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升級推進垃圾分類 溼垃圾變成有機肥送居民

2020-12-22 央廣網

薛峰市場管理人員將每天在市場裡收集的溼垃圾倒入垃圾處理設備進行處理。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很多市民聽說垃圾處理成肥料,前來免費領取。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10月22日15時許,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力一路魏力雪女士和兩位同伴,在薛峰市場領取10斤免費有機肥回家養花。這些有機肥哪來的?其實是薛峰市場對垃圾進行處理後,「變廢為寶」產生的肥料。

農貿市場每天產生的垃圾比較多,這也是昔日農貿市場髒亂差「詬病」的原因之一。經過升級改造的薛峰市場,投資30多萬元建設的溼垃圾處理站,破解了這個難題。

一周時間

處理的溼垃圾變成有機肥

上料、攪拌打碎、加熱發酵,大約一周左右時間,溼垃圾就變身成肥料。

10月22日上午10時許,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薛峰市場,保潔人員何元芳將一桶溼垃圾送到溼垃圾處理站。

每天,薛峰市場七位保潔工人會將市場枯萎蔬菜、水產品內臟等溼垃圾,不定時送到處理站,進行處理。

「這個溼垃圾處理站是循環處理的。」負責經營管理薛峰市場的新合作供銷一家(武漢)公司運營部經理徐進介紹,每天有溼垃圾投進處理站,然後在處理站的一號艙作攪拌等處理,隨後進入二號艙進行烘乾加熱處理。

工作人員曹凱按下垃圾處理站的遙控,這一桶溼垃圾通過「託盤」緩緩升起,倒入入料口。長江日報記者爬上垃圾處理器上方看到,魚廢棄內臟、蔬菜葉子等混合在一起攪拌,聲音不大。

大約30分鐘後,曹凱打開二號艙的出口,一種類似稻穀表皮打碎的垃圾肥料映入眼帘。「這就是垃圾處理加熱發酵後的肥料。」

見記者有些疑惑,徐進進一步解釋,大家可能覺得處理後的垃圾需要一周左右時間發酵才能變成肥料,現在剛投入溼垃圾,怎麼就有肥料了?「因為垃圾處理是循環的,垃圾處理器一號艙對垃圾攪拌處理後,自然就進入二號艙發酵,先前發酵的垃圾則提前變成肥料。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肥料,是一周前的溼垃圾。」

據悉,目前,市場方免費將溼垃圾處理後的有機肥送給來買菜的居民。而對市場上分類垃圾中比較少的非溼垃圾,則由環衛工人運走。

乾淨整潔

從賣菜的攤主開始垃圾分類

對垃圾的處理,薛峰市場在投資近500萬元改造之時,就特別重視這一點。能做到市場乾淨整潔,其一大秘訣就是垃圾分類及時、到位。

在薛峰市場靠東門處,設立專門區域處理垃圾分類回收。而且,市場還為每位經營戶配備垃圾桶,管理人員指導監督市場經營者垃圾分類處理規範,確保垃圾準確投放。

「我們將垃圾分類處理的工作,做在前端,而不是積累到後端。」徐進說,薛峰市場採用前端分類,後端回收方式,經營戶在自己的攤位上,就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市場保潔員只需統一回收分類後的垃圾。隨後,市場保潔人員對回收的溼垃圾和廚餘垃圾進行處理。

46歲張寶春女士是薛峰市場蔬菜經營戶,銷售黃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從事這個工作已經有20年。她將芋頭刨下的皮,整理在一起,放進自家垃圾桶。「誰不願意在環境乾淨整潔的菜場買菜賣菜?」張寶春笑起來,「今年本來不準備做了,就是因為看到菜場垃圾處理好了,乾淨整潔,還準備幹個20年。」

將垃圾在源頭時就地處理,變廢為寶,讓薛峰市場經營戶和前來買菜的市民都受益。徐進介紹,薛峰市場內現擁有120多個攤位和40多個商鋪,每天產生溼垃圾4車,這樣的一臺溼垃圾處理器一天可處理500公斤溼垃圾,消耗本市場產生的溼垃圾綽綽有餘。溼垃圾就地生化處理的同時,大大節省溼垃圾的運輸成本和處理費用,從源頭把控,也為垃圾分類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薛峰小區姜琳女士說,改造前的農貿市場較為混亂,由於地勢較低,地面總是溼漉漉的。現在整個市場很乾淨、整潔、明亮。

