是用英語了解西方世界,同時也在藉助這門語言,參與全球對話,展現中國文化,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自今年1月啟動以來,10萬餘名海內外青少年報名參與活動,在中華大地上掀起「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熱潮。現在,「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複選階段已經圓滿落幕!
  • 「洋玩意」街舞也能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
    近日在廣州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街舞青年交流會」上,中國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秘書長夏銳就提到:「街舞是世界通用的流行語言,它可以到全世界去傳遞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青年的精神面貌,用世界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
  • 【領航新徵程】上海外國語大學:用世界語言表達中國聲音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以全球視野詮釋世界發展 用世界語言表達中國聲音——上海外國語大學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到辦學治校中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上海外國語大學積極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中國好聲音」用韓語怎麼說,好聲音鐵粉請進
    即使聽不懂對方的歌詞,但是聽得到對方的情感,從肢體語言,懂得對方訴說的故事,音樂就像大家說的毫無國界之分,就拿迪瑪希來說,他曾經在歌手的舞臺上演唱了一首自己的原創歌曲《難忘的一天》,還為了在中國的的粉絲與觀眾還特地的填詞加入了一些中國漢字,讓這首歌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完美,想聽的朋友可以去聽聽。
  • 西華大學教師團隊獲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二等獎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2日訊(記者 彭茹 通訊員 董銳)近日,2019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全國半決賽在武漢舉行,由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唐利平、甘熙婷、鄧遠洪、張玄組成的綜合英語教學團隊榮獲二等獎。據悉,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多部門共同主辦,是國內外語教育界的年度權威賽事。本年度大賽於4月中旬啟動,全國近200個英語類專業教學團隊參賽,經過激烈角逐,該校教師團隊脫穎而出,獲得全國複賽特等獎,並晉級全國半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