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冷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傳說中的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又名七夕節,演變到今天,很多人都覺得七夕節就是情人相會的日子----情人節。其實不是的,七夕節更不就是什麼情人節。
牛郎織女鵲橋匯
關於牛郎與織女的悲慘愛情故事,最早見於《述異記》中,而七夕節起源於漢朝,在中國古代,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在這節日中,人們都幹什麼呢?這是關於什麼的節日呢?
乞巧節顧名思義,是中國的女子們乞求自己心靈手巧。眾所周知,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於是,很多女子就開始比拼刺繡、針織。七夕節也可以說是古代女子的專屬節日。
在這一天女孩們的活動主要有:穿針乞巧,古書中有很多關於此的記載,如元朝的陶宗儀在《元氏掖庭錄》中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穿針乞巧
在清朝人所寫的《續金瓶梅》中,對女孩們在七夕節這天主要做什麼,描寫的更為詳細:小玉說:「今日是七夕節。咱們不乞巧麼?」月娘笑道:「虧你說,險些兒忘了。快請眾位娘們去,商量了好辦理。」月娘道:乞巧節試試誰得巧。在那裡辦好?」
春娘說:「還在聚景堂,大卷棚寬敞,招的了喜蛛兒來。」於是叫四個大丫頭:「你們告訴袁碧蓮,叫她預備五色線,巧針盒。現今是如意兒管茶水,叫她會上碧蓮備下酸梅湯、杏仁茶、奶子酪、大麥粥,辦下二十個果碟子。你們在大卷棚內放上八仙桌子,我們坐著穿針。
九引臺畫像
在院中太湖石前放上大桌一張,擺個西瓜、甜瓜、山子,桌上曬一盆水,把春鴻囚根子、文佩小狗肉叫了來,叫他們唱南曲兒。你們仍扮崑腔戲,小丫頭端茶遞酒。」大家吃畢,丫環們桌上鋪了紅氈,將巧針盒放在中央,每人一分五色線、乞巧針。
大家搶快穿了針繞起來,親自送到曬水盆中漂浮水面,觀看其轉動,怎樣合巧。眾姊妹圍繞爭看,只見巧針在水皮上亂動,合了這個,那個又開了。看了半日,見春娘的針與藍姐的針合了巧。
所以說,七夕節根本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情人節。
七夕節古代女子活動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的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都傳到了今天的韓國日本,七夕節的傳統也不例外,也傳到了韓國日本。
但是,在今天的韓國與日本,七夕節並沒有演變成情人節,他們依然保留著七夕節的傳統習俗。