據了解,在武漢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中,對垃圾的處理是驗收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武漢農貿市場對垃圾處理上了一個臺階,像東湖高新區關南生鮮市場等,和薛峰市場一樣,都引進了專門的垃圾處理站。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華 通訊員張震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有機垃圾的風口?
    作為寧波市廚餘垃圾處理廠世行聘請的專家組組長,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曾這樣評價:   「寧波廚餘垃圾處理廠PPP項目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廚餘垃圾全循環單元型處理廠,對於分類收集後的四百噸溼垃圾要求零填埋零燃燒全循環,無論前端分選到後端處置技術難度不小,首創與華北院組合如果順利實現項目目標,在全國大力推進垃圾分類的大形勢下將有較大意義
  • 分類投放後垃圾去了哪裡?廚餘垃圾腐熟為有機肥
    據了解,截至10月份,市區全部居民小區(4534個)及公共機構(2059個)已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完成標準化 「四分類」投放桶點升級改造2656個,撤除桶點3952處;現有垃圾分類收運線路731條,其中廚餘垃圾 (含餐廚)收運線路279條,分類收運基本覆蓋市區;廚餘垃圾處理能力510噸/日,焚燒處理能力8700噸/日,分類處理體系基本建立,提前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規劃目標。
  • 【創文】果皮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垃圾如何分類更容...
    【創文】果皮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垃圾如何分類更容...韋先生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幹垃圾」「溼垃圾」的界定標準,即使想自覺進行分類也不知道怎麼分。他認為,垃圾分類是好事,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甚至變廢為寶循環利用。但過去主要是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進行分類,如今變成乾濕分類,分類標準卻未曾見有相關的引導宣傳,甚至垃圾箱上連個分類說明都沒有。他希望有關部門能規範分類標準,還要加強宣傳,尤其是應當向市民說明分類的目的與意義。
  • 上海的溼垃圾、北京廚餘垃圾分類有什麼不同?
    上海最先開始強制垃圾分類,並且第一個提出了「溼垃圾」分類的概念,緊接著北京提出了「廚餘垃圾」的分類類別,可以看到北京並沒有沿用上海的分類做法,在名稱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那麼,實際分類過程中有什麼不同呢?
  • 推進垃圾源頭減量 提高垃圾分類意識
    廚餘垃圾和餐飲垃圾,統稱為餐廚垃圾,它們看似「長相」差不多,但是在分類處理和對環境的影響上卻有著雲壤之別,hi粉們都能搞得清它們的區別嗎?   按來源分類   1.廚餘垃圾   主要指居民日常烹調中廢棄的下腳料和剩飯剩菜,來自千家萬戶,數量巨大但相對分散。
  • 上海將試點推廣使用廚房溼垃圾粉碎機
    近日,市政協視察小組就垃圾三化處理進行了實地視察。市綠化市容局和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表示,將通過推進新建住宅全裝修,推廣使用廚房溼垃圾粉碎機,確定高校餐廚垃圾試點處置示範點等方法,在垃圾源頭減量方面取得新突破口。 為避免「垃圾圍城」的窘境,垃圾分類已連續兩年列為市政府實施項目。
  • 泰州高港全域化推進垃圾分類 垃圾還能兌換生活物品
    這是高港區全域化推進垃圾分類帶來的喜人變化。作為全國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創建區,近兩年來,高港區大力推進全域化垃圾分類,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目前,全區7個鎮(街)、3個園區、91個村(社區)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 溼紙巾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教您如何正確垃圾分類
    原標題:溼紙巾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據《新聞晨報》報導:溼巾紙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擤過鼻涕的餐巾紙是溼垃圾嗎?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大會日前舉行,上海將強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行動自覺,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凝聚全社會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打贏打好生活垃圾分類的攻堅戰、持久戰。
  • 婺城廚餘垃圾「變身」有機肥料
    本報訊(記者蔡君楠)在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東路旁的一片空地上,矗立著一棟鋼結構的廠房,一輛輛裝滿廚餘垃圾的環衛車陸續開進廠區,將垃圾倒入處理設備「進料口」……這裡就是婺城區廚餘垃圾的定點處理地——白龍橋廚餘資源再生中心,其處理能力覆蓋了白龍橋鎮、乾西鄉、羅店鎮和城區5個街道的廚餘垃圾。
  • 吞剩飯菜吐有機肥 長沙清水塘社區首試廚餘垃圾降解處理器
    吞掉油膩剩飯菜 吐出清爽有機肥 清水塘社區在長沙首試廚餘垃圾降解處理器,垃圾在社區實現資源化處置 11月3日,作為在長沙率先試用廚餘(溼)垃圾降解處理器的社區,開福區清水塘街道清水塘社區通報前期試點成果,同時引進廢舊紡織品的分類收運與處置系統,實施垃圾分類末端全處置,讓廚餘(溼)垃圾和紡織品(幹)垃圾全部在社區實現資源化處置。
  • 端午節品嘗粽子後粽葉如何分類受關注——粽葉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垃圾分類已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新時尚。端午假期,不少市民在品嘗粽子的同時,也產生新困惑:粽葉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到底該如何投放?粽葉作為幹垃圾還是溼垃圾處理,與各地的分類方式密切相關。省住建廳城管局副局長夏明介紹,我省垃圾分類普遍要求開展「三分法」,即將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南京、蘇州位列國家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名單,推進垃圾分類「四分法」,即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省內其他有條件的城市也可以因地制宜開展「四分法」。
  • 廈門:垃圾化身有機肥 綠色時尚進課堂
    該園由湖裡街道怡景社區和天安小學共建,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同時,通過「小手拉大手」,進一步帶動社區垃圾分類的氛圍。 寓教於樂:垃圾變成肥料 學生動手「種菜」 「這是九層塔,這是薄荷,這是鐵皮石斛……」近日,在天安小學本草生態園,老師一邊帶著學生辨識中草藥植物,一邊和學生一起採摘勞動成果,進行一堂「名副其實」的勞動課。
  • 蚌山區高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為貫徹落實《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按照《蚌埠市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蚌山區城市管理局、蚌山區環衛所、天橋街道辦事處、喻義巷社區共同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中,對喻義巷小區內原生活垃圾投放點進行了改造升級,為居民配備了專用240L分類垃圾桶、環保可溯源垃圾袋、智能感應開門裝置、智能回收箱、家用15L兩分類垃圾桶、有害垃圾專用收集箱、定時開關捲簾門和便民愛心洗手池等。
  • 廚餘垃圾直接變成有機肥
    據悉,豐澤社區豐澤新村作為泉州市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自2017 年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成效顯著,實踐出易腐垃圾末端處理、垃圾分類創意同樂園、「智能管理+積分獎勵」、「片長制」暗訪機制等舉措。這臺機器,可以把垃圾製成有機肥引進「神器」日處理廚餘垃圾300公斤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豐澤新村開展「乾濕分離」試點,建成日處理300公斤的廚餘垃圾就地處置設施,是泉州中心市區首個實現廚餘垃圾變廢為寶的小區。這套處置設施,位於該小區的廚餘垃圾環保驛站內。
  • 吃粽子前先複習垃圾分類:粽葉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吃完粽子,該把粽葉扔進幹垃圾箱還是溼垃圾箱?《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即將滿一周年之際,巴士四公司四車隊昨天下午舉辦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面對工作人員的提問,不少自以為「拎得清」的乘客都給出了錯誤答案,認為粽葉是溼垃圾。其實,正確答案是「幹垃圾」,類似的還有玉米衣、甘蔗皮等。它們都能降解、腐爛,為啥屬於幹垃圾?
  • 垃圾分類進行時 | 上海居民區試驗廚餘垃圾做肥料,最快發酵15天...
    每天下午,小區垃圾廂房內的一臺廚餘垃圾粉碎機都會將居民集中投放的廚餘垃圾進行粉碎,人工加入EM菌種後發酵變為有機肥,運送到崇明、青浦、奉賢等地的農場。試點半年來,如今梅隴三村的居民們已經養成了「溼垃圾手動破袋」「廚餘垃圾單獨投放」等垃圾分類的「高階習慣」,也吃上了用自家「垃圾」種出的大米和蔬菜。
  • 垃圾分類進入家庭 蚌埠部分試點小區居民將獲得免費分類垃圾桶
    居民將可回收物投放至小區定時定點垃圾分類點,將有毒有害垃圾投放至小區定時定點垃圾分類點,未趕上垃圾投放時間的居民可以把垃圾投放在小區中心區域的垃圾誤時投放點。智能統計居民家廚餘垃圾分類啟迪城服華東區蚌埠項目淮上區負責人秦文何介紹,此次發放的「小綠桶」專門處理廚餘垃圾,底部有一個智能晶片,裡面記錄著使用居民的基本信息。
  • 廚餘垃圾分類的熱點話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2020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會議指出,生活垃圾分類關係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對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都有著重要意義。
  • 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看這個社區居民的...
    垃圾分類在社區居家推行的怎麼樣了?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8月25日,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區的一場居民垃圾分類經驗分享交流會議,讓大家了解到了垃圾分類的訣竅。垃圾扔錯了怎麼處罰?有居民介紹了自己垃圾分類經驗和具體方法,從自覺遵守情況到懲罰機制的實行,詳細介紹了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實現人人分類,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名業主代表介紹,如何做好節能減排,首先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例如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等,儘量購買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學校、社區等醒目位置張貼垃圾分類宣傳畫,多渠道提醒指導市民做好垃圾分類。」
  • 專家視角 | 在全國依法科學有效推進垃圾分類的建議
    當前,垃圾分類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如上海市分為可回收、幹垃圾、溼垃圾和有害垃圾四類,北京市分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廚餘垃圾和有害垃圾四類。典型地區的分類標準存在著顯著差異,不利於城市間流動人群精準地遵守各地標準,影響國家垃圾分類工作的整體推行。二是垃圾桶設置各地